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貴華藝術簡歷 ◇
王貴華,男,1963年9月生于河北唐山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畫院特聘畫家。
其作品曾多次獲獎并發表在《美術》、《中國書畫報》、《美苑》等專業報刊上。
王貴華1963年9月生于河北唐山市,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民族畫院特聘畫家、現就讀中國美協中國畫創作高研班。廣西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 《云聚山清色愈濃》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04年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金獎。《山根》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海潮杯全國中國畫大展獲銀獎。《希望》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大展獲銅獎。《祥云》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風景畫作品展獲優秀獎。《雨后初晴》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獲獎作品展。《生命在高處》參加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獲銅漿。《碧野山居》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云飄山際》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優秀獎。《向日葵》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02全國中國畫展。《古韻清秋》參加第五屆全國工筆畫展獲收藏獎。《峰暖幽翠》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齊白石誕辰140周年全國中青年中國畫作品提名展獲銀獎。《青山關》參加第二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獲優秀獎。《古城關秋韻》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三屆菜鄉情全國百家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其作品多次發表在《美術》、《水墨研究》、《中國書畫報》、《中國畫家》、《美苑》、《美術報》等刊物上。
王貴華的國畫創作屬密體山水。密體山水畫的風格特色是用筆繁復,結體嚴謹,構圖宏闊幽深,賦色清新典雅。在用筆上尤其講究,不但要做到筆筆輕靈剔透,疏落有致,而且要能夠將千筆萬筆組織成有機的藝術整體,收到筆筆入紙,筆筆出紙,以筆塑行,形成像,勢發象內而意寄象外的藝術效果。作品完成后,能給人以細筆貫壯氣,密體結清象,雕琢而后樸,絢麗而后雅,并能掩匠心于無跡,出意境于天成的審美感受。或許正是因為密體山水畫所具有的這一獨特的表現力,當元代畫壇上眾多的文人畫家們一味推崇水墨逸筆,以簡率為尚之時,王蒙的密體山水畫一出現,立刻令人刮目相看,即使象倪瓚這樣的“簡體”畫家,也由衷的贊道:“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但密體山水畫的創作是一個頗繁雜的過程,它不但要精心營構復雜的丘壑景觀,而且要以書法入畫,用筆上要見出深厚的功力。所以王蒙之后,在明清兩代致力于這一畫路的畫家并不多見,在現代畫壇上承擔這一畫緒的畫家當首推黃秋園。王貴華則是繼黃秋園之后又一傳薪者。王貴華所以潛心于密體山水畫的創作,與其說是源于對這一繪畫風范的偏愛,不如說是基于他對生活的深切感受。
王貴華,1963年生,原籍河北唐山。多年的風風雨雨,多年的酸甜苦辣,使畫家的生命與山水結下了不結之緣,或者說,他的藝術之樹的根 已深深地植入了那里的山石巖縫之間。
情有所鐘,用心誠,其心至誠,其藝始精。故莊子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怨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知。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王貴華的密體山水畫所以感人,就因為這里熔鑄著他的真情。也惟其如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畫家眼里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此在創作時也就都舍不得將它隨便遺棄。
畫密體山水,首先要求畫家調整好自己創作心緒,即“未動筆前須興高意遠,已動筆后要意靜神凝”。急功近利,心浮氣燥,不但畫不出這樣的山水畫,即使進入那種特有的創作心態都很難。密體山水畫不同于工筆畫,后者雖然也要用心專注,一絲不茍,但它重的是精描細刻,以精于描畫見長。而密體山水面則是以畫法入畫,講究筆觸的豐富變化,以輕靈灑脫取勝。這點又與水墨寫意畫相通,但又有不同。水墨寫意畫更重水墨的洇化,多采用濃筆重墨拼寫而成,給人以水墨淋漓、氣勢酣暢之感。而密體山水,則要求調控有度、厚績薄發,力去浮煙脹墨,處處以點線為骨,墨然為輔。比較起來,工筆山水嚴謹精細但易失于板滯細弱,寫意山水沉酣灑脫但往往流于松散漫患。密體山水則要求能集二體之長而去其弊,即做到細蜜中顯雄放,嚴謹處萬空靈,密而不塞,細而不弱,工而不匠,韻而不俗。筆行紙上,如風拂水面自然成文,由一劃生萬筆,收萬筆復歸一劃,通靈氣于一脈,撐陣勢于兩間,作品完成后,給人不拘法度而法度自在,鬼斧神工難以跡求的藝術感受。這一特色在王貴華的創作中有著生動的體現。
王貴華的密體山水多作崇山大嶺,茂林飛瀑,景觀恢弘,氣勢豪邁,頗具北宋山水的陽剛之美。但由于行筆灑脫且富于變化,尤其是“點”的運用,又去除了宋人的刻劃之習,而賦予作品以南派山水特有的清新俊爽淹潤雋永之美。這一藝術特色使王貴華的創作不但突破了古人的局囿,而且使他在“長安畫派”之外又別開生面,再揭新幟。
在王貴華的山水作品中看不到懷古幽情,更沒有離愁哀怨(而這些卻是歷史上文人畫家們創作的一貫情調),充溢于作品中的全是大自然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以及山里人恬靜歡快的生活景象。這是王貴華的密體山水畫的又一突出特色。如果說古代文人們基于自己的社會存在所形成的人生觀念,在山水畫創作上是在精心結構一個遠離現實,“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的話,王貴華則是出于對社會人生的熱愛,將那個虛渺的精神上的“烏托邦”復歸于可親近的社會人生。這一創作觀念的轉變,使其山水畫的意境和情蘊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將山水畫創作由個人心境的映象(在古代文人畫家那里這種映象多是消極的、退避的人生態度的折射)轉變為對時代精神、對現實生活的把握與謳歌,從而使王貴華的創作、顯示出鮮明的時代感。
石濤曾大聲疾呼“筆墨當隨時代”,但畫為心跡,格因品殊,只有對時代人生有了新的體悟,才能對表現對象有新的審視角度,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語言。在這方面,王貴華的創作道路和藝術成就給了我們寶貴的啟示。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田頭薺菜花”。當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少畫家感到迷茫困惑,更有少數人被某些“熱浪”所吞噬,泯滅了藝術良知,使創作出現了大滑坡。倒是象王貴華這樣的畫家,他們長期生活在社會基層,飽受了生活的磨難,但始終不改初衷,將自己的藝術根基深深地植于生活的厚土之中,不急不燥,一寸寸生長,終于蔚然成觀,卓有建樹。這樣的藝術之樹,我們相信將會是常青的,而我們美術事業的希望,正寄托在這些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