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研究21世紀以來我國會計的發展歷程,會計學術研究的動態及我國會計領域的相關問題,本文從總體數量分析與欄目分類分析兩個方面歸納對比分析了2001年~2007年《會計研究》的目錄,望能給予今后的研究工作一定的啟蒙。
[關鍵詞] 會計研究 目錄 變化分析 趨勢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會計的重要性得到了財經界乃至社會各行業階層人士的充分肯定。學術界對會計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探討亦更廣闊更深入更長遠。縱觀歷史,縱然有多種會計學術期刊各有所長,各顯神通,但《會計研究》始終獨領風騷,其學術地位不可動搖,可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中國會計研究的水平和趨勢。讀者可以從題目中了解文章討論的中心、對象、背景及起源等等重要信息,此時即有了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故筆者歸納對比分析了2001年~2007年《會計研究》的目錄。
二、總體數量分析
總體來看,《會計研究》的文章總篇數呈波動變化:2001年~2003年逐年緩量遞增,但從未超過150篇。最高峰出現在2004年,達到了205篇。雖然從2004年開始文章篇數逐年遞減,但是總體水平高仍于2001年~2003年,文章篇數維持在150篇~200篇之間。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文章總篇數的增多反映出了供需關系及學術界對會計研究的熱衷。隨著2001年我國加入WTO,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并進行一系列改革,同時我國做出承諾最遲到2006年底開放我國會計市場,從此開始加速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準備,這個大環境就要求相關會計人士及學者對我國會計制度理論及其相關問題有更進一步的探討,能提出并解決更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現時問題與將來可能遇到的新問題。
三、欄目分類分析
1.具體欄目列示及其比重分析
按照《會計研究》對每年文章按其內容分類匯總擬成的總目錄,共有19個欄目,這19個欄目并不是以均勻比重篇數出現的,其占2001年~2007年總篇數的百分比各異。絕大多數的比重在10%以下,能保持較高比重的僅三個欄目(即其百分數大于10%),它們依次是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基本理論。這三個欄目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受重視度始終如一,它們依然是會計研究的主流。
2.各年欄目變化比較
具體來看,2001年~2007年總共出現了19個欄目,但每年的《會計研究》欄目設置都不盡相同(見表),即學者們與編輯們在內容的取舍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那么都有哪些變化呢,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呢?
變化一:《會計研究》2002年的欄目較2001年新增了會計監管、環境會計與會計舞弊案例研究。其背景是我國在2001年做出了承諾開放我國會計市場及安然事件等一系列會計丑聞。表面上看這兩者之間無直接關系,但事實上對新增三個欄目的研究探討是我國開放會計市場的前期準備工作。會計監管、環境會計與會計舞弊案例研究這三個欄目中大部份的內容是對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職業道德,信息披露與國內外發生的多起會計舞弊案例的探討,可以算做是列出前車之鑒,給我們以警示。
變化二:2003年較2002年新增了會計信息化,會計信息化的出現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和正在使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經營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大加速了財務信息的質量和傳遞效率。會計信息化相關文章可幫助我們捕捉有用信息,拓展視野。
變化三: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與會計新領域在2004年的欄目中出現。中國由來已久的預算紀律松弛和財政風險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行預算會計系統卻無力記錄和報告所必需的一系列前瞻性信息。民間非營利組織亦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益增多,需要完善的相關制度準則來規范。另外,隨著會計與其他學科的交互影響,相互碰撞,以及眾多新興行業的出現繁榮,一些新的概念理論被學者提出,如供應鏈會計,智力資本等等。這些新內容新火花需要我們深入發展,是我們學科完善與前進的動力。
變化四:2005年是我國施行《會計法》20周年。《會計法》是新中國第一部專門規范會計活動的重要法律,它確立了會計工作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規范了會計工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為推動會計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故為了紀念設置紀念《會計法》施行20周年欄目。
變化五: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全面推出了由一項基本準則與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且對我國會計界的影響深遠。學術界就此進行了相關準則的新舊比較,新概念的實證研究及其展望等等。故新增了企業會計準則欄目。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會計研究》目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當今會計不是單純的狹義的會計了,也不是閉門造車的純學術討論了,而是與整個社會環境與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會計更需要有前瞻性與預測性,不能停留于亡羊補牢。
參考文獻:
[1]章鐵生: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內部控制規范:國際實踐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7(7)
[2]李連軍:會計制度變遷與政府治理結構[J].會計研究,2007(6)
[3]劉峰(加)雷科羅:對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若干認識[J].會計研究,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