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兩會”上,有幾個數字值得我們關心一下。
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14 個核心經濟數據,并羅列了詳細的數字。科研經費投入是這14 個核心經濟數據之一,2009 年擬投入的科研經費為1461 億元,比2008 年增長25.6%。
這些數字的公布,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扶持科技發展的決心,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國家的態度更務實、更科學了,畢竟要明確一個目標,沒有比直觀、簡單的數字更能說明事實。
當然,具體數字的公布也是需要勇氣的,一旦公開,數據的真實性需要接受公眾的監督和判斷。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就對科研經費中的幾個問題提出了質疑,王恩多說:“科技部總的經費是198.1 億,但是其中‘其他支出’是69.5 億,占了總支出的1/3,這個‘其他’含義不明確。”
科學界對這個“其他”的敏感可以理解。3 月15 日,浙江大學決定開除涉嫌論文造假的原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因此事被牽涉的課題帶頭人、中國工程院李連達院士不再續聘。然而這個事件塵埃即將落定之際,一些媒體又發起新的話題:李院士的課題獲得了168 萬元的科研經費,是否需要追繳?
無論“追繳”的后事如何發展,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 數字”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當它代表利益分配的真相時。有足夠科學素養的公民已經非常善于用數字分析社會生活的真相。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數字的靠譜不靠譜,有時還會關聯到一個公司的興衰,甚至一個人的生死。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及,今后3 年擬向醫改投入8500 億元,這筆錢中的一部分,就會用在救命的數字化醫療上。8500 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個靠譜的數字。
不靠譜的數字也有。網絡上正火的“十大神獸”事件牽出了件陳年公案:一個名叫格羅夫#8226;斯坦納(Gerolf Steiner)的德國動物學家杜撰了14 科193 種“鼻行動物”的名稱、解剖學特征和食物鏈。盡管有很多人對此辟過謠,但似乎多數的網民還是相信:“14個科193 個種,這么復雜詳細的體系,怎么可能會是假的?”
還有一種說法,單個的數字不能解釋事物的聯系,也就是不能分辨事實的真假。要辨別真假,就要用靠譜的公式把靠譜的數字聯系起來。愛因斯坦就是這種理論的死忠粉絲,他一生致力于列出一個“萬能理論”的公式。然而,吸收了很多物理學家做分析師的華爾街最近卻在反省一個不靠譜的公式。據說這個研究資本相關性的公式相當有用,導致金融機構大膽地出售各種新型證券,將金融市場擴張至幾乎不可思議的水平。
在我們這期的采訪中,記者使用的一個公式也被防火專家質疑,因為一個特殊場合下的火情,并不能使用常規火災的公式解釋。上面的這些事例其實在提醒我們,要真正理解一個數字,或一個公式,并在生活中使用,最靠譜的,還是實事求是地調查,分別地對某個事實作出解釋。這才是科學的做法,也是我們雜志今后力圖做到的。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