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貴,看病難,醫改到底要改什么?充分運用現有的醫療資源,讓各級醫療機構互動起來,北京市西城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提供了一個答案。這次,改的是技術和服務。
常年被高血壓困擾的張姨從前想起要去醫院就心煩,因為這意味著大半夜就得爬起來去排隊掛號,這對已經65 歲的她來說,即便是一個月就一次,也有點兒吃不消。不過現在她不再苦惱了,有了家門口的德勝社區衛生服務站,她看病方便快捷了很多。
和張姨一樣舒心的還有她的許多老街坊。從2007 年9 月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人民醫院”)和北京市西城區的德勝、展覽路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16 個社區衛生站,組成了“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各個社區和人民醫院通過數字化信息系統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雙向轉診,社區居民通過社區門診,就可預約到人民醫院的醫生給自己看病。
新型醫療的“試水”
得到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的西城區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早在2007 年4 月就已經開始試水。試點項目由人民醫院、德外社區服務中心及展覽路社區服務中心組成,覆蓋附近23 萬居民,其目的是加強資源共享,降低各醫療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營成本,同時更好地利用起西城區內各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
在IBM 中國區政府與公共事業部四部總經理劉洪看來,張姨的高血壓癥在這個“共同體”內可以這么解決:首先,她撥打社區醫院的服務熱線進行健康咨詢,社區全科醫生能迅速趕到她的家中,直接對她進行身體檢查,如果張姨確實有到二、三級醫院接受治療和確診的需要,全科醫生會幫她向就診醫院發出已制定的電子轉院單,預約該醫院的門診掛號以及生化和影像檢驗。第二天,張姨直接來到那家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醫生會為她開具一份長期的社區取藥處方和門診就診記錄。在同一時間,這份處方會被傳送到藥物配送物流公司,由他們直接將處方上的藥品送往張姨所在的社區服務站。等張姨從醫院離開時,她的就診信息已經做了更新,同時她被列入了醫院慢性病防控專家的病例跟蹤庫,而她這次就醫的憑證會發送給醫保報銷機構,以加速報銷流程。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北京市西城區衛生局局長邊寶生介紹,西城區從2004 年開始就在以社區為基礎對區域公共衛生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的整合,在區內搭建一個三級醫院、區屬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輻射型服務網絡,而這其中離不開IT技術的支撐。他所說的IT 技術,可以算上IBM 一份。
IBM 提供的是醫療信息與應用整合和共享技術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在實現了人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身的信息化之后,IBM的SOA 理念以及相關WebSphere、DB2 產品以“服務封裝和發布的方式”在西城區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的IT 系統平臺上建立了跨醫院、跨社區的醫療服務資源管理機制,在技術上實現了各醫療機構之間的業務流程整合和跨系統的醫療信息共享與交換。簡單的說,就是IBM 提供了一個大管道,讓人民醫院和社區醫院的信息可以快速流動。當然,管道兩端也要轉得動才有效果。
人民醫院在10 年前就開始了醫院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而西城區衛生局也早就啟動了轄區內的醫療資源系統。“我們現在看病難的一個問題是中心醫院、綜合醫院門庭若市,社區醫院往往沒什么人去,其實國家對社區醫院的投入并不少。”劉洪說,正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改進,可以讓醫院的服務流程加快,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也加速了醫院本身的運作效率。
變化是雙向的,在社區居民享受看病的快捷方便時,醫院本身也受益了。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帆對此深有感觸:“人民醫院和社區醫院在這個信息整合平臺上,可以實現雙向轉診、預約檢查、預約醫生、檢驗信息報告共享、處方共享還有視頻會診等功能,醫院內部和外部系統以及醫院內部系統之間可以實現信息交換。目前,病人病歷的內部及跨院調動時間從15 分鐘縮短到幾分鐘,這加快了醫生對病人的診斷時間,而采用預約醫生、預約檢查的方式,不需要掛號和候診就可以直接由人民醫院社區服務接待中心工作人員引導至相關診室就診,讓醫院的負擔也減輕了。”
數字化還有多遠
與北京市西城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類似的還有解放軍總醫院(301 醫院)在廈門進行的一個項目。2008 年,301 醫院研發成功了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體的“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該系統在廈門市36 家醫療機構投入試運行,奠定了“五個統一”( 統一的數字化工作平臺,統一的醫療專網,統一的數據中心,統一的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統一的“市民健康卡”)的基礎,實現了全市的醫療資源、患者的醫療信息、市民的健康信息、政府的管理信息共享,為病人、市民和政府提供了全方位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服務,包括醫療服務、健康服務、決策服務和醫學保障服務等。
往醫療系統注入數字化、信息化的概念并不是新鮮事兒。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8226; 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20 世紀60 年代就大膽設想了這一圖景,醫生只需要面對計算機屏幕直接觀看患者信息,就可以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30 年后,美國數字化醫療就已經發展地如火如荼。在1995 年,我國衛生部順勢提出了“金衛工程”,其核心就是醫院的數字化,在醫療衛生領域,運用計算機和通信系統建立起全國性的遠程醫療信息傳輸系統。
不管采用誰提供的信息平臺,數字化醫療都體現在醫院信息化系統(HIS)以及醫院臨床信息系統(CIS)兩個層面。醫院信息化系統主要針對醫院內部的管理系統而言,從財務(包括收費和成本控制)和行政管理為中心向臨床診治為中心的發展過程,其目的是實現電子病歷,包括遺囑信息、診療影像和醫學生化檢驗數據等,這一步我國的一級醫院都已經構建的比較完善,并逐漸向第二層次轉變,那就是實現跨科室、跨醫院的連接,從技術層面簡化患者的就醫環節,避免重復檢查,浪費醫療資源,在此層面可以衍生出遠程醫療系統。
“數字化醫療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醫療設備應用于整個醫療的過程,簡單的如電子病歷,大到和其他醫院的信息共享、遠程醫療的實現,都是數字化醫療的內容。”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說,數字化醫療說到底是技術的改革所帶來的革新,對于廣大的醫生來說,其實革新并不是醫術上的,而是想辦法掌握相關的技術,去適應數字化的醫療產品。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在談到數字化醫療時表示,國家對衛生信息化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在2006~2020 年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衛生信息化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但需要以各級政府部門的投入作為一個基礎。“衛生信息化的受益者是全社會,而衛生信息化的發展也依賴于全社會。”饒克勤說,衛生信息化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Tips
■ 數字化醫療可能遇到的問題
A- 資 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數字化醫療的最大受益者是患者,但是購買醫療設備和信息系統是醫院的一筆不小的投入,而且一旦系統組建完成,維護部分仍是一筆開銷。
B- 技 術
數字化醫療是技術的改革,采用什么樣的技術來整合資源,是個關鍵而核心的問題。而且既懂醫學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C- 準確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遠程醫療和我國古代太醫給后宮佳麗看病差不多,都是看不見、摸不著患者的時候做出醫療判斷,一旦看錯了怎么辦?
D- 隱 私
網絡就是個大籮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但是私密性卻大大降低了。如何保證患者的信息不泄漏也是個問題。
未來學家阿爾文#8226;托夫勒在20世紀60年代就大膽設想,醫生只需要面對計算機屏幕直接觀看患者信息,就可以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