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2月4日,美國新總統奧巴馬發出主動信號,表示將重啟美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他表達的新一輪美俄核裁軍目標為:美俄各自裁減現有核彈頭的80%,將各自的核彈頭擁有數量裁減到1000枚的水平。其實遠在去年7月15號,奧巴馬已經在演說中公開提到美國將“以身作則”承擔對于《核不擴散條約》的國際義務。俄羅斯有關當局已經對奧巴馬的核裁軍談判倡議做出積極回應。西方有評論人士認為,奧巴馬政府的此一重大外交主動將具有深遠影響,并對全球核軍控形勢帶來值得關注的正面作用。筆者認為,此舉不僅在全球核軍控和反擴散領域具有意義,同時也是奧巴馬主義的美國大戰略的一個清晰信號,會對大國關系及整個國際格局帶來相當的沖擊。
布什政府以“研制和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虛假理由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廢止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并以反核擴散的名義對伊朗及朝鮮開展了持續多年的大規模外交施壓與軍事威懾行動,并利用有關問題作為與印度、俄羅斯及中國等大國進行外交博弈的手段,總之,反核擴散在布什政府成為其實施美國擴張性全球大戰略的一項重要工具,也構成了布什主義的主要內容。然而,布什政府最大的政策失敗亦深埋于此中:伊戰的理由被證明為虛假,伊核與朝核問題,雖經過中國等大國的真誠努力,但進展有限,同時,美國也消耗了頗為可觀的軟硬實力,與此同時,全球反核擴散的努力卻由于美國更加赤裸裸的核訛詐政策陷于停頓,甚至倒退。人類所面臨的核毀滅的危險絲毫無減少的征兆。
證諸《核不擴散條約》本身,核不擴散的基石實奠基于如下三點:首先是美俄為代表的核大國及擁核國家需承擔起堅定、可靠、徹底的核裁軍的義務,并承諾不對無核國家實施核威脅,其次是無核國家承擔起不進行研制的義務,最后,擁核國家和國際社會應確保無核國家發展核能用于民用用途的暢通管道。這多重的義務互相支持,構成了國際核軍控與不擴散的支柱。布什政府單邊主義的全球戰略完全忽視了美國作為頭號核霸權國家的有關義務,研制新型號核武彈頭,多次進行或威脅進行實戰部署,撕毀有關條約,并對部分非法擁核國家實行雙重標準,如此,國際核不擴散的努力遭到挫折是很符合邏輯的結果。
前引奧巴馬的有關演說,到如今的實際倡議,都清晰地標志著美國將在核軍控領域采取重大戰略主動,這一方面是出于奧巴馬總統本人及其團隊的基本政策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政策精英及公眾對布什政府支付的沉重戰略代價表示不滿。目前歐洲各國都對此一政策倡議表示支持和歡迎。這表明國際社會對奧巴馬特色的美國大戰略已有初步的認知,這些認知包括:美國將更注重多邊的、國際規制的作用,而修正單邊主史的全球戰略;美國將更多承擔起相關的國際義務,而不是破壞有關的國際條約和義務體系;美國將更注重軟實力的準確運用,逐漸擺脫對軍事等硬實力的過度依賴與偏好;最后,美國將更多從其力量的局限性而不是優勢出發看到國際問題。如果這些認知逐步成為現實,則奧巴馬總統無疑將在美國全球戰略領域留下鮮明的個人印記。
因此,筆者認為,此次核裁軍談判倡議可以被視為奧巴馬主義美國大戰略開始形成的一個微弱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