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十一五”規劃把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國面向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而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更是當前我國各行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重點。本文對我國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通過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有效合作,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實現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最佳組合,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做出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 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 自主創新
一、走產學研合作道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1998年邁克爾·波特發表了 《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一文,指出產業集群中互有聯系的企業、政府與大學、科研機構間長期合作,以提供專業的訓練、教育、資訊、研究以及支持、支援,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產率,也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創新,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
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對企業而言是生存環境的重大改變,它帶來了競爭的動力和壓力。在企業的發展中,企業需要的是長期的技術支撐,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自身的科技力量不足,產品缺乏競爭力,學校的人才、信息和技術優勢對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企業尋求高等院校,可以獲得諸多利益。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是提升我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及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二、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1.共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工程技術中心
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不斷培養各類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和源源不斷的技術來源。而高校積累了一批原始創新成果,需要面向市場進行產品開發。因此,工程技術中心就成為了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技術供給能力的有效平臺。
2.共建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園
利用大學的人才、技術、信息、實驗設備、文化氛圍等綜合資源優勢,在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在大學附近區域建立從事技術創新和企業孵化活動的高科技園。高校以技術入股或校企整體打包技術入股方式共同管理高新技術產業園孵化項目。
3.企業對高校科技公司技術并購,形成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體
主要是高校科技公司轉制。由企業入股、收購,幫助高校科技服務公司轉制。不但有效利用了高校科技服務公司原有科技力量和資源,還能簡單有效轉變科技服務公司的主體,使其更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迅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為企業帶來效益。
三、產學研合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清晰的權益責任是合作的關鍵要素
聯合研究機構的主導方向清楚之后,大學和企業就要面對聯合研究機構內部的權益和責任劃分問題。也就是說,企業和高校各自的投入是什么?收益是什么?風險權益如何承擔,如何劃分?共同投入,共同獲益是一個基本原則。合作研究一旦形成產品,在各方達成一致的基礎上,企業可以自己申請專利,對創新產品進行必要的保護。同時在合作之初,就應詳細規定利益分配的方式,合作成功之后在滿足大學和科研院所協議規定的利益外,企業有權對其收入進行自主分配。
2.完善的過程管理是合作的有力支撐
筆者認為產學研究機構功能的有效發揮應明確如下三點。第一,研發為先。聯合研究機構的主要職能是研究開發活動的平臺,學校在聯合研究機構中的首要任務是貢獻其在相關領域的研發力量,形成企業所需的研發成果。第二,項目為本。聯合研究機構構建了一個合作的平臺和框架,其研發活動和研發成果的形成還必須落實到具體研發項目上。項目為本一方面保證了聯合研究機構確實有實質性的研究活動開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企業投入能夠獲得切實的收益。
四、結論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企業主導型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所探討的企業主導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有利于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模式,有助于企業明確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的目標及其運行方式,完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制度,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RUSTUMR: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patterns[J].Science,New series, 955~960
[2]馬寧 王立:企業主導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5(12):244~248
[3]M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
[4]張鳳桐:產學研共建行業工程技術中心問題研究.太原科技, 200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