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波瀾壯闊的蘇聯衛國戰爭,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茫茫雪野、飛機轟鳴、戰車馳騁,卻很少有人關注蘇德戰場上的敵后游擊運動。
事實上,游擊戰在蘇聯有著悠久的光輝歷史。在19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的戰爭中,多股農民武裝就曾經襲擊過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大軍。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神出鬼沒的紅軍游擊隊也曾讓白匪軍聞風喪膽。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的每一次勝利幾乎都離不開敵后游擊力量的支援。在近4年的時間里,蘇聯游擊隊沒有給德國法西斯任何喘息的機會,他們為衛國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臨時組建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由于多方面原因,蘇軍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西部大片領土丟失。雖然初戰不利,但英勇的蘇聯紅軍依然在被動局面下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被打散了的蘇聯部隊越來越多。一些失去建制的紅軍士兵便自發地在敵占區內進行抵抗。面對這種情況,聯共(布)中央審時度勢,針對性地制訂了相應的敵后游擊運動指南。
1941年6月29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發出指示,要求“在敵占區建立游擊隊和破襲組,以便同敵軍競爭……”。同年7月18日,聯共中央作出了《關于組織敵后斗爭的決定》,斯大林號召“遍地燃起游擊戰爭的烽火”,在敵占區建立游擊隊和破壞小組,炸毀橋梁道路、破壞通信設施,焚毀倉庫和輜重,破壞他們的一切活動。
1942年5月30日,大本營成立了“游擊運動總司令部”,任命白俄羅斯黨中央第一書記波諾馬連科為游擊運動總司令部參謀長。下設加盟共和國、邊疆區和州的游擊運動司令部。與此同時,在列寧格勒、加里寧、布良斯克等6個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會下面分別成立游擊司令部,在各集團軍的軍事委員會下面設立游擊作戰組,向游擊隊派出干部,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指揮。8月底,蘇聯國防委員會在克里姆林宮召開了有各游擊兵團指揮員和政委參加的重要會議,總結了全國游擊運動的經驗并制訂了基本方針。斯大林在會上作了《關于游擊運動的任務》的重要講話,他著重指出:“戰爭史告訴我們,要戰勝侵略者,往往不僅要依靠正規軍的斗爭,同時還要依靠有利于徹底消滅侵略者的人民游擊運動。”斯大林在講話中還規定了游擊運動基本方針:鞏固和發展游擊隊,在所有城鄉建立地下游擊預備隊;游擊行動的基本目標是破壞敵后方交通線;加強游擊隊同正規軍的配合;游擊隊廣泛出擊,游擊兵團向敵后實施深遠奔襲;加強敵占區居民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廣泛吸收人民群眾參加斗爭。
這次會議后,斯大林任命伏羅希洛夫元帥為游擊運動總司令,加強對游擊運動的領導。轟轟烈烈的蘇聯游擊戰爭由此全面展開。
主要任務
蘇聯游擊隊的主要任務包括破壞敵軍交通,奪取和扼守交通要道,保障主力部隊機動,實施敵后偵察以及配合正面戰場進攻等。
破壞交通 交通破襲戰是為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由于德軍兵力不足,其占領的交通運輸線警衛力量十分薄弱。在這種情況下,襲擊敵交通運輸線不但可以大大削弱德軍的運輸能力,還能迫使德軍從其正面戰場抽調部分兵力,從而緩解正面戰場蘇軍的壓力。
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隊實施的交通破襲戰數不勝數,其中規模最大的要算是發生在1943年的“鐵道戰”了。1943年8月3日至9月15日,蘇聯白俄羅斯、加里寧州、列寧格勒州、奧廖爾州和斯摩棱斯克州的167支游擊隊,約96000名游擊隊員,實施了代號為“鐵道戰”的交通破襲戰。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游擊隊共破壞鋼軌214705根,對蘇軍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此后,蘇聯游擊隊又進行了代號為“音樂會”的游擊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由5個州,193支游擊隊,共約12萬人組成的敵后游擊軍團對德軍交通線進行了大規模破壞,有效地配臺了蘇軍奪取第聶伯河會戰的勝利。
除了陸上交通設施外,蘇聯游擊隊還對敵人的水上交通線以及通訊設施進行了破壞。1943年,烏克蘭游擊隊在第聶伯河、杰斯納河和普里皮亞特河共擊沉和擊毀90艘輪船、駁船、快艇和摩托艇。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戰役期間,游擊隊共消滅了德軍21500余人,炸毀橋梁300余座,破壞電話電報通信線路500余公里。
敵后偵察 1943年春,蘇聯最高統帥部制訂了夏秋作戰計劃。于是,靈活機動的蘇聯游擊隊便毅然肩負起危險而又艱巨的敵后偵察任務。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偵察訓練,游擊隊的敵后偵察能力起初并不是很強,并普遍存在著活動范圍近,搜集和分析情報的能力弱的缺點。國防人民委員部很快就發現了這一問題。1943年4月19日,該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改進游擊隊中的偵察工作”的命令,并任命了'一批受過專業偵察訓練的人員擔任游擊隊的指揮員。各游擊隊的敵后偵察能力也由此得以迅速提高。
據蘇聯戰史記載,從1943年4月至年底,游擊隊先后查明了德軍165個師、177個團和135個獨立營的集結地點,以及部分德軍部隊的編制、建制人數和指揮官姓名。在1944年巴格拉季昂戰役的準備時期。白俄羅斯游擊隊不僅向指揮部提供了德軍部署、防御地區情況及機場、降落場和其他重要軍事目標分布情況,還查明了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進攻地帶內德軍預備隊的情況,并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進一步核實了空中偵察所得到的情報。
這些敵后情報為正面戰場蘇聯紅軍的進攻提供了寶貴的依據。正如德國最高統帥部情報和反間諜部第三處處長施馬爾施勒格爾所說的那樣,蘇軍偵察工作之所以獲得出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游擊隊的偵察活動發揮了巨大作用。
配合正面戰場 在庫爾斯克會戰勝利結束后,蘇軍徹底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從此,敵后游擊隊的活動范圍也從敵后逐漸向正面戰場轉移。
根據蘇軍指揮部的指示,游擊隊通常會在正規軍發起進攻前搶占敵后的居民點、道路交叉點和江河渡口,并一直扼守到主力到來。例如,1943年11月17日,薩布羅夫的游擊兵團經過20小時的頑強戰斗,殲滅了日托米爾州奧魯奇市的德軍。在之后的3天中,他們一直扼守著這座城市和重要的鐵路樞紐,直至蘇軍正規部隊抵達。
1944年6月27日,在明斯克州東部地區作戰的由斯克利亞連科指揮的“熱列茲尼雅克”游擊旅占領了別烈津納河渡口,并多次擊退了妄想渡河突圍的德軍,直至阿斯拉諾夫少將的第35坦克旅到來;1944年6月29日至7月1日期間,由勃洛欣指揮的“達努卡洛夫”游擊旅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先頭部隊緊密配合,擊潰德第201警衛師的1個團,殲敵400余名;由庫克索夫指揮的南明斯克游擊兵團給予敵步兵第23師和航空后104團的后方分隊以重大殺傷,摧毀敵步兵第36師司令部,占領了樸提奇河各渡口并一直堅守到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28集團軍部隊的到來。
除了搶占要道和隘口外,游擊隊有時也會和正規部隊一道參加解放城市和居民點的戰斗。如1944年初,列寧格勒第9旅的一個游擊支隊就同列寧格勒方面軍第42集團軍的部隊一起參加了攻占格多夫的戰斗。同年2月3日至16日,第2游擊旅配合第42集團軍圍殲了在普柳薩車站地域的德軍步兵第58師。
隨著蘇軍反攻的節節勝利,不少游擊隊在戰爭末期被編入了正規部隊。
蘇聯游擊隊的特點
與正面戰場相呼應 二戰時期,由于組織、協調、物資條件、通訊保障等方面的諸多因素,絕大多數國家的敵后游擊戰只能和正面戰場進行戰略上的配臺和極為有限的戰術配合。然而縱觀蘇聯敵后戰場,在渡過最初的困難歲月后,敵后游擊戰爭就開始接受了游擊運動總司令部的統一指揮調遣。因此在不少重要戰役發起前,上述指揮機關都會根據戰役需要,統一指揮戰役縱深的各游擊部隊進行作戰,與正面進攻的部隊直接配合。
利用骨干加強領導 衛國戰爭期間,蘇聯高層從后方向游擊隊派出了大量領導骨干,用以提升其戰斗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僅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高層就派出了3萬名黨員和共青團員到敵后游擊區。此外,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的黨中央、州委以及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都曾舉辦過一些游擊骨干訓練班,由于培訓規模不能滿足需要,1942年夏,成立了14個游擊骨干培訓學校,主要培訓領導干部,爆破專家、偵察員和無線電發報員等,僅1942年夏秋,接受這種訓練后被派往敵后的各種專業人員總數就達13000k,以上。結語
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的敵后抵抗組織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年發展壯大。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隊和地下活動組織總計共6200多個,100多萬人。據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隊共顛覆德軍列2萬余列,炸毀裝甲列車58列,毀壞機車1萬余臺,車廂1l萬余節,炸毀鐵路和公路橋梁12000座,擊毀敵汽車5萬余輛,斃傷俘敵官兵150萬人。他們牽制和消耗了德軍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