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兩國合作開發的新一代多用途護衛艦正處于緊張忙碌的建造階段,法國阿基坦級首艦“阿基坦”號于2007年2月在洛里昂造船廠開工,預計2009年下水,2012年即可交付法國海軍;意大利海軍的首艘新型多用途護衛艦“卡洛貝爾加米尼”號于2008年2月在泛安科納造船廠開工,服役時間也是2012年。此外,摩洛哥從法國訂購的首艘阿基坦級已經于2008年8月在洛里昂開始建造,預計2013年交付摩洛哥皇家海軍;希臘、阿爾及利亞、巴西、保加利亞等其它國家從法國訂購的同級艦也即將開工。一時間,整個環地中海地區都成了阿基坦級的舞臺,而在法國各大船廠逆勢繁榮的背后,一張地緣戰略之網也正徐徐張開……
阿基坦風暴
與其他大多數國際間武器系統的開發項目類似,阿基坦級護衛艦計劃的歷史就像是在滾雪球,從最初的單一國家項目發展成了現在的“環地中海一跨大西洋”軍艦聯盟。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法意兩國就分別著手進行各自國家的多用途驅護艦設計,法國希望用一種新型戰艦來取代F67圖爾維爾級和F70喬治·萊格級反潛驅逐艦,以及A69級護衛艦;意大利則計劃取代8艘西北風級反潛護衛艦、4艘狼級護衛艦和4艘炮兵級巡邏艦。但這個看似普通的軍艦換裝計劃之后的發展卻極具擴張性,從最初只有法國單獨進行的SGX計劃、“回聲”計劃、“阿爾法”計劃,到法意合作的FREMM計劃,再到最終的阿基坦級計劃,法國新一代護衛艦項目越來越龐大和復雜。現在該項目已經成為迄今為止歐洲最大的水面艦艇工程。

作為歐洲軍工產業的超級大國,法國幾乎每一次武器計劃的出爐都會贏得大量的國外采購合同。從以往的海外武器銷售情況來看,法國在國際市場上確確實實是一超級贏家,其產品的強大性能是熱銷的根本原因。不過阿基坦級護衛艦的海外銷售情況還是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它的出現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海軍裝備市場都刮起了一陣暴風。
僅法國阿基坦級護衛艦從2012年首艦“阿基坦”號服役,到2020年最后一艘交付,9年內就計劃建造9艘反潛型和兩艘防空型,單艦造價3.885億歐元,預算總額高達近40億歐元。同期進行的意大利貝爾加米尼級護衛艦包括項目研發和10艘艦艇的建造則需要至少56.8億歐元,第一批前兩艘艦就需要12.5億歐元的建造經費,如果再算上來自全球客戶的至少20艘同級艦,在目前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該項目的規模和野心都堪比美國的JSF戰斗機項目了。
阿基坦級護衛艦在國際市場上的火爆可能是法國和意大利在最初啟動該項目時無法想象的。2006年4月,保加利亞BULYARD造船工業集團贏得了建造阿基坦級護衛艦部分構件的項目。隨即又于2008年7月4日宣布,將建造一艘價值2.4億歐元的阿基坦級護衛艦。
2006年7月,希臘安全與國防聯合委員會批準了一項護衛艦更新計劃,該計劃預計采購至少6艘護衛艦來更新現役的10艘愛利級護衛艦。2006年10月25日,希臘的ELEFSIS造船廠與法國負責阿基坦級建造任務的阿馬利斯公司簽訂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包括了雙方合作開展阿基坦級的出口銷售等內容。該協議的簽訂標志著第三個歐洲國家也參與到該計劃中了,及時緩解了法意兩國本來就困難重重的預算壓力。之后,2008年4月14日,法國同意向希臘出口“斯卡普”巡航導彈,并于6月7日簽訂協議。
2007年10月22日,北非摩洛哥國王訪問法國期間,與法國簽訂了價值4.7億歐元的反潛型阿基坦級購買合同,并計劃由摩洛哥本國船廠參與部分艙段的建造。

2008年5月28日,阿爾及利亞外務部長在法國總理到訪該國之際,與法國簽署了一項國防互助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購買4艘阿基坦級護衛艦,其中2艘為反潛型,2艘為對陸攻擊型。
2008年9月7日,巴西宣布將在本國阿斯納爾造船廠建造6艘由洛里昂艦船制造局授權的阿基坦級護衛艦,雙方于2008年12月正式簽訂協議。
至本文截稿,沙特阿拉伯正在與法國協商阿基坦級的訂購協議,該國計劃購買5-6艘新型護衛艦;參與競爭的還有美國LCS-1瀕海戰斗艦。除上述國家外,現在還有歐洲的比利時、部分中東和東南亞國家向法國明確表示出購買該級艦的意向。
技術與理念的領跑者
上世紀九十年代,法國在諸如電磁探測、紅外掃描等艦船隱身性能方面的研究引發了一場艦船設計的變革。當時建造的拉斐特級護衛艦即是世界上第一級采取全面隱身設計的中型水面艦,英國人把該級護衛艦稱為是法國的“試金石”,由于其開創性的設計理念,拉斐特級的外形很快被世界各國所借鑒。而阿基坦級則是在總結拉斐特級研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近些年動力技術、數字建模、通信技術和新型復合材料等革新成果的第二代隱身戰艦。

冷戰結束后的艦艇多用途化風潮也影響了法國新型護衛艦的開發。面對即將退役的多型水面艦艇,法國海軍本來希望建造兩種新型戰艦,一種用于反潛作戰,一種用于對陸攻擊,后來又準備建造專用防空艦。但法國人后來在拉斐特級改進型上的一系列成功嘗試最終驗證了多用途設計的可行。洛里昂艦船制造局于1999-2004年間為沙特海軍設計的薩瓦利級護衛艦即以拉斐特級反潛護衛艦為基礎,具備全面的作戰能力,該級艦共建造3艘;后來為新加坡設計的可畏級護衛艦也采用類似設計。
通過在出口型艦艇上的不斷探索,法國艦船建造局的工程師們積累了大量設計多用途隱身戰艦的經驗,于是從2000年起,他們開始致力于為本國海軍設計未來艦船的模型,并把它們分別命名為SG1,SG2和SG3。SG1模型設計航速不高,采取柴電聯合推進,其中電力發動機提供低速巡航,柴油機用于高速航行,排水量5200噸,艦長137米,定員120人;sG2模型采用了柴燃聯合推進;SG3模型則艦體較大,擁有完全不同的作戰系統。2001年9月,相關部門要求該計劃考慮減少定員,增加模塊數量,從而降低開發成本,SGX也被正式命名為“回聲”。2002年4月30日,在計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得到批準之后,法國國防部正式啟動了該項目,又更名為“阿爾法”。當時的預算總額即高達53億歐元。
法意海軍蜜月
實際上,法國和意大利在海軍軍工產業方面保持著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且許多項目合作非常成功,比如1990年開始的地平線級防空驅逐艦,1991年開始的MU-90輕型魚雷,1992年進行的NH-90NFH艦載直升機,2000年的SLAT反魚雷探測系統,以及近年的PAAMS艦用中型防空作戰系統等,這些項目都為法意國防工業的再次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和意大利軍工企業早在初次合作期間,就于1983年11月8日成立了一家名為“歐洲武器裝備合作組織”(OCCAR)的官辦企業。法國一方負責與OCCAR聯系是DGA,即法國國防采購局。DGA則由法國海軍項目處(SPN)和國防部秘書處兩個行政部門來負責,意方由國家武器裝備總局參與OCCAR的業務。DGA作為代表法意兩國政府簽訂合同的官方機構,于2003年1月分別向法國阿馬利斯公司和意大利奧利茲昂特公司授予了新型護衛艦的定義階段合同。
按照合同規定,兩國將分別支付各自艦艇的建造費用,而研發費用平分,其余費用根據各國艦艇建造數量按比例分攤(法國63%,意大利37%)。法國方面的工程業務由阿馬利斯公司負責,這是一家法國艦船制造局和泰利斯公司各擁有50%股權的合資公司;意大利方面由奧利茲昂特公司負責,這是一家泛安科納公司擁有51%股權、芬梅卡尼卡集團擁有49%股權的合資公司。阿馬利斯和奧利茲昂特公司直接對整個項目負責,兩國政府不參與其中,但這兩家公司仍保留獨立實體,并沒有成立合資公司。
合作協議簽署之后,雙方即建立了由四個不同團隊組成的研發機構,其中一個設在法國洛里昂艦船制造局,主要負責項目設計的整體管理,艦載武器配置,動力系統平臺的研究和戰斗指揮系統的設計。
2002年11月7日,法國和意大利在羅馬簽訂具體的合作協議,規定兩國共建造27艘多用途護衛艦,其中17艘為法國建造,10艘為意大利建造。法國的17艘艦分別是8艘AsM反潛型和9艘AVT對陸攻擊型,意大利的10艘艦分別為4艘反潛型和6艘通用型,同時雙方還確定了護衛艦的基本技術指標。
項目定義矛盾重重
阿基坦級護衛艦計劃的定義階段從2002年12月26日正式開始,該階段主要確定雙方的共同需求,明確研發費用,選擇設備和子供應商等。2003年6月16日,兩國國防部簽署了項目合作的框架協議。在這個協議下,兩國就可以圍繞整個項目進行技術可行性的綜合研究,并且對經費開支做具體預算。
事實上,法國原先的“阿爾法”計劃與意大利的“新一代護衛艦”計劃之間仍存在諸多差異,特別突出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艦船上層建筑是選擇單桅還是雙桅,另一個是動力系統的選擇。這主要是由于雙方對該級戰艦所扮演角色要求不同導致的,法方需要的是航速不快的輕型護衛艦,而意大利需要的是裝備先進武器的主力戰艦。法方認可的艦艇單價為2.75億歐元,而意方的單價預算則高達3.60億歐元。
2003年12月,雙方首先遇到的矛盾就是關于動力系統的選擇。意大利傾向于使用傳統動力系統,如柴燃聯合動力(CODAG),該方案也是過去30年里所有意大利海軍艦艇一直采用的方案,從狼級護衛艦到地平線級驅逐艦無一例外。法國則傾向采用全柴動力(CODAD),這種方案噪聲更大,速度更慢,但更經濟。雙方在經過多次討論后取得一致,即共同要求整個動力系統在航行期間要更隱蔽,航速要達到14-15節,這等于承認了意大利方案的合理性。不過最終確定的動力系統結構仍與意大利方面原先設想的有所不同,即采用柴油機電力推進和燃氣輪機加速(CODLOG)的組合形式。
在選定CODLOG推進方式后,采用哪種型號的燃氣輪機就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時有兩個供應商可供選擇,一個是英國羅爾斯一羅伊斯PLC公司的M T-30第四代燃氣輪機,另一個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本來MT-30在這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因為它是用來裝備英國和法國下一代航空母艦的,功率高達40兆瓦。但LM-2500的價格優勢最終讓其笑到了最后,雖然它只有28兆瓦的功率,但通過計算得出的結果是,功率更大的MT-30只能提供兩節的航速優勢,但也將多花費50%的費用——LM-2500增強型的單價為600萬歐元,而MT-30則高達900萬歐元。
意大利方面更中意性能強勁的MT-30,價格差異則對購買數量更多的法國具有更大誘惑力。但使用LM-2500增強型的最大航速只有27節,跟不上航母的全速航行,法國方面的考慮是額外購買兩艘地平線級驅逐艦來為航母護航。而且MT-30的40兆瓦功率又有點大材小用,因為阿基坦級即使用于航母護航也只需要34兆瓦的功率。于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意大利菲亞特公司提出了一個改進型LM-2500+G4方案,其輸出功率為32兆瓦。且已經有成熟產品供使用。2006年3月,1.5億歐元的燃氣輪機訂購合同正式簽訂。為此付出的代價是,阿基坦級的航速也從開始設計的27.5節降低到27節。
在艦船建造方面,無可否認法國要遠勝于意大利,洛里昂艦船制造局是世界軍工巨頭,其所具有的工業實力是意大利所無法挑戰的。在阿基坦級的設計上,洛里昂艦船制造局的工程師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理念——單桅設計。它能使艦上傳感器具備360度搜索能力,尤其是雷達的搜索空域更是得到了充分保證,可以為其它傳感器件提供最好的工作環境;單桅設計也減輕了艦身重量,縮小了艦船體積并增強了穩定性;由于單桅減少了雷達信號反射,從而也增強了隱身性能。此外,這種多組件一體化方案還消除了艦上各種天線之間的電磁干擾并降低了電磁與紅外輻射。但該方案顯然需要很高的無線電技術、電磁技術、機械技術和空氣動力技術,這無疑又會增加項目預算。
2004年5月11日,法意雙方計算出了各自護衛艦整體項目的參考預算表,至此,項目定義階段完畢,兩國國防部長也對整個項目進行了核查。預算決定一切
2004年11月16日,阿基坦級護衛艦計劃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這個階段包括艦船開發、建造及法國首批8艘艦的測試。而直到此時,合作雙方為艦艇技術規格仍然在爭論。2004年12月,兩國由于預算嚴重超支宣布首艦交付日期被推遲到2011年,而不是原先預計的2008年。為此法國方面又延長了圖爾維爾級驅逐艦的服役時間。
2005年5月13日,意大利批準了阿基坦級護衛艦的預算經費,法方也于同年8月由國防部批準了項目預算。阿基坦級的預算問題給法方造成了很大困難。由于經費嚴重不足,法方的單桅設計方案面臨嚴重考驗,因為單桅設計是法方自己選定的,而意方執意堅持保留兩個桅桿,這樣單桅技術的開發將全部由法國承擔,最終導致這項革命性的設計胎死腹中。
2005年9月,矛盾再次爆發。為了取得更好的隱身效果,法國海軍原準備將反艦導彈布置在艦橋下邊一個被戲稱為“游泳池”的圍壁內,但后來在意方反對下,還是依照常規將“飛魚”導彈發射架移到了艦艇中部,這使得甲板表面凸顯出來的龐大舷梯和細長的艦艏都更像地平線級驅逐艦。
2005年10月4日,兩國本打算在巴黎召開的第24次雙邊峰會上簽訂阿基坦級護衛艦的購買合同。然而完全出乎意料,在會議最后階段,項目計劃竟然沒有通過。新任意大利財政部長因為意方嚴重預算問題,拒絕向護衛艦項目提供資金。只是由于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場,才不得不給項目第一階段的實施亮了綠燈,盡管如此,資金也沒有全部批準,僅限于第一階段的部分經費。同年10月10日,在2006年度國防預算修正案的框架下,意大利政府才決定給意方首批建造的兩艘驅逐艦提供20億歐元撥款。
直到2006年下半年,一直受預算經費不足困擾的法國和意大利還沒有最后確定護衛艦的建造細節。因為法國的下一代梭子魚級攻擊型核潛艇與阿基坦級護衛艦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遠程巡航導彈都是項目核心內容),法國艦船制造局的負責人明確指出在還沒有明確梭子魚級核潛艇的建造計劃前不能宣布阿基坦級的開工日期。這個決定讓許多參與該項目的分包商焦急不已。
同年12月29日,法國國防采購局正式通知MBDA公司,準備為阿基坦級護衛艦采購“斯卡普”巡航導彈。按照當時的計劃,法方將會為每艘阿基坦級配備16枚巡航導彈,不過只有AVT對陸攻擊型才會配備導彈發射協調與準備系統,這種系統會協調同時從不同發射平臺發射的導彈,針對敵人的反應采取不同打擊形式。
2009年下水
自從2006年12月法國艦船制造局透露要開始建造阿基坦級首艦以來,許多其它外部造船廠都在申請該項目,希望分得一杯羹。然而,最終只有布雷斯特造船廠和瑟堡造船廠成功擠了進來。經過項目中央委員會的復審和修改,2007,~3月27日,艦船制造局領導委員會宣布了布雷斯特和瑟堡造船廠所負責的任務。
原本定于2007年3月16日在洛里昂造船廠舉行的“阿基坦”號開工儀式由于當時緊張的社會環境而取消了,而“阿基坦”號的實質性建造工程于2月份就已經開始;動力設備也在艦船制造局的INDRET公司里緊張生產著,一些零件如機軸、減速器、五葉螺旋槳等均生產完畢。經過5個星期的忙碌,“阿基坦”號的預先裝備工程于2007年夏天結束。
艦船制造局為建造阿基坦級護衛艦興建了三個新型車間,并且投資一千萬歐元購買了四臺等離子切割機,這些切割機能夠切割12米長3米寬的大型鋼板,而且可持續工作6-10小時。此外,制造局還購買了數控單面焊接機床等其它等離子切割設備。
2007年4月,德國發動機生產商MTU在與意大利對手的競爭中獲勝,最終奪得新型護衛艦四臺柴電交流發動機的訂購合同。
自從法國《2008年度國防白皮書》發布以來,實際建造的阿基坦級護衛艦數量已經從原來的17艘縮減為11艘,其中9艘為反潛型,2艘為防空型t由于預算吃緊,法國海軍不得不忍痛放棄了該計劃中最復雜的AVT對陸攻擊型。鑒于上述更改,法國國防采購局與艦船制造局重新協商護衛艦的建造計劃并確定每艘艦船的造價,以第一次簽訂的合同為基準最后確定的單艦造價為3.885億歐元。
2008年9月初,通用電氣公司向法國艦船制造局交付了第一批LM-2500+G4燃氣輪機。隨后,“阿基坦”號在短時間內即完成了全套動力系統的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