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競業禁止是雇主或用人單位較為廣泛采用的保護其商業秘密的法律手段,它對于提高雇主在人才和技術的保護上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闡述了競業禁止制度中的各種沖突,以及利益平衡原則在競業禁止沖突中的作用。
[關鍵詞] 競業禁止 商業秘密 勞動者權益
一、競業禁止的權利沖突
競業禁止制度的目的是維護有效的市場競爭,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的權利沖突。
1.競業禁止與擇業自由權的沖突
勞動者有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擇業并進行合法競爭,這是勞動者生存權的主要表現形式。勞動者擇業權的實施并不因為保護雇主的競爭利益、商業秘密等商業利益而喪失。然而,我們應當看到,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簽訂競業禁止協議的時候,所處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雙方訂立的合同很少是協商一致的產物,而多是由一方操縱的,有違真正意義上的意思自治原則。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勞動權、擇業自由權是至高無上的權利,通過限制信息的自由流動,對雇員或者前雇員使用、披露商業秘密的權利進行太過嚴格的控制,就會損害雇傭市場,會使一些人不可能到他處就業或自行營業。比該學者考慮得更為嚴重的是,在一些勞資雙方嚴重失衡的產業和部門,有時甚至連自己的一般知識、經驗和技能都不能自由使用,這必然會更加影響到雇員的生活乃至其生存。所以競業禁止與雇員之間的擇業自由權沖突在社會上表現的相當突出。
2.競業禁止與人才流動的社會利益的沖突
在人才體系中,人才的流動是一個重要環節。但是,人才流動和商業秘密是一對矛盾,人才流動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商業秘密的喪失。因此,為了防止跳槽員工利用自己掌握的原企業的商業秘密,從事同業競爭行為,維護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與有序經營,立法者規定了競業禁止義務,但這恰恰在客觀上妨礙了人才流動的暢通性,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的流動。因此,在保護商業秘密和鼓勵人才流動的現實中形成了一種兩難選擇,如何在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公共利益趨于平衡,是研究競業禁止協議的任務之一。
3.競業禁止與員工人格財產的權利沖突
受雇人在雇傭期間學習、掌握的一般知識、經驗、技能,是其多年累積的結果,是其賴以謀生的基礎,已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人格財產,不是商業秘密。如果將這些內容列入雇主的競爭利益或商業秘密的范疇,勢必會侵害雇員的勞動權和基本人權,造成雙方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如何界定員工的“人格財產”與企業商業秘密的范圍,世界各國尚無定論,是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美國的判例確立了幾種界定方法:一是商業秘密應該是特殊性的技術和經營信息。二是根據權利人是否在雇傭關系中禁止雇員使用該信息。三是根據雇員的能力判斷是否是商業秘密。很顯然,專業能力越強的雇員,屬于其擁有的一般知識、經驗及技能的范圍就越廣。英國關于違反保密義務的法律草案也有相關規定,該法認為如果是在工作中獲得的個人的知識或技能經驗等信息,則不受商業秘密法保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更是明確將這種“人格財產”歸類到“公知領域”,并在其注釋中明確指出離職職工如果為了謀生有權使用和利用其在以前的受雇期間所掌握的任何技術、經驗和知識。
二、競業禁止的協調原則
社會的發展是在多元的利益沖突中前進的,競業禁止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利益沖突,需要一些原則或方法來化解各方的沖突,才能保持各種社會利益的平衡和總體利益的最大化,促進市場經濟的有序競爭。利益平衡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1.利益平衡的含義
追求利益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動因之一,它根源于人們的需要,是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而法律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法律的權威來協調各方面沖突因素,使相關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由此可見,作為現代法的精神的利益平衡原則,同樣是規范競業禁止所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
但是,利益平衡并不意味著利益均等,利益平衡也可以稱為利益均衡,它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體系下出現的利益體系相對和平共處,相對均衡的狀態。利益平衡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盡量減少利益沖突,盡可能保持利益體系的穩定和利益格局的均衡,避免利益失衡。從法律層面來說,利益平衡是利益衡量和協調的結果,在兼顧各方利益主體的基礎上,達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競業禁止與利益平衡
利益之所以會發生沖突是因為存在著不同的差別利益,并且一種利益的實現會對另一種利益的實現產生影響,有時甚至會構成對另一種利益的妨礙。正是由于企業的商業秘密權益與員工的自由擇業權以及社會利益的沖突,實現前者的利益就會影響甚至妨礙后者利益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對沖突的權益進行權衡,在犧牲最小利益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才是符合利益平衡原則的要求。
在處理競業禁止的權利沖突中,應當充分權衡企業與員工的利益關系,兼顧兩者的利益。首先在競業禁止關系中必須存在合法的應保利益,即競業禁止關系中存在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權利和利益,或者存在尚未被法律確認,但被當前社會普遍承認的權益。在競業禁止關系中,法律確認的主要應保利益為企業的競爭利益、商業秘密等。如果不存在商業秘密這種應保利益,則競業禁止協議應視為無效,許多國家法律也都將應保利益作為認定競業禁止協議有效的要件。其次,在處理競業禁止權利沖突時,還應權衡合法的應保利益是否大于被犧牲的利益。被犧牲的利益主要是員工的生存權和擇業權以及公眾利益。如果被犧牲的利益大于企業應保的合法利益,則必然使利益沖突更加突出和激化,阻礙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使社會公眾舉步維艱,與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初衷南轅北轍,這類競業禁止協議應認定為無效。
參考文獻:
[1]馮曉青著: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戴永盛著:商業秘密法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