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troll”不僅存在于專利領域,在著作權(某些特殊產品,如軟件)、商標權領域也可能產生。它們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競爭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troll 屠夫 誘餌
自從eBay v. MercExchange, NTP v. RIM(黑莓手機生產商) 等有著重大影響的專利訴訟發生后,人們對“專利誘餌”(Patenttroll)已不再陌生。它專指那些不提供產品和服務,專等專利覆蓋的技術被商業化,然后去索要高額許可費,靠專利糾紛為生的公司。而且人們漸漸發現,一些大公司也存在著利用各種“誘餌”,打擊對手,打壓小企業,鞏固自身壟斷地位的行為。由于實力強大,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屠夫”,而實施類似行為的小企業,習慣稱為“誘餌”。它們的出現使得知識產權競爭又有了新動向。
首先,“屠夫”和“誘餌”作為知識產權競爭中新出現的“舞者”,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壟斷。傳統上專利持有人必定從事專利的研發、使用、銷售等活動中的一種或幾種,然而,這些以“專利糾紛”為生的公司除了作為營利工具的“專利”外,一般沒有任何其它財產,所以該專利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這給使用相關技術的公司帶來了巨大壓力,一著不慎就會“狹路相逢”,使得巨額投資化為泡影。又因為被“屠夫”和“誘餌”盯上的往往都是一些大企業,而且最終出于維權成本、市場聲譽、商機把握等方面的考慮,常常會提出和解,而此時,“屠夫”和“誘餌”們就可以借機談個好價錢。因此,一定意義上,它們的出現實現了對“專利巨擎”們的制衡,削弱了壟斷,就這一點來說,當然有益于知識產權領域良好競爭秩序的構建。比如著名的“標準締造者”高通公司,雖然就手機芯片標準而言,它的確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對于經濟活動中充滿各種欲望的具體的人來說,供給的唯一性往往會帶來不合理的價格壟斷和行為失控,當它發展到極端,結果將是可怕的。因此,要不是諾基亞等通過專利訴訟對其予以一定程度的牽制,可能使用手機的成本要比現在高得多。目前,國內3G網絡談判遲遲沒有定音(其實,技術上早已成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高通基于其對有關標準的壟斷,提出的許可費遠超出大多數國內企業的預期。
另一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其實“屠夫”和“誘餌”不僅存在于專利領域,在軟件著作權領域、商標權領域也可能發生,只不過由于技術本身的特點,專利誘餌相對較為容易制造。但是軟件作品可復制性強,因此,出現著作權誘餌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微軟這樣的“巨無霸”在正式推出新軟件之前,總會公布一些測試版,有些編程技巧高超的網民就會借此展示自己的“功力”,對軟件程序進行增刪,有些具有較高獨創性的最后會被吸收為新產品的組成部分。倘若某網站專門購買普通網民的軟件著作權,而且一些證據也能被一定技術手段加以保存的話,就會引發著作權誘餌糾紛。在商標領域,雖然設計、創作不像技術發明(至少某些生產流程的發展需要是相對比較客觀的),更無章可循,但是由于創造力的源泉仍主要來自社會已有的各種素材,所以對同種商品出現相同或類似的設計也是可能的。更有甚者,利用各國商標法的差異,“養商標”或在獲知某公司即將進入某國市場時,緊急注冊相同商標,以期獲利。雖然由于一些國際公約的締結,馳名商標能夠免遭此劫,但對于多數普通商標來說,仍存在巨大危險。因此,對于微軟的操作系統,盡管Linux憑借其開放性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制衡,我們還是禁不住要設想,如果能有掌握其標準的專利誘餌或其關鍵性內容的著作權誘餌,其壟斷局面是不是就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且,對消費者而言,在沒有辦法對壟斷予以正面有效回擊的情況下,“盜版”自然就會成為一個雖不合法但卻合乎情理的選擇。但是,就立法和執法機構需要考慮的秩序價值而言,“盜版”(猖獗至逼得對方采取“黑屏”方案)和通過技術尤其是專利競爭來解決高度壟斷問題,兩者相權,顯然后者更符合要求。
其次,“屠夫”和“誘餌”之行為,從另一個角度看,對良性競爭也有不利影響。單就形式看,“屠夫”和“誘餌”的主張并無不合法之處,而且它們往往是在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之后才向對方發難。此時,有關侵權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俱全,因此,很難做出不支持原告的裁判。但是絕對地支持,顯然又會使得公司由于擔心產品受阻,而減少創新,這與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不相符。因黑莓案而大名鼎鼎的NTP,和RIM達成了6億多美元的和解協議,這儼然催生了一種新的賺錢模式。于是,有一大批企業開始從事類似業務,陶醉于快速賺錢,惡意訴訟,而傳統的生產、制造、研發過程卻不再有大量資源投入,對社會整體而言,顯然無益。
基于前面的分析,對于“troll”,是支持還是反對,似乎都有理由。美國法院的做法值得借鑒,巧妙地平衡了這其中的利與弊。法院認為,對于“誘餌”或“屠夫”提起的這類不存在競爭關系的侵權訴訟,只能支持其損害賠償的請求,而不能頒發禁令,實際就是綜合考慮了兩方面因素。一方面,“troll”利用的規則畢竟是合法的,也許就像著名律師弗朗西斯·李·貝利那句名言所述,“我運用規則挫敗法律,但其基本原則并非由我創設”,倘若認為這種做法不合適,那么請通過規則本身的完善來解決,而不能沒有法律依據地絕對禁止或否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考慮在于,知識產權制度的終極目的,仍然應當是使技術能夠“為了人類的福祉而付諸實踐”,所以客觀上會阻礙技術的推廣的請求法院不應當支持。
參考文獻:
[1]John M Golden, \"Patent Trolls\" and Patent Remedies,Texas Law Review; Jun 2007
[2]轉引自:濫用法律技巧的道德風險.哈佛法律評論,199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