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軍隊人大代表圍繞如何推進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建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代表們普遍認為,戰略投送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必須采取多種舉措,加快提高我軍在國家陸地,海疆,空域多方向快速機動能力。
時代呼喚“走出去”“走得遠”
去年汶川抗震救災時,成都軍區聯勤部部長董德元代表參與指揮了軍地一體、空地立體的大投送。把10多萬救災大軍和急需裝備物資快速運達災區,保證了救援行動較快展開。董德元認為,近年來我軍執行國際維和、參加多國聯合演習、緊急援外救災等軍事任務不斷增多,對戰略投送的需求呈現出經常性、常態化趨勢,這就要求我軍必須具備“走出去”、“走得遠”的能力。
“加強戰略投送能力建設是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推進軍隊建設轉型的有效舉措,也是我軍實現精兵強軍的有效途徑。”廣空司令員高守維代表接上話茬。他還算了筆賬:投送能力每提高1倍,戰斗力就增長約2至3倍。大力提高戰略投送能力,實現由“屯兵駐防”型向“兵力投送”型轉變,方能建設一支力量結構合理的精銳之師。
以加強海空投送能力為突破口
“應以加強海空投送能力作為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突破口,用局部帶全局,以海空投送能力的大幅提高推動戰略投送能力的整體躍升。”討論加快推進戰略投送能力從何人手時,長期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的軍事科學院科研指導部副部長劉偉偉代表開門見山地說。
“兼具快速、高效、遠程等特點的空中投送現在是我軍戰略投送力量最薄弱的環節。”去年抗震抗災中,高守維代表坐鎮指揮了我軍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空中大投送,對此有著深刻感受。
“加快我軍空運力量建設迫在眉睫!”高守維代表建議,在自主研發大型運輸機的同時,加大引進和“客改貨”的力度,使我軍空中運輸力量達到必要的規模,并逐步形成大中小型、高中低空相結合的運輸機體系。
“組建專門的空運力量領導和指揮機構,以整合空運力量資源,減少指揮層次,提高時覿。以現有骨干機場為基礎,建設若干綜合性空軍基地,以滿足大型、超大型運輸機使用需要,重要區域再增建部分機場和直升機起降場。”
“增加鐵路、公路路網密度,作為海空戰略投送的補充和延伸,為全域投送提供依托。有針對性地預置和儲備裝卸工具等相關設施,確保海陸空投送手段有效銜接。”
討論中,一談起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展開護航行動,曾率隊遠洋航行的海軍裝備部政委王登平說;“目前,有關國際海洋法已為我們提供了發展海上兵力投送力量的法理依據,海軍走向深藍將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
“要以加快建立一支與履行使命相適應、與國家地位相稱、快速機動、海空立體、火力強大的兩棲艦艇編隊為目標,重點發展兵力投送裝備、情報偵察裝備和配套保障裝備等三大類海上裝備。”他說。
王登平代表特別強調,要“重視和加強遠海訓練”,加強海上遠程投送訓練;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軍事安全合作,著力強化官兵的國際法意識,提高官兵履行和運用國際法的能力。走開軍民融合戰略投送路子
“加快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建設需要軍地雙方團結奮斗、不懈努力。要依托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加快構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投送力量體系。”劉偉偉代表進一步闡發觀點。
“充分依托國家交通運輸資源發展戰略投送能力,建立戰略投送后備航空隊、船隊、車隊。”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師長程曉健代表還大膽設想:編組“國家救援隊”,依托民航相關公司,依照國家地震救援隊模式,編組一支能飛往世界各地遂行應急任務的空中投送力量,并做好全球遂行任務的各項準備。
高守維代表說,逐步探素建立軍地合力統一指揮的管理機制,可借鑒我軍歷史上的成功經驗。抗美援朝時我軍即成立過軍委運輸司令部,對軍地運力實施統一的組織指揮。在與強敵的立體對抗中創立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代表們紛紛表示,隨著戰略投送能力的不斷提高,我軍將如虎添翼,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行動將更加迅捷,應對將更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