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對技術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等方面,應在端正認識的基礎上以軟硬并舉,以人為本、完善環境等諸措施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推進技術教育改革。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技術教育 改革
技術教育要培養和造就高技能型人才,其教學必須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為特色。當前,技術的教育手段仍以課堂、教師、教材及電視廣播技術為主體,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技能的的提高,已不能適應技術教育的發展要求。而計算機、通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實現教學內容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大力推廣和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無疑成為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一、信息技術的含義
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的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理論和實踐。核心內容是用系統的方法謀劃教育策略,進行教學設計、資源開發利用,建立評價體系等,從而建構新型的教育模式,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其手段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電視傳播技術等。信息技術已使教育方式和手段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它的出現使技術教育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向著大規模、高效率、優質量方向發展。現代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構成了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網絡技術為支撐,數字化教學資源為核心,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多媒體交互學習過程的現代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術對技術教學改革的作用
1.技術教育觀念的轉變: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契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研究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使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整理、組合產生聚集效應。信息技術真正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觀念,使教師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為主要設計教學過程,由家長式的灌輸者、訓導者轉變為啟發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要依靠自學。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淡化了學校的概念。網絡教學、遠程教育的發展,使學校成為虛擬、開放、社會化的學校。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者逐步樹立了終身教育、學習的觀念。
2.技術教育教學方式的改變: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組的每個學習者進行交流。這個問題在網絡教學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網絡教學法的課堂上,每個學習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屏幕上得到教師發送過來的信息,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操作,并都有機會向教師提出問題,得到教師的個別講解與指導。教師利用網絡反饋原理,接收學習者或學習組與其進行研究討論,可以指導每一個學習者進行操作,可以將某個學習者的屏幕內容傳播給其他學習者觀看,學習者之間也可以進行網上交流,展開討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3.提高了學科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粉筆加黑板這種單一的教學環境,使教學媒體除了傳統的文字教材、單調音像教材外,出現了以計算機為工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CAI),特別是計算機教學課件,這些教學媒體與教學設計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理使用教學媒體,使呈現的教學內容以其豐富、多樣的形式,靈活、方便、感染力強的交互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學過程與媒體組合的設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外,利用信息技術,可提供大量事物的聲像教材等學習資源,學科教學過程中輔助使用這些內容和資源,有助于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方便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現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程度。
4.促進教學模式的改變:首先,教學形式實現開放化,遠距離教學趨于完善,它將有效地覆蓋技術院校各個單元的計算機網絡。其次教學實現個別化。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能力狀況,決定學習內容及順序、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次數、復習時機,以及是否需要補習、回答問題,是否需要反饋,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多媒體文件和便于自己使用的編輯工具,使教師能對課程做出相關安排,實施柔性的教學計劃,這種教學計劃,已不再按傳統的知識組織與結構的觀點來制訂,這使得技術教育內容可以變成一些單元體系。這些單元可以互相調整和調換,學生也就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特點和現有水平,選擇一條最適宜自己的發展途徑。
三、發展信息技術促進技術教學改革
1.轉變觀念,端正認識,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提高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對于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這一點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也有少數人認為這個問題并不重要;有的人懷疑用不好會影響教學效果;有的人還因為沒有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術而排斥抵觸之等等。顯然,這不利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不合乎現代教育發展主旋律。作為高校的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應當把握好現代教育發展方向,抓住機遇,轉變教育觀念,引導廣大教員去積極主動地接收這一新生事物,并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加快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推廣和使用。
2.要軟硬結合,以硬促軟。信息技術的發展愈來愈要求硬件和軟件建設相結合,協調進行。但在實踐中,仍有不少失之偏頗之舉,認為發展信息技術就是投資,要建網絡,要購置先進設備,這種思想常常會導致硬件一流,但軟件匱乏,即“重硬輕軟”的結果。因此,要在重視硬件投資的前提下,加快與之相適應的高質量、有特色的教學軟件建設。
3.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軟件的推廣應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軟件研制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如果只重軟件開發,不重應用,或者應用不當,就會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將會削弱或阻礙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因此,應用既是發展教學軟件的目的,也是檢驗教學軟件的手段,也是促進信息技術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加大教學軟件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在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以便進一步提高軟件開發研制的水平,走研制開發與應用推廣相結合的路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4.要以人為本,加強新型教師隊伍建設。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方式,非但沒有降低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反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未來一種新型的教師形象將會代替傳統的教師形象。在遠程多媒體網絡教育中,教師也許很少和學生見面,但他必須是集專業技術知識、計算機技能與教育藝術三者于一身的真正的新型教師。即使在現階段的計算機課堂輔助教學和多媒體教室教學法中,不了解信息技術應用特點的教師,也是難以勝任的。因此必須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一方面要充分認清形勢,增強學習和掌握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更新知識能力結構的緊迫感;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盡可能多的教師參與計算機教學軟件研制開發和使用,在實踐中鍛煉提高。
5.建立和完善信息技術媒體環境:深化教學改革,推廣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積極爭取加大對教育技術工作的投入,積極、全面、系統地開發教學資源,在學校內建立一個教育信息豐富,方便教師和學生裝去獲取與利用的信息環境。一方面要把各類新型媒體和傳統媒體同等重視起來,去加以開發和建設,因為各類現代教學媒體的教學特性與功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另一方面多媒體應構成有機的學習系統,使之在教學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時要使多種媒體構成網絡,使用者在任一終端都可以方便地獲得信息,達到學習資源共享的目的。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現代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但也應該認識到,現代教學手段本身不會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發揮作用,其對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中的作用,是要在先進的教學價值觀念、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才能得以實現。同時,要把它和科學地了解課程內容,開發適合于使用新技術的教學結構,確定合理而科學的評價標準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統結合起來,為新技術的應用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和管理機制,才會實現信息技術的目標——教學最優化。
參考文獻:
祝朝英:信息技術與職高語文教學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