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蘇聯高層對游擊戰爭的態度十分冷淡,甚至還撤銷了30年代初建立的游擊干部訓練。戰爭爆發初期,蘇聯游擊隊既欠缺敵后工作的知識和經驗,又缺乏統一的組織和領導,因此其真正的戰斗力并未完全釋放出來,對德軍造成的威脅也是微乎其微。
聯共中央在總結衛國戰爭第1年游擊戰的經驗教訓時認為,1941年敵后游擊戰的主要問題是黨的高級領導機關同下屬組織、游擊隊缺乏密切的聯系,無法把敵后的愛國者組織成為一支嚴密、統一的力量。
于是,意識到問題的聯共中央立刻開始了加強游擊隊領導和培訓的工作。
輸送骨干
堅定的信念、嚴格的紀律、專業的技能是蘇聯游擊隊在艱苦環境下的生存之道。因此,向游擊隊輸送骨干力量,加強對指揮員的專門培訓便成了十分緊迫的任務。據記載,1941年下半年,共有3萬名黨、團員先后到達敵后游擊區對散布在敵占區的各支游擊隊進行指導和幫助。隨著游擊戰爭的蓬勃發展,游擊隊對有經驗的領導干部、爆破專家、偵察員和無線電發報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為了提升游擊隊員的專業技術,相關的培訓機構由一些規模較小的訓練班或訓練所,逐漸發展成4所專業學校。僅1942年夏秋,接受特種訓練后被派往敵后的各種專業人員總數就達13000人以上。
高速發展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蘇聯敵后游擊隊組織分散,規模很小,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隨著戰局的發展,領導游擊隊武裝斗爭的各級機關不得不進行改組,以適應新的斗爭形勢。
1943年3月初,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宣布解散,游擊隊的作戰行動改由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聯共(布)州委員會領導。1944年1月13日,鑒于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已經完成了建立游擊運動的指揮系統和鞏固其組織的任務,國防委員會決定將其撤消。此后,敵后斗爭完全由各加盟共和國、各州的黨委和游擊運動司令部負責領導。
1942年至1943年是蘇聯游擊隊發展的高速時期。在1943年一年間,游擊隊在克里木、加里寧州各新建了5個游擊旅,并在列寧格勒、烏克蘭、白俄羅斯分別建立了8個、27個和81個旅,使敵后游擊隊員總數從到1941年底的9萬余人猛增到了25萬人。在人員增加的同時,游擊隊還不斷得到了后方在物資和技術方面的援助。至此,87%的游擊隊都同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保持著無線電通信聯絡。游擊隊的協同作戰的能力也大為提高。
正面反攻階段
隨著正面戰場形勢的好轉,蘇聯游擊隊控制的敵后解放區面積不斷擴大,逐漸連成一片。例如,維貼布斯克州西北部的游擊隊經過與德軍的反復爭奪,收復了1220個居民點。蘇聯英雄馬丘利斯基領導下的幾個游擊旅,控制了明斯克州東部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白俄羅斯游擊隊控制了莫吉廖夫州、明斯克州南部、波列斯克州、平斯克州、巴拉諾維濟州和布列斯特州的許多地區,而烏克蘭游擊隊則控制了日托米爾州北部的大片地區。
在收復失地的同時,游擊隊還將成千上萬蘇聯公民從德國法西斯手中解救出來。在文尼察、卡美涅次一波多耳斯基、敖德薩和基洛夫格等等地的烏克蘭游擊隊,1944年上半年就解救了近8萬蘇聯公民。在文尼察州,游擊隊從集中營中解救了約6000名戰俘。在列寧格勒,游擊隊配合蘇軍解救了約50萬即將被劫往德國的蘇聯公民,阻止了德軍焚毀數千個居民點的陰謀。
戰爭末期,蘇聯游擊隊逐漸從敵后戰場走出。總計共有36個游擊師、人數達25萬的殲擊營,以及200萬民兵補入正規作戰部隊。
征戰國外
隨著蘇聯紅軍進抵本國邊境,游擊兵團又面臨著一個新的任務——到外國領土上進行游擊活動。
1944年春,7個蘇聯游擊兵團和26個獨立支隊作為第一批出境作戰的游擊力量進入波蘭領土。他們與當地抵抗力量取得聯系,并與其密切配合,為波蘭的最終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據記載,在整個二戰期間,共有12000名蘇聯游擊隊員在波蘭的土地上戰斗過。
隨著游擊活動在境外的迅速展開,蘇聯游擊隊中的外籍人士也逐漸增多,克里木游擊隊和科夫帕克兵團就吸收了大批的羅馬尼亞人。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游擊隊吸收的匈牙利反法西斯戰士達到了700余名。薩布羅夫游擊兵團內的一個捷克斯洛伐克支隊作戰十分勇猛,其指揮員納利普卡大尉還榮獲了“蘇聯英雄”稱號。而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境內,有350名南斯拉夫人與蘇聯游擊隊并肩作戰。戰場態勢的迅速變化使得德國仆從國軍隊內部的反法西斯情緒高漲起來。淪陷區的各地黨委和其他地下組織也隨即不斷擴大宣傳攻勢,爭取將這些仆從國的士兵吸收到反納粹的斗爭中來。據不完全統計,1943年僅從親德的斯洛伐克軍投向游擊隊方面的就有1250名官兵。對此,德國人在1943年9月6日最高統帥部作戰日志中記載道:“對德軍指揮部來說,東線的幾個斯洛伐克師與其說是來增援,不如說是帶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