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需再提升
翻閱本期雜志,從設計上(包括封面)對我的吸引力并不大,可能是我對這方面比較挑剔。其實里面的很多內容還是不錯的,比較有價值。作為一本商業類雜志,形式雖然不是首要的,但也相當重要,希望《創業邦》雜志在不斷提升內容質量的同時,也能做出更好的設計,讀者也就可以得到更全方位的閱讀享受了。
——蘇州創業者 田文
如何應對危機
經濟蕭條期,選擇“成敗啟示錄”作為主題,是一個很好的策劃點。感覺不足的是,選擇了太多的互聯網企業。2000年時的互聯網危機對今天的企業有一些借鑒意義,但當時影響到的只是一、兩個行業,現在則是整體經濟受到影響。我覺得這方面的內容以后還可繼續深挖。在《創業邦》雜志的其他欄目中,我也關注到,散見一些如何應對危機的文章,這樣的意識很好。建議以后能就具體的行業做些細致深入的分析。
——北京讀者 小九
關注特許經營
這期看到了美國特許經營500強的榜單。連鎖領域有很多發展機遇,從美國的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意猶未盡的是,對于很多國外新的連鎖機遇,沒有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其中具體的模式和特點不得而知。如果能做一些新型連鎖的創業故事,應該會比較吸引人,中國的很多創業者也會愿意學習。中國的特許經營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一定會逐漸規范起來,將迎來很好的機會。
——創業邦網友 老白
將硅谷經驗具體化
雜志里的“硅谷創業鑒”是一個比較有新意的欄目,中國的科技創業者們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向美國硅谷的同行們學習。但是從了解的角度來說,有讀者會對人物的經歷比較陌生(或者不感興趣),因而從心理上來說還是覺得有一些距離。我個人認為,如果從實用的角度考慮,選取他的一些經驗作為重點來寫會不會效果更好呢?比如應對危機的經驗,管理員工的技巧,塑造公司文化的竅門等等。
——上海讀者 周慶冰
加強互動
《創業邦》是一本很實用的雜志,我一直在看,現在身邊有創業想法的朋友越來越多,發現大家一些比較關注的話題,未能在雜志上看到呈現。希望能與雜志的記者編輯通過線下或線上的方式多一些溝通,成為朋友,以便更關注到讀者的真切需求。
——廣州創業者 夏承遠
想了解融資市場
近期雜志上,關于風險投資機構和風險投資人的報道比較少了,是不是也折射出投資市場的萎靡?縱然環境如此,還是有不少企業在尋求投資,這個階段投資機構的策略和步伐又是怎么樣的呢?期待看到這方面的報道。
——成都讀者 馬玉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