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陸輕海”的國防觀何以形成
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國是一個有著遼闊海疆的陸海復合國家。在古時的中國,海洋的阻隔作用遠遠大于交通作用,統治者認為國防的重心在陸而不在海,直到明清時期演變為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因此,古代中國對海洋的認識,一直未能超越舟楫之便、漁鹽之利的范圍。近代以后,中國雖然努力嘗試從大陸型國防向陸海兼備型國防轉型,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重陸輕海,重農抑商”的陸權主義傳統依然存在,直到中日甲午海戰前,爭取“海權”的國防觀念始終未能產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社會的存在和變遷,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實現的,歷史的演進過程亦是在特定空間中進行的。中國背陸面海的地緣政治環境相對封閉、自成一體。這個生存環境地大物博,在冷兵器和農業為主的時代,足夠中國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輝煌的農業文明。相對隔離而回旋余地又相當開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中國古代外防內化的治國體系,對中國古代統治者而言,其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內部的農民起義或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在周朝,中國的政治區域就有“五服”之說。“服事”的思想,構建了以王朝為中心的環形地緣政治結構,強調了中華民族生存圈內中央政權的核心地位。古代中國統治者認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中國。中國是天朝上國,世界唯我最大,中國人才是人,其余都是“夷”,只有各國來朝,而不必與各國學習、交流。這種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和防御性,在無形之中束縛了中華民族向海洋方向的發展。
農本經濟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在經濟上是以農立國,并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要特點。農民習于守土而不喜冒險,安于保守而怯于進取。安土重遷的文化特點使農民即使是在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時,也仍然以重新獲得土地作為奮斗目標,而絕不會把走向海洋視為謀生之路。此外,歷代朝廷采取的“重農抑商”政策,也人為地阻礙了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這樣做的結果,自然不會使海洋活動成為國家及政府的行為。
傳統軍事戰略的影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對海戰、海權等研究卻非常少。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中國古代發生的戰爭大都在陸上,很少出現在海上。這樣,中國古代軍事家們的精力自然都集中于陸上,而沒有形成海上作戰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安全形勢上,中國西北負陸,東南面海的地理環境,使古代的軍事家很少研究海戰,他把海岸線看作了一道天然的藍色屏障,大海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對于小規模的騷擾,沿海的封閉或進行簡單必要的軍事防范就能高枕無憂。
《中國國防報》作者孫成華
以核心軍事能力制勝
核心軍事能力乃兵家制勝之要、軍隊建設發展之本。古往今來,雖然戰爭形態因人類社會和科技發展而變化,作戰方式方法因武器裝備的發展而演進,但準備戰爭、贏得戰爭,始終與核心軍事能力休戚相關。
軍事領域始終是時代科技發展的集大成者,不管核心軍事能力如何變遷,都與科技進步形影相隨,齊頭并進。進入當今時代,“基于威脅”建設開始轉向“基于能力”建設,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軍事高技術群,正在引領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轉型,傳統的核心軍事能力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與以往任何時代不同,各軍事大國在加速發展先進的主戰平臺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同時,開始競相發展能夠用于奪取信息優勢的一體化指揮平臺和綜合電子戰裝備,并突出強調對各種作戰系統的綜合集成,努力提高總體作戰效能和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而高科技為提升核心軍事能力產生著強大的助推力。
未來戰爭打的是“組合拳”。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和武器裝備,把陸、海、空、天、電、網諸空間聯結成一個巨大的全維作戰體系,將遍布廣闊戰場、遠隔“千山萬水”的武器裝備“孤島”縱橫互聯成“島鏈”,作戰行動“結網而行”。透過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可以看到,“一網打天下”、變革中提升核心軍事能力的時代已經來臨。
列寧說,不理解時代,就不能理解戰爭。對兵家而言,所謂以核心軍事能力制勝,既包含了狹義的兵與器、戰略與戰術、系統與體系等戰爭綜合要素外,更包含著廣義的思想、政治,理念,文化乃至道義等核心要素的總和。所以,我們只有站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潮頭看軍事發展,看戰爭演進,才能辨明潮流,看清大勢。實踐告訴我們,無論國際局勢如何演進,軍隊職能如何拓展,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始終是我軍的神圣使命,而只有在變革發展中具備新的核心軍事能力,才能夠贏得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制勝權。
《解放軍報》國防大學研究員王志國
大陸撤導彈關鍵在臺灣當局
臺灣政府多次聲稱要與大陸發展經貿關系,但對于減少對大陸的軍事戒備和敵意卻只字不提,針對大陸的作戰準備絲毫未減。大陸從東南方向撤出或減少導彈的問題,必須要從安全需要的大局進行統籌考慮和規劃。
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在緩和兩岸關系上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在發展經貿及旅游、實現兩岸“三通”、促進各階層往來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臺“國防部”3月16日又出爐了“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稱臺軍將徹底揚棄扁當局時代的“先發制人、積極防御”的攻勢“國防”戰略,這都是十分積極的動向。但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在不少關鍵問題上,特別是在軍事領域,臺當局的努力還沒有啟動。
作為多年一直關注兩岸和平的學者,我認為,大陸未來從東南方向撤出或減少導彈數量,可能會確定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有利于促進國家的反獨促統大業。二是有利于臺海的和平與穩定。三是有利于對“臺獨”勢力保持軍事震懾和戰略壓力。四是有利于大陸導彈部隊保持作戰能力。五是盡可能地減少由于部署調整而帶來的軍費開支。大陸在什么時機和條件下從東南方向撤出或減少導彈,筆者認為可能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有可能實施。一是美國履行對臺灣問題的承諾;二是臺灣當局對兩岸和平表現出可信誠意;三是島內政治局勢基本穩定,“臺獨”勢力無力影響局勢;四是轉變軍事戰略及軍隊建設指導,即在作戰對象上,摒棄“唯一的作戰對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理念;五是停止以大陸為作戰對象的建設和運用活動。
因此,撤出或減少導彈的關鍵并不在大陸而在臺灣當局。只要臺灣當局在以上方面做出切實努力,那么,距離實現胡錦濤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的“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目標就不遠了。
《環球時報》某研究院研究員,軍事戰略專家魏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