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盂,為磨墨時的盛水器皿。宋人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記載:“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可見,這種文房用具是貯水以供研墨之用,其形狀多為圓口,鼓腹,也有象生形。水盂古時稱水中丞,最早應出現于三國時期。從三國到南朝,總體變化趨勢是從扁平到修長,有一個薄而光滑的扁圓形腹用以貯水。到唐代早期演變成斂口,鼓腹,圈足的形狀。水盂在宋代十分流行,官窯、哥窯等名窯均有制作,造型古樸典雅。宋以后,水盂更為盛行。明清時期,水盂的制作日見精美別致,融制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的慧心于一體。

水盂除實用意義外,更多的是具有觀賞陳設性。它供置于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因此,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情趣,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紋飾、畫意等等。紫砂器由于素雅大方,歷來都被認為“合作案頭清供具”,史籍中多有記載:陳仲美“意造諸玩”,“陳鳴遠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十種”。紫砂水盂小巧玲瓏,體輕形微,雖屬文房用具中的小品,但紫砂藝人憑著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并繼承了前人的優秀傳統,師古不泥古,在制作中頗具匠心,在造型上博采眾長,或取法瓷器的造型,或借鑒青銅器
的造型,或采用紫砂器的造型,古樸典雅,敦厚穩重,各具特色,做到了造型、裝飾和泥質的完美結合,充滿文人雅趣。古人云:“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因此,紫砂水盂盛行于清代至民國年問。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情趣,紫砂水盂往往集書畫、詩文于一體,故具有文化藝術的收藏價值。紫砂水盂以豐富的造型、獨特的材質、蒼勁的雕刻等構成了一個品味高雅的藝術世界,歷來受到專題收藏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