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團隊有效性的內涵入手,分析了團隊有效性的特點,以此構建了團隊有效性的指標體系,并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團隊有效性 團隊 影響因素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工作者已經很快地成為在每個發達國家中最大的族群。”“越來越多的‘員工’需要被當作‘伙伴’來管理。”在這種背景下,團隊已經成為知識工作者的一種最有效的、最普遍的組織形式,越來越多的組織和企業開始依靠團隊來完成任務,團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團隊有效性的內涵及影響因素分析
1.團隊有效性的內涵及特點
團隊有效性是指與團隊情境相關的多方面因素綜合體的有得于團隊發揮最佳功能的一種存在態勢。
從團隊有效性的界定來看,首先,考察團隊的有效性要看團隊的最佳功能。團隊的最佳功能最基本的應當就是合理、有效、完美的實現團隊目標,提升顧客滿意度,保有顧客回頭率;其次各個成員在目標實現的時候,團隊成員自身的績效和以績效為基礎的薪酬的取得;再者,是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成員自我學習的提高,工作滿意度的上升,以及在工作環境下人脈關系的拓展等;最后是在整個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所達成的心理默契,也就是共同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認知方式。其特點如下:
(1)有效團隊擁有獨立的個體。(2)有效團隊使團隊成員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3)團隊對個體具有其特有的吸引力。(4)有效團隊并不是只擁有一個領導,而是在很廣的范圍內輪換。(5)團隊成員彼此照顧和培養。(6)擁有支持領導并為領導歡呼的團隊成員。(7)團隊成員之間擁有高度的信任。(8)團隊成員的才能是互補的。
2.團隊有效性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分析
根據團隊有效性的內涵及特點,團隊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可劃到團隊目標、團隊績效、團隊滿意度和團隊心理契約這四個方面。團隊目標包括樹立團隊目標、分解團隊目標、實現團隊目標和共享團隊目標;團隊績效包括團隊成員績效、團隊領導人績效和團隊整體績效;團隊滿意度包括團隊成員滿意度和顧客滿意度;團隊心理契約更多的體現在團隊智慧上。具體分析如下:
(1)團隊目標:一般來說,團隊目標對團隊有效性的貢獻是最大的,也是最基礎的。如果一個團隊沒有實現團隊目標,那么團隊的有效性就是0。如果團隊目標實現了,并不代表團隊的有效性就非常充分,它僅僅代表了團隊有效性的一個側面。
團隊目標的實現可謂是具體目標的集合匯總,只有一個個和總目標有著密切關聯的具體目標的實現,總目標才會實現。從目標的實現情況來看可分為:樹立、分解、實現和分享團隊目標。
①樹立團隊目標:主要有領導者的判斷、團隊員工意愿、資源和條件。②分解團隊目標: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的平衡性、各具體目標的重要順序排列。③實現團隊目標:團隊溝通、團隊信任、團隊授權、團隊沖突和團隊多樣化。④分享團隊目標:團隊激勵、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團隊學習。
(2)團隊績效:團隊績效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次之。團隊目標實際上是由團隊績效來保障的,如果沒有了團隊績效,那么團隊目標的實現就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團隊績效是團隊有效性的充分條件。
對團隊績效的考核有3個方面:團隊成員個體的考核、團隊領導者的考核以及團隊整體績效的考核。對團隊成員個體的考核重要涉及到團隊具體任務的完成情況、自身的工作效率、對團隊的貢獻、專業發展、任務難度以及承擔的責任等。對團隊領導者的考核,可以從項目完成情況、工作能力、團隊的有效領導、項目難度、承擔的責任方面來進行。對團隊整體績效的考核可以從客戶指標、財務指標、學習與成長以及內部運作過程指標等進行評價。
(3)團隊滿意度:團隊滿意度對團隊有效性的貢獻也是舉足輕重的。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是長遠的,而非暫時的。如果一次項目完成,而沒有適時的滿足團隊成員滿意度的話,那么成員就有離開團隊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達到顧客的滿意度,那么就不會有再一次的合作,就沒有團隊的持續有效性。
(4)團隊心理默契:團隊心理默契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團隊心理默契減少了團隊成員之間的摩擦,有利于團隊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使團隊工作更有效。團隊心理默契更多的體現在員工之間溝通上的默契和團隊智慧的高度表現上,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的認知趨于一致,但是也要注意一點,要避免“群體思維”的出現。
三、結束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團隊有效性的內涵非常豐富,是衡量團隊成功與否的全面的價值因素。而影響團隊有效性因素又很多,具體體現在團隊目標、團隊績效、團隊滿意度和團隊心理契約這四個層面上:團隊目標的實現要靠團隊績效的保障;團隊績效則是由團隊心理契約來促進和推動;團隊滿意度則是達成團隊心理契約的前提條件。團隊目標是團隊前進的目標和方向;團隊績效是團隊運作過程中的實際表現,是現實存在的;團隊滿意度是團隊整體價值觀的體現;團隊心理契約是團隊成員在工作互動中所形成的一種工作承諾,是對問題的解決達成的一種共識。
參考文獻:
和 仁霍 黎:團隊八維[M].華藝出版社,2005 4.第50頁、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