不斷在全國一些詩歌權威刊物《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選刊》讀到冉曉光一組一組的詩作。一方面說明他對詩歌的執著,另一方面說明他正在不斷地突破自己,一步又一步地躍上詩歌新的高地。
據說,曉光常常在他自己獨居的三室二廳的大房子里,脫得一絲不掛,高唱士兵進行曲昂首挺胸正步走。他這樣做是欣賞自己,正如他在一首詩中說的:
在大漠與峽谷的夾縫里
生存,我欣賞自己的雄性
——《孤旅者》
同時他是承傳三峽人粗獷、堅忍、自信與百折不撓的品格:也是在透視自己生命、靈魂的真誠,那怕是隔一層衣服也不能允許。同樣,他像脫光了衣服一樣脫去自己一把手“處長”的種種頭銜,好像已看透了人生和世界。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你對繆斯的愛有多深,她對你的愛就有多深,她對你的回報,收獲與投入成正比。曉光對詩歌的虔誠與癡迷有目共睹。
三峽是一座開采挖掘不完的金礦,曉光是最苦的淘金人!
詩沒有共性不能引起廣泛的共鳴,詩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三峽詩不只是重慶市的,也是中國和世界的。三峽詩不只是地域特點,幾個地名或景點的顯現。更重要的是三峽人及與之融合的文化底蘊。三峽人的生活、生存狀況,他們的喜怒哀樂,你的心與他們的心跳動在一起,與大山跳動在一起,你的生命血液與那里的歷史與現實流匯在一起,你的夢與他們的夢縈繞在一起。曉光,以及正在崛起的一大群三峽詩人正以自己生命的全部努力,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艾青的大堰河:普希金的皇村:埃利蒂斯的愛琴海……為了讓世人了解認識三峽,這樣揭示三峽,不但要寫一個真實的三峽,還要創造一個三峽人生命的、生存的、歷史的、現代的、肉體和靈魂的詩的三峽。
踏上太陽要來的方向
我猜想得到
母親的微笑還掛在臉上
第一次喝黛溪水
是母親俯下身子掬起的
那是她隨意的手勢
——《揚子山人》
曉光出生在巫山與瞿塘塘峽交匯處的黛溪河谷,對故鄉有敘說不完深深的愛。他是孝子,進城了,每年都要抽空回去探望自己的白發老母。這首詩,則把一個詩人對母親的愛表達得恰如其分、盡善盡美:太陽欲出未出,天色澄明,母親微笑著,這是母親送子離鄉的情景。母親的微笑代替了日出,那是兒子眼中的日出。母親的微笑是對兒子的信任和期待,母親為有這樣的一個好兒子而驕傲。她相信兒子不論怎樣都是對的。這是母子心靈相知相融的不朽的畫卷。母親的愛是無處不在的,即使“俯下身子掬起的”是一捧清澈的黛溪水。母愛驅使下的這一動作是那樣隨意而感人。曉光的許多詩在發表前我都讀過,我記得讀到此行時,不盡擊節。這是屬于曉光獨有的。看到這里,它還給讀者留下廣闊想象的空間,我們還仿佛看到,母親為小男孩洗掉污垢,抹去額上的汗珠,殷殷囑托……
一棵大樹的真實
流傳到了我的視線里
母親就在近處
望著百年不變的葉子
她或許想起些愛情
提及父親是艱難的
就跟這些艱難的山路一樣
默默地讓他走完
風刻在樹干的那種印痕
不可以隨便融碰
——《一棵大樹》
揚子山是貧瘠的,黛溪河又總是那樣波瀾不止,親情到底還是長成了大樹。離開或者回望,都是詩人視線里的坐標。
曉光對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刻骨的深情:
一棵老樹與一座老屋相比
前者顯然要老練得多
盡管它們都很成熟
接觸生活的姿勢不同
即便是“許多記憶都散落了/歲月的邊緣留下些碎片/過目不忘的東西還是有的”(《老屋.老樹》)。即使他當兵去了山海關外,遠游歐洲法蘭克福,俄羅阿穆爾海灣,遇到吉卜賽女郎,凝視芭堤亞的眼睛,也都不能將故鄉忘記
本可以遠走高飛的
遲遲不肯離去
莫不是
那一份苦戀
還不真摯?幸喜
有神女的目光
遠眺著你
——《峽谷的鷹》
紫燕飛了一圈
收集起一長串日子
悵然想家了……
大凡走了的都是這樣
也只能是這樣
——《燕南歸》
記得曉光曾跟我談起,他在東北邊疆當兵的時候,曾有一位漂亮的哈爾濱姑娘不止一次的向他表白過愛情,他就是舍不得三峽這片美麗的故土,從而拒絕了一個少女純真而熾熱的美意。當然,曉光的感情是豐富的,有許多漂亮的女孩都被他的氣質和詩所打動。他對我幾乎就沒有隱秘。盡管他說“《愛情就那么簡單》,一首詩寫不下去了/我把黑夜撕得粉碎”但他畢竟是被愛傷害過的“說不清我為啥一個人私奔……初戀時太大意了/竟然隨口胡謅過一大堆/海枯石爛的蠢話”(《天涯海角》)。那種傷害是骨子里的,是心靈永遠難以抹平的傷痕。盡管他一天表現得還十分快活,也許他自已都這樣覺得,但那潛意識里另一個“我”是痛苦的、流淚的。或許這就是他為這本詩集命名的本意吧!
幸運的是有詩歌。只有詩歌能夠撫慰孤獨者受傷的心靈:“身后那些漂流物/正是我遺棄的/一大堆孤獨”(《天涯伊人》)。曉光在詩中向舒婷挑戰:“爬上神女峰又怎么樣/不但沒找到舒婷的感覺/無數個夜晚過去了/神女并未在愛人的肩頭/痛哭過一次(《爬上神女峰》)。畢竟時代不同了,詩歌已經從神圣崇高的殿堂走了下來,走向普通人走到日常生活之中來了。曉光把目光轉向賣豆漿的女孩兒,雪地里跋涉的少婦。甚至轉向母親為他“嫁接童姻”的山野村姑,讓她“做我的妹妹吧”。這是一個轉變,這是更大的愛心,詩人之愛就是敞開胸懷愛世界所有的人,愛自然愛萬物。
維特根斯坦說:“缺乏哲愛實踐的人路過了草中藏有困難的地帶。相反,具有哲愛實踐的人會停住腳,覺察到附近存在著他還看不見的困難”。詩人就是要做有心人,在別人看了無動于衷、無所謂的日常生活之中發現美、發現詩意和真情。
詩人對待詞語應像對待價值連城的寶石或生命的葉芽:小心翼翼滿懷敬畏地鑲嵌和嫁接進詩行中,成為不可剝離的新的生命一部份。詩人是詞語的創造者。把詞語看成是心臟跳動著的、熱血流淌著的、有思想情感的、與你同呼吸共命運的士兵和生命。你應該熟悉他們了解他們,讓他們變成你的眼、耳、舌、鼻、口、心、意、手腳和大腦,領會你的意旨,代表你出現在各種埸合,打開一個神秘的世界。我從這本詩集看到,曉光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隨之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將實與虛,高雅與通俗,口頭俗語與書面語言,有效水乳交融地結合成“一大堆孤獨”,詞語的變化緣于詩人獨特的感覺。請看《孤獨的黃昏》:“峽口的風/硬將沉甸甸的太陽/逼向沉淪”。這里,是風將太陽“逼”下去的。
我一直以為,準確和簡捷是灸治詞語麻木和滯鈍的唯一有效的良方。讓語言簡潔明白,像鋒利的刀片切入你的肌膚直至心靈。我還一直喜歡這首詩:
大江
一拐彎
不見了
船自峽谷中鳴一聲長笛
我聽見了
情人的笑聲
岸邊任風雨
抽打望夫石……
——(《江上》)
詩中有廣闊的空間感,過去歷史現在未來,都展現在面前。詞語的錯落,讓人不覺得是賣弄,而是大江本身在拐彎抹角。漢語詩,不只音韻,閱讀時應該還有視覺的形象。
詩人應該有一雙敏銳的眼睛看見他面前生存的大山:詩人的眼睛下面應該有一雙眼睛看清自已生命的突圍與困撓的現狀:詩人的背后應該有一雙眼睛透過現在看清過去:詩人面前還應該有一雙眼睛透過眼睛,看到未來和整個世界。現在,從我居住的二十層樓望過去,月亮從薄云中露頭,無數樓廈的層層窗口透出千萬盞燈火。就如我讀曉光這本《帶淚的玫瑰》,角度不同、心境不同,會有不同的理解。我是以己一孔之見,管窺曉光內心美麗豐富的世界。
(柏銘久:當代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萬州作家協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