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怒江就像是穿越一條時空隧道。因為它的地貌景觀極其獨特,生物和文化多樣性極其豐富。這個極邊之地,直到20 世紀初還少有人知,而直到今天,它也是云南最神秘的地區之一。
人們從速覽式的旅游到文化游、生態游,還希望能夠體驗只有在書本和探索頻道上才能見到的科學旅行,像科學考察那樣去認識一個地方。
“科考旅行”這個欄目的目的是讓旅行者可以像地質學家那樣去觀察大地構造,像生物學家那樣辨認標本、識別鳥類,像水文學家那樣分析河流的歷史,像地貌學家那樣解釋山川如何形成,像氣象學家那樣觀察旱季雨季的交替,去見證環境如何變遷,從而知道如何珍惜和保護脆弱的生態。而怒江正是生態多樣性保存完好,卻受到現代化威脅的地區。
怒江發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的那曲,流經云南,經緬甸注入印度洋。而怒江大峽谷奔騰于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之間,是僅次于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世界第二大峽谷。炎熱的夏天是怒江的雨季,怒江水流洶涌,沿途常見滾石、滑坡、泥石流等危險情況。而冬春的旱季,氣溫10 度左右并不太冷,河水碧綠,晴朗的天空可以看到美麗的雪峰,非常適合旅行。
本次考察主題:怒江水電開發之爭
2003 年,在怒江上修建13 座水電站的梯級開發規劃出臺,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水電開發規劃被擱置至今,但是據《南方都市報》消息,2008 年3 月,六庫電站在國家尚未正式核準的情況下,悄然移民并動工。
支持方:怒江已非原生態河流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打假人士方舟子、司馬南等
怒江上游建有兩座大壩,已非原生態河流,很多珍稀物種已經滅絕;而山地生態已被當地居民過度開發而毀滅,建壩能讓當地居民擺脫貧困。
反對方:怒江地質環境復雜不穩定
云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環保人士汪永晨等
怒江處于橫斷山褶皺的斷裂地帶,地質環境復雜且極不穩定,滑坡、崩塌、泥石流頻繁,一旦發生災難,會在作為國際河流的怒江上形成連鎖反應。而怒江人口與耕地矛盾突出。人口在50 年里增長3倍,建壩后會迫使修建水庫淹沒后的移民失去土地,沿谷坡向上遷移,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更嚴峻的威脅,同時將面臨更高的地質災害風險。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可以在旅途中進行地質和生態的考察,得出自己的結論:
A. 地質環境復雜嗎?
1. 泥石流
在怒江沿岸,常能看到一片片扇狀的田地突出江面,而緊鄰的河面則是險灘。這就是泥石流扇。大峽谷段的怒江為羽狀水系,幾乎見不到有大一點的支流,支流短小,但是溪谷陡峭,常會爆發泥石流,沖出的砂石會沖毀鄉鎮和公路,但是也能堆積成寶貴的平整耕地。
●羽狀水系:這一類河流干流粗壯,而支流都很短小,平行匯入干流就像一支羽毛。三江并流區的怒江、瀾滄江等都是典型的羽狀水系。
2. 崩塌
沿怒江行走,路邊房子大小的石塊比比皆是。這些石頭都是從山頂崩塌落下來的,有的是上萬年前落下,有的是前幾天才從山上滾下的。它屬于重力地貌中的一種。而巖屑錐則更壯觀,山頂的巖石風化裂成碎塊,堆積在陡峭的山坡上。留香巖巖屑錐位于丙中洛往西藏的公路邊,很遠處就能看見一堆壯觀的石塊,高達1000 多米,由山頂強烈風化的巖屑堆積而成。石塊仍在不停從山頂滾落,不論人車經過這一地段都要特別小心。
3. 滑坡
山勢陡峭、地震頻發、雨水豐富,這讓怒江沿岸注定滿是滑坡。和崩塌不同,松散的巖石和土壤整體地滑下造成了滑坡,在滑坡體上方可以看到地面的裂縫。而近年來,怒江地區增加的人口開始把高處的坡地辟為農田,并且挖山開礦,植被破壞后的山體更容易發生滑坡。
●如何測量坡度:根據國務院關于退耕還林的通知,25 度以上的坡地都屬于退耕還林的范圍,但是陡峭到30 度以上的田地在怒江兩岸還很常見。人眼很難目測地面的坡度,可以用一個裝一半水的礦泉水瓶,順著坡放在地面上,標記下瓶子上的水位線,再測量瓶子就可以知道地面的坡度。
B. 是否還是原生生態?
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怒江大峽谷都是它們互相交流的重要通道。怒江山高谷深,河谷底像熱帶一樣終年溫暖,而山頂終年積雪,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了明顯的垂直分布,因此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而在動物方面,怒江也是東洋界和古北界兩大動物區系的通道。
●古北界和東洋界:這是動物地理的兩個分區。動物的發源地各不相同,而海洋、沙漠和山脈把它們互相隔絕,于是生物學家把動物分成了六大分區。古北界包括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和北非,東洋界則包括南亞和東南亞。橫貫南北的怒江、瀾滄江和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作為屏障阻隔了動物的遷徙,于是成為了兩個分區的分界。
田野考察:深切中的怒江峽谷
實驗:河流是如何切穿巖石的?
可以在旅途中自己測量河流如何切穿各種軟硬不一的巖石。需要一只GPS 接收器,最好還有地質錘和放大鏡。
準備一張表格,沿怒江驅車的途中,每隔10 千米一個點把海拔和里程記錄下來。因為公路就沿著怒江邊延伸,可以近似認為這就是河流的形狀,當然最好還是減去估測的公路距河面高度。同時在每個點記錄下河邊的巖石,是花崗巖、石灰巖還是砂巖。如果你不認得,最好敲一小塊帶回來給懂地質的人鑒定。
這樣,把海拔和里程在坐標紙上畫成一條曲線,你會發現在曲線比較陡峭的地方,對應的巖石比較堅硬,而曲線平緩的地方對應的石頭更軟。這就是河流比降隨巖性的變化。
●怒江地質史:怒江大峽谷和青藏高原一起形成。從2000 萬年前的晚第三紀開始,印度板塊開始往東北方向推擠。青藏高原迅速抬升,而怒江一帶則像擠皺的布一樣,形成了許多平行的山脈,山脈之間是幾條大河,這就是橫斷山脈區域三江并流的形成。怒江湍急的水流把河谷切割得越來越深。通過對階地的研究,地質學家確定了近十萬年以來,怒江每年下切1~2 毫米。
●階地:河岸階梯狀的小塊平地,表現了河流在地質年代中一步步下切的過程。怒江沿岸距河面50 米、100 米和150 米左右的三級階地最為明顯,說明怒江的下切在那兩段時間曾有所減緩。許多村鎮都建在這三級階地上,因為階地通常是平坦的耕地。
●怒江的石月亮:石月亮在福貢縣城以北不遠。它位于高黎貢山山脈中段3300 米的月亮山峰巔,洞深百米,寬40 余米,高約60 米。透過洞口可以看到另一側藍天。它本來是一個巨大的大理巖溶洞,由于河流逐漸深切,只在距離河面1500 多米的地方殘留了這一小段。按照怒江的下切速度,它在約100 萬年前還在河面附近。
交通
公路是怒江的唯一通道。從昆明乘班車到六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行程600 千米,大約13 個小時。六庫兩家汽車客運站都在向陽東路。從六庫出發乘班車可直接到貢山,然后可轉車至丙中洛。怒江的風景都在路上,旅游主要沿著峽谷走走停停,包越野吉普300 多元,柏油路的盡頭是與西藏相連的丙中洛。從丙中洛去西藏察瓦龍是艱險的土石路,再往上游就是馬幫走的山路。怒江的路一般比較難走,應做好吃苦的準備。
而要橫跨怒江峽谷,可以嘗試一下當地的溜索。最早的溜索是傈僳族、怒族等用竹篾編扭成很長的篾繩,而現在一般使用鋼索,所以不用擔心安全。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兩頭一樣高,溜到江心要雙臂用力,才能攀到對岸。陡溜,特別是雙向陡溜,溜索一頭高一頭低,可以自然滑向對岸。常用的工具是用櫟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一根拴在腰間的麻繩。飛速溜行時身子要朝后,防止鋼索將身體擦傷,快到終點時一定要注意“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