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生產同其他生產一樣,也具有一般實踐活動的特征。文化生產力既是精神生產力內在邏輯的發展,又具有更為現實的時代特征。創新文化理論、更新文化發展觀念,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關鍵。
[關鍵詞] 精神性 發展體制 知識創新能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趨勢的呈現,文化生產力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和規范的范疇得以出現并引起學界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戰略任務,文化生產力再度被推到理論前臺,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一、文化生產力理論認定的偉大意義和現實地位
文化生產力觀念的確立,是巨大的理論創新:1.文化生產力的提出,表明了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我們的根本任務可以分解為集中力量發展物質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要努力發展文化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從而使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斷得到解決,推動整個社會前進。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有自己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只有社會主義更加重視自己的精神生產和文化發展,這是它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他就剝削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2.文化生產力的提出,突出體現了生產力構成中的人本思想,使人重返經濟和社會舞臺的中心。文化生產力更加直接、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3.文化生產力的提出,表明了它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文化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對現代文明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是劃時代的。它將對舊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教育模式、經營管理及領導決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另外,確立文化生產力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內容的豐富與發展,最能切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在整個生產力諸多因素系統中居于決定性的地位。1.文化生產力的認定是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內容理論建設的豐富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表現出比精神生產力更強的涵蓋力和解釋力。它來源于精神生產力的理論概括,但顯然又比精神生產力有更多的科學內涵與分量,標志著這一理論新形勢下的新發展。2.文化生產力的理論認定適應了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強調文化是一種生產力,反映了許多傳統行業在世界一體化的經濟大潮中性質上所產生的重大變化,更為其以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3.現代文化正以日益增進的規模和深度滲透到社會生產力中,文化是生產力之魂。生產力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勞動生產力”階段——“機器生產力”階段——“文化生產力”階段。文化生產力不僅意味著社會生產力中有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而且意味著社會生產力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以至于文化成了左右社會生產力的檔次和品位的決定性力量,這就使生產力已成為“文化型”的生產力。
二、文化生產力的時代特征
關于文化生產力的特征,就基本的方面講,一是文化內容主導。文化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學、生產管理、勞動組織、文化資源等。更為關鍵的是,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內在要素是一種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社會生產力。二是包蘊人文精神。文化生產力的內容構成不僅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三是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以及不斷融合的趨勢。在文化生產力中,體現出兩方面的趨勢:一方面,文化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必須強調它在整個市場上的獨特性,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以求得不同文化所蘊含的生產力的最大發展;另一方面,在文化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四是顯示出發展的可持續性。生產力中文化要素的增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加,意味著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斷提升;人文價值取向滲透到經濟發展之中,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進步。另有論者認為,文化生產力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1.科學技術開始成為直接的、獨立的生產力因素,在社會經濟商業視角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凸顯。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使科技文化因素在社會產品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高新技術、知識產品在社會產品中占有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2.知識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社會的骨干產業。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3.文化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融合趨勢增強。隨著知識經濟興起和信息技術發展,經濟與文化進一步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出現了世界性的歷史趨勢——經濟與文化一體化。
三、走中國特色文化生產力發展之路
努力建設我國的先進文化,使我國加快進入世界生產力發達國家的行列,都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力必須堅持以下發展方向:1.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在我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上,堅持社會主義的指導是首要條件,也是保證我國文化領域穩定的必要條件。在文化發展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地位,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確保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2.堅持儒學文化的優秀傳統。在今天中國的發展上,對傳統儒學文化理性的揚棄,樹立良好的個人道德價值觀,抵御西方的價值輸出,是我國穩定發展也是保持我國文化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3.大力發展科教事業。科學技術是發展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教育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起著決定性作用。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人力資源高素質化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化,發展與改革教育培訓事業已成為國家第一位的任務。4.實踐正義原則。發展文化生產力的一個首要原則是正義原則,而非功利主義,即使在要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協調時也是如此,這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必然要求。社會正義原則包括公平原則和補償原則。我國當前文化生產力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對正義原則的科學理解和實踐上,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樹立整個社會正義的文化價值觀,保證社會健康發展和生產力發展原動力的重要要求。
關于實施文化生產力戰略的措施,可以歸納為:1.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靈活高效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出路。我們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和靈活高效的生產經營機制,加強政府在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職能,積極利用一切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形式、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2.進一步改革文化產業的投資融資體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重組,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3.堅持以人為本、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和優化文化生產力結構。文化生產力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集中體現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緊密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及其人文關懷、價值導向和心理狀況,不斷創新出滿足人們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4.完善文化生產力的流通體制,培育健康、良性、成熟的市場體系。5.運用高新技術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實施精品工程和人才工程。
最后,有學者強調,研究文化生產力發展問題,需要確定兩個前提條件:一是邏輯層面上,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語境如何;二是實踐層面上,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境遇怎樣。前者規定了文化生產力在當代發展的邏輯路徑,后者則制約著其在實踐上的理念設計與模式選擇。當前中國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境遇就全球范圍內而言,文化生產力反映的是生產力的當代形態,與物質生產力相對。當前中國依然處于“現代”這一歷史區間,文化生產力發展的現代性語境不容改變;二則當前中國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又面臨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三種力量的擠壓。因此,對當前中國文化生產力發展而言,一方面必須堅守現代性的路徑,確立符合“共時性”場景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又必須積極吸收后現代性因素,探索建立一種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模式,也非后工業社會的后現代模式的一種綜合型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徐惠: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發展文化產業.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4):130~132
[2]趙學琳陸靜: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現實問題與理性對策[J].蘭州學刊,2007,(8):18~20
[3]曹保剛鄭恩兵:文化作為要素的理論宣示[J].河北學刊,2007,(12):76~78
[4]陳依元:新世紀經濟文化力的競爭及對策[J].江浙學刊,2006,(2):190~192
[5]劉文儉崔曉雁:文化生產力的理論意義與發展策略[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