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釉面開片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掌握開片的形成原理和各種陶瓷開片特點,在古陶瓷鑒定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關開片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陶瓷釉面的裂紋。根據開片形狀的不同特點,開片有著不同的稱呼。小片細碎的稱“魚子紋”,大片稀疏的稱“蟹爪紋”,開片紋路繁密較為細碎的稱“百圾碎”(圖1,清晚期青釉開片爐)。
一、開片形成的原因
開片形成的原因有多種,按其特點可分兩類。一種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或者人為有意制作的開片,這類開片一般形成時間較短,較有規則性。古代的哥窯、官窯、明清仿哥釉瓷器以及現在新仿瓷器的開片即屬于此類(圖2,明初哥釉高足碗)。這種開片是由于瓷器的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在燒成冷卻過程中產生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另外,有的研究者認為,瓷器在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到分子的排列,可能也是開片形成的原因之一。瓷器開片本來是瓷器燒制中的一種缺陷,但是當人們掌握了開片形成的原理和規律以后,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把它變成了一種特殊的裝飾。開片釉,就是利用釉層與坯體冷熱收縮率的不同來使釉層開裂,制造出各種紋路優美的裂紋。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的漿胎瓷器,用精細的泥漿制成的坯胎,由于胎體的粘性較弱,燒出的瓷器更容易形成開片。這種開片形似龜裂,開裂都在胎骨里面,開片的大小可以使用不同的釉料來實現。

另一種開片,是器物經歷時間的洗禮,由于熱脹冷縮和自然老化等原因形成的,這種開片稱為自然開片(圖3,唐代邛窯青瓷碗釉面開片)。陶瓷的釉如果經過較長的歲月,它的彈性自然會變小,因而很容易發生裂紋。同時,在夏熱冬寒的季節交替過程中,器物表面會發生伸縮變化,由于釉面和胎體的膨脹系數不同,器物表面也會產生開片現象。一件器物的開片與釉的成分、胎釉的結合緊密程度、燒成的火候,以及器物的保存環境有關。器物的開片形態差別很大,有的器物開片比較明顯,有的則不明顯,不能一概而論。有經過幾年、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仍不斷發生龜裂的,也有的器物不開片。相對明清瓷器而言,高古瓷器有開片是較普遍的現象。掌握自然開片的特點,是鑒定陶瓷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這種開片不是短期間內所能形成的,在鑒定陶瓷器的新舊時,這一點具有特別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自然開片與新仿器物開片的比較
自然開片,形成時間長,是多次不連續形成的,一般十分自然,無規律可循,體現出一種自然的美感。自然開片往往大小分布無規律,有的器物的開片若隱若現,一般大開片中夾雜著小開片,大線條與小線條交錯,有深淺粗細不同的層次感(圖4,唐代邛窯三彩釉面開片)。有的開片里有沁色,沁色也有深淺層次的不同。
新仿器物的開片,形成時間短,往往是一次形成的。這種開片大多呈方格狀或網狀,有的太過于規則,有

的又太雜亂,無深淺的層次感,缺少力度感和自然的美感(圖5、圖6,新仿宋青瓷瓶)。新仿器物的開片,有時也能人為做出沁色,但沁色往往深淺層次較一致(圖7,新仿宋官窯瓶底部,圖8,新仿東晉雞首壺)。總體而言,新仿器物的開片讓人感覺不自然。
三、各種瓷器的開片特點
早期青瓷的開片,一般細密均勻,大小交織,縱橫交錯,無規律,無主次線條的區分,層次感較弱。這種開片的特點,與當時釉的玻璃質成分有關(圖9,南朝青瓷瓶,圖10,南朝青瓷瓶釉面開片)。
唐三彩的開片,一般細密如羽毛狀或稱蠅翅狀,分布于器物全體。原因在于,以硅酸鉛為主要成分的三彩釉,在經過很長的一段時期以后,由于釉質變化,最后會形成無數細小裂紋充滿全體(圖11,唐三彩釉面開片)。而新仿制的唐三彩,由于釉質尚未發生變化,所以缺少真唐三彩那樣的蠅翅狀小開片,即使有開片,一般都是呈網格狀的規則開片(圖12,新仿唐三彩釉面開片)。所以,鑒定唐三彩,僅需通過對其表面開片的觀察,即能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值得說明的是,現在的一些唐三彩仿品,有的也能精心做出細密的開片,在鑒定時需要特別小心。
宋元影青瓷器的開片,一般以縱向開片為主,有的開片內有浸色,由于釉質較好,一般難以形成縱橫交錯的細密開片(圖13,宋代影青標本)。新仿影青瓷的開片一般成網格狀,線條無主次粗細之分(圖14,新仿影青罐,圖15,新仿影青罐釉面開片)。
哥釉瓷器的開片,以一次性開片為主,同時也有后生的多次不連續開片,往往會有兩種開片夾雜的層次感或大小相間的特點。一般來說,后生開片較少、較細(圖16,清早期哥釉盤釉面開片)。現代新仿哥釉瓷器的“金絲鐵線”,是在仿制瓷器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待器物冷卻后,再用染色的方法做出所謂金絲鐵線。哥釉瓷器開片的鑒定,一般比其他瓷器的鑒定難度要大一些,需要仔細觀察開片的浸色、器物的磨損使用痕跡等其他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鈞窯瓷器的開片一般大塊較多,力度感較強,細小開片不多見(火候不夠的生燒器物例外),釉面一般有較大的稀疏氣泡(圖17,金代鈞窯釉面開片,圖18,新仿鈞窯洗)。
青花瓷器一般不開片,但是從元代到明代中期的青花瓷器,由于燒成火候的原因,部分器物上的開片卻較明顯。這些青花瓷器的開片,一般是以縱向開片為主,交叉一些較短的橫向開片,縱向開片一般是從器物的腹部拉到器物的底足(圖19,明初民窯青花碗標本,圖20,新仿明末釉里紅碗)。
明清單色釉瓷器的開片一般都不明顯。觀看這類器物的開片,需要對著釉面哈氣,然后轉換角度進行觀察。因為開片的線條散水快慢與周圍不同,在霧氣散去的過程中,能夠看到隱約的開片。這時可以通過觀察開片的形態,結合開片的規律特點鑒定陶瓷的真偽。
四、開片規律的學習和應用
學習和認識開片,要從真器的開片人手進行觀察(沒有整器,瓷片亦可),熟悉認識不同窯口陶瓷的開片特點,對于斷真偽,甚至斷窯口都有很大的幫助。但開片不是千篇一律的東西,具體而微的細節不可言傳,只能在感性和實踐中具體掌握。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一些開片特征不明顯或無開片的器物,一般不宜采用開片原理進行鑒

定。開片在古陶瓷鑒定中一般是作為一個參考依據,如能熟練掌握,有時也能作為鑒定的主要依據。開片原理可以用于鑒定器物的真偽,但是對于器物斷代的參考作用卻較小。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