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治理理論是近年來經濟學界研究的主流,其核心就是探討所有權安排。關于什么怎樣進行所有權的配置才是最佳的,理論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資本雇傭勞動是最佳安排;有的認為勞動占有資本,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更多的是傾向于一個動態的治理結構,即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如何分配完全取決于進入企業的各生產要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力量對比,各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企業是最好的選擇。馬克思更是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跳出固有的思維巢臼,把所有權安排這個生產關系領域的問題產生的根源直接導向生產力的范疇,通過企業的發展史,以唯物史觀的角度客觀地,發展的,矛盾地論述了生產力的活躍因素——生產技術的發展對其載體生產要素的要求導致了企業內各生產要素力量的對比,進而成為各要素所有者經濟地位,利益關系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樣看來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能達到這樣的認識,不得不再一次的證明其理論偉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洞悉力。下面我就對這些理論進行一個簡要梳理。
張維迎通過分析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特性,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容易“偷懶”,而非人力資本具有抵押功能,容易受到“虐待”。如果負責經營決策的企業家是沒有投入企業的非人力資本,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剩余索取者(風險承擔者),在此資本可以起著傳遞有關經營能力信息的作用,所以他認為古典企業式企業家,財務資本家,經營者三位一體模式是最有效率的。資本雇傭勞動是一種能夠保證只有合格的人才會被選作企業家的機制。
方竹蘭則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非人力資本表現形式的多樣化,股票市場,包括產權交易市場都日趨完善,使得非人力資本一有風險就可以迅速在各種形式中進行轉換,進行風險規避。而伴隨非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關系的逐步弱化和間接化,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關系卻逐步強化和直接化。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本所有者為了更好的適應工作提高爭取權益時討價還價的能力就會持續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并且這種投入具有一定的專用性,只有在原有團隊和企業內才能充分體現價值。離開企業,人力資本的這種投入可能急劇貶值。
周其仁通過分析人力資本的特性,認為企業是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 現代股份公司引起企業產權結構的真正重大的變化,是人力資本在現代企業里的相對地位急劇上升,以及純粹的財務資本的相對重要性下降。人力資本從非人力資本的影子分離出來,且相對位置越來越重要,要求參與公司剩余索取權的分享。企業的不同資本的相對市價的變化,是由一切進入企業合約的要素的市場競爭來決定的。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率,必須同時進行勞務市場、經理市場、企業家市場和財務資本市場的配套改革。
楊瑞龍認為公司治理機構是企業各產權主動態博議論的結果,利益相關者的客觀存在及分享企業所有權。離開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及其正式與非正式制度遺產,孤立地去評判某種企業治理結構的優劣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股份公司的企業發展史,在理論邏輯和歷史事實上論述了生產技術發展要求不同形式的生產要素作為其載體的“選擇效應”使得企業內部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發生不以人意志主轉移的變化。這就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決定作用在微觀經濟領域中的最好體現。
在企業的發展史過程中,勞動者開始尚有一定獨立性到從屬于總體工人及生產資料作為其中一部分發揮作用,最后只能絕對附庸于機器才能適應社會生產的要求,實現其價值,其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開始對作為企業發達形態的股份公司展開深入剖析。在現代企業中,經濟績效的提高主要依賴高級經理人和科研人員等勞動者,他們在實際上控制著企業生產經營的完整過程,而此時資本卻由于股權分散而走向片面化,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旁觀者,逐漸喪失了對生產經營過程的控制能力。馬克思預示未來應當是由各種形式的高級勞動者在自由聯合中全面占有生產資料,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生產方式獲得根本性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不存在哪個理論正確哪個錯誤。每一學者只是從某一角度,或某一個階段來論述具體的所有權安排問題。包括張,他認為資本雇傭勞動是在資本主義早中期古典企業存在的情況下得出的,雖然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二三百年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撇開所有制因素,改革發展初期的企業是有古典企業的影子的,資本相對于勞動顯得稀缺。生產力還十分落后的情況下,資本雇傭勞動確實是有效率的。但同時他分析現代股份公司條件下最優的所有權安排一定是一個經理與股東之間的剩余分享制。可見他并沒有絕對否認多個產權主體共同參與公司治理的可能性,只是時機還不成熟。而方表面看起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實際上他是指一個治理結構的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勞動占有資本,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注意這個人力資本的概念比較寬泛:可以是經營者,核心技術人員,員工。而周,楊則是以一個比較中和,動態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深刻之處在于他認識到資本與勞動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能力及利益相關者權責利的分配并不是通過某種“制度設計”就可以進行調整,從而達到“合理”的狀態。企業中權利與利益的分配從根本上說取決于這些利益相關者實際力量的對比情況,取決于股東經理人和雇員所代表的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與作用,利益相關者的力量對比隨著他們所代表要素在企業技術變遷中作用的變化而改變。
參考文獻:
[1]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一代理關系[J].經濟研究1996年第9期
[2]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兼與張維迎博士商榷[J].經濟研究,1997年第6期
[3]周其仁:1996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
[4]楊瑞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