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對礬紅粉彩高足盤(圖1)。盤口徑18.5厘米,高8.5厘米,底足高5厘米,足徑8.4厘米,足厚0.5厘米?;ò昕冢瑴\折腹,坦底,高圈足。底胎較厚,呈餅狀,中心厚,外圍漸薄。圈足接近盤底處一圈凸棱,足底外侈。高圈足內壁落款“成化年制”。兩高足盤造型粗獷,色彩濃重艷麗,紋飾內容吉祥,為祝壽、祭貢用器。

高足盤為醬口沿,共有四層裝飾圖案,分布于盤內壁、外壁與圈足外壁。盤內壁以礬紅單線弦紋劃分為內外兩組圖案(圖2),內以粉紅、黃、綠、藍等色繪制相連的壽桃、石榴、佛手瓜等“三多”紋,空隙處以礬紅繪制三個頭向內展翅飛翔的蝙蝠,寓“福、壽、多子”等。弦紋外繪海浪紋,水面上飄動著荷花、蓮葉、蓮蓬、海帶等,以礬紅、粉紅、綠、藍、褐等色調重復強調福壽寓意。高足盤的外壁以礬紅繪四只蝙蝠(圖3),兩兩相對。高足的外壁上部突起處以礬紅雙線弦紋裝飾,接近底沿處也以一周礬紅單線弦紋裝飾,上依次繪制海浪紋以及三只向著海浪飛舞的蝙蝠,再次強調福壽雙全之意(圖4)。說此盤紋飾寓意“福比東海,壽比南山”并不為過。足內施白釉,底沿露胎。足內壁以礬紅料楷書“成化年制”四字款(圖5)。
粉彩始于康熙晚期,成型于雍正、乾隆,延至晚清。雍正、乾隆粉彩器最盛,到嘉道以后設色近于俗艷,以大面積使用藍、綠為特征。從器型、繪畫、用色等來看,此高足盤應為清嘉道以后的作品。

兩高足盤以礬紅料落款,字體相同,如出于一人之手。字體寬短周正含蓄,筆畫提按有序,運筆自如,體現老成的楷書功底,無成化款之風?!俺苫曛啤彼淖致淇钫w風格與咸豐官窯款風格與書寫習慣一致。綜合器型、繪畫、用色,特別是落款特征,筆者認為此高足盤為咸豐官窯仿成化款之瓷。
鑒于對成化瓷的喜愛,自正德開始后的明清各朝,出現了許多“大明成化年制”或“成化年制”的偽托款瓷。人們對成化瓷的認識與仿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從明末清初的模仿到清三代的膜拜,仿成化款瓷發展到最后,就是一種認識的定勢與習慣,落成化款僅僅成為一種瓷的吉祥符號、一種象征、一種追憶罷了。所以,自乾隆后仍然出現了大量的僅落有成化款而無成化瓷任何特征的瓷器。這兩件礬紅高足盤的造型、彩釉、繪畫風格、紋飾內容以及胎質等都與成化瓷相去甚遠,僅落“成化年制”四字而已,四字的書寫風格也是制瓷朝的風格,即“咸豐”式款。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