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壟斷立法是市場經濟本能的需求,以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作為中國反壟斷立法條件不成熟的理由是不科學的。反壟斷法并非反規模經濟,而是反對市場支配地位濫用的壟斷行為;規模經濟也需反壟斷法創造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因此兩者并不矛盾。
[關鍵詞] 反壟斷法 市場經濟 競爭 規模經濟 貿易壁壘
一、反壟斷立法是市場經濟本能的要求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經濟形式,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的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作為競爭機制自發作用的必然結果,經濟力量日趨集中導致壟斷,因此,壟斷是競爭的伴生物,也是競爭的對立物,它反過來排斥和限制競爭,妨礙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經濟無效益或低效益運行。早在1890年,美國俄亥俄州參議員謝爾曼就指出:“我們受不了專制政治的國王,也不能允許控制生產、運輸、銷售生活必需品的國王。”在他的倡議下,美國國會通過了被后世稱為反壟斷法基石之作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將被視為美國社會繁榮之根本的競爭置于了法律的強大保護之下。目前,制定和頒布反壟斷法,幾乎已成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制度安排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能不通過立法來促進競爭,防止壟斷,這是市場經濟本能的要求。
二、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
我國反壟斷既反對經濟壟斷,又反對行政壟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禁止行政壟斷。行政壟斷是指政府及其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行政壟斷表現多樣,主要包括:(1)地方貿易壁壘(2)部門貿易壁壘(3)政府限定交易。即政府和政府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服務、勞務),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4)設立行政公司。即政府和政府部門濫用行政權力,設立在一定行業具有統制功能公司。
2.禁止壟斷協議。禁止壟斷協議是世界各國反壟斷法的核心內容。簡單地說,這種協議是指企業間訂立的能夠導致限制或者排除競爭的協議。壟斷協議的核心是共謀,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還包括限制競爭的協調性行為。
3.禁止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濫用市場優勢行為是指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的企業限制市場競爭,應受反壟斷法規制的不當行為。其形式包括:索取不合理的壟斷高價、強迫交易或者搭售、歧視(最嚴重的歧視行為是價格歧視)等。
三、合法的壟斷形式
壟斷也有兩面性,正確理解合法的壟斷形式,不僅可以辨識出那些是壟斷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可以更有利于規制違法的壟斷。當今世界各國存在的合法壟斷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特定的合法壟斷行業。(1)自然壟斷行業。根據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某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用事業,如鐵路、郵電、電力、煤氣、自來水等往往投資成本高、設施布局大,一旦已有經營者投入運營,其他經營者就不愿意再投資搞重復建設,使得先投資的經營者自然而然取得了壟斷或支配地位,這就被稱為“自然壟斷行業”。(2)銀行業、保險業。根據世界各國的慣例,銀行業和保險業大多免受反壟斷法的追究。(3)農業、林業、漁業。這些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它們不適合過度競爭。(4)體育業。并非所有體育業都屬于反壟斷法的適用例外,只是其中的某些運動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才受到反壟斷法的豁免,例如美國的棒球運動可以不受反壟斷法的約束。
2.特定的組織和人員的合法壟斷(行為和狀態)。(1)工會組織、消費者協會(2)自由職業(3)企業協同組織。
3.知識產權的行使。早在1994年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決定起草“知識產權特許壟斷準則”,文件還設立了一個安全區,只要在這個安全區內,執行部門將不對由于知識產權特許協議所形成的貿易限制采取法律行動。同時,為了防止知識產權人濫用法律權力,美國司法部又列舉了九項專利許可限制的情況,認為它們屬于“本身違法”。進而,為了有效協調知識產權運用中的壟斷行為與自由經濟秩序的沖突,西方國家還專門制定一系列保護性政策和措施,例如歐盟競爭法在長期的實踐中確立了合理運用知識產權的三大原則:“存在權與所有權相區別原則”、“權力耗盡原則”、“同源原則”。
4.對外經濟貿易領域。出于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各國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為了發展對外貿易、加強本國企業出口競爭力而進行的有關限制競爭行為(壟斷行為)包括在合法壟斷的適用例外內,其目的是“一致對外”。美國1918年《韋伯波默林法》規定,只要不是有意地人為地限制國內貿易和影響國內的價格或限制國內其他競爭者的出口,《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將不予制止。
四、結語
市場體制的核心是競爭,競爭需要反壟斷法的守護。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制必須適應新的形勢,在具體規則的設計上與時俱進、力臻完善,這不僅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邱本: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年第4期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投入”總課題組:農業保護:現狀、依據和政策建議.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3](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羅杰·L·米勒: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第635頁
[4]參見日本禁止壟斷法第24條
[5]陳曉波:美國反壟斷法及其政策評述.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6]參見約翰·查理斯侯國云等譯: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法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225頁
[7]阮方民:歐盟競爭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290頁
[8]王先林:論反壟斷法與國際貿易.學術界,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