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癥)是因腰椎的椎間盤出現變性、纖維環破裂或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了脊神經根和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該病患者多為20~40歲的青壯年人和老年男性。據調查資料顯示,在我國,腰突癥的發病率高達15.2%。我國約有2億的腰突癥患者。而且該病的發病率還在逐年增高。腰突癥患者在發病的初期,僅表現為腰腿疼痛或下肢麻木等癥狀,以后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腰骶部疼痛難忍、大小便失禁、陽痿、下肢肌肉萎縮等癥狀,甚至可出現癱瘓。為幫助廣大腰突癥患者認識和治療腰突癥,本刊特別策劃了此專題——如何治療腰突癥,供讀者參閱。
腰突癥患者可因年齡、性別、患病時間及突出物所在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這些臨床癥狀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前驅癥狀
臨床研究發現,腰突癥是在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在該病發生前,患者就有可能因腰椎間盤退變、腰部軟組織勞損而出現一些前驅癥狀,如腰部偶爾有輕微的疼痛感(這種疼痛可逐漸放射至臀部,并漸漸向腿部擴散)、下肢有麻木感、在平臥抬腿和咳嗽時腰部有疼痛感等。這些癥狀雖然不具有特異性,但人們必須予以重視。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有沒有腰突癥的前驅癥狀,人們在平時站著、坐著、活動和睡眠時都應保持正確的姿勢,并加強對腰背肌的鍛煉,這樣才能有利于腰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腰部肌肉的反應性和強度,糾正脊柱的內在平衡與外在平衡的失調,提高腰椎的穩定性、靈活性和耐久性,從而起到預防腰突癥發生的作用。
二、常見的臨床癥狀
1.腰骶疼痛:絕大部分腰突癥患者都會出現腰骶疼痛的癥狀,而且腰骶疼痛一般出現在腿痛之前,即“先腰
痛、后腿痛”。腰突癥患者之所以會出現腰骶疼痛,主要是由于其椎管內外受損傷的軟組織出現了無菌性炎癥。這種無菌性炎癥會刺激腰椎間盤的外層纖維環及其后縱韌帶中分布的竇椎神經纖維,從而引起腰骶疼痛。
2.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腰突癥的主要癥狀之一。坐骨神經由第4、第5腰神經根和第1、第2、第3骶神經前支組成。該神經通過椎間孔走行于盆腔后側,并沿著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足背外側分布。當腰椎間盤突出時,可損傷坐骨神經的神經根和神經干附近的軟組織。這些受損傷的軟組織會與坐骨神經的神經根和神經干發生粘連,引起無菌性炎癥,從而導致坐骨神經的走行、分布和支配區域出現疼痛。腰突癥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可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的放電樣疼痛,并在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加劇。
3.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長距離行走后,由于腿部有疼痛、沉重感而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但經過休息后,這種情況會得到暫時的緩解。腰突癥患者之所以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是因為其腰椎間盤發生突出后,使腰椎的椎管變得相對狹窄了。這時患者若是行走的話,由于其脊柱向前凸,會使腰椎管的容積變小,導致腰椎管內已經受損的靜脈叢出現回流受阻的情況,從而加重脊神經根的充血和水腫。此時,患者就會因腿部疼痛而出現跛行的癥狀。當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后,其腰椎管的容積就會擴大,椎管內靜脈叢的血流量也會相對改善,其跛行的癥狀便自然得到緩解。
4.下肢麻木:腰突癥患者由于其腰椎受損,也累及其腰臀部的軟組織受損。而受損的軟組織會導致腰臀部的肌肉出現痙攣或緊張,從而刺激了神經根或神經干,引起下肢麻木。
5.馬尾神經受壓的癥狀:由于腰突癥的病灶壓迫、刺激到了馬尾神經,使患者出現了馬尾神經受壓的癥狀。該癥狀主要包括:陰部麻木(或有刺痛感)、排尿無力,大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礙等。
那么,怎樣才能自我發現腰突癥呢?
臨床研究發現,引發腰突癥的基本原因是人的腰椎間盤發生了退行性改變。而當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時,腰椎間盤髓核的含水量就會逐漸減少,導致腰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減退。在這種情況下,腰椎間盤的最大受力處——纖維環的后部就會在各種壓力的作用下由里向外地產生裂隙。在此基礎上,一些誘因(如腰部外傷、腰部過度負重、腰部長期受到震動、不良體位、受涼、妊娠和進行腰穿檢查等)就可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的破裂,使髓核組織突出或脫出,從而形成腰突癥。因此,存在上述誘因的人若偶爾出現了腰部的輕微疼痛、下肢有麻木感、躺在床上抬腿時腰部疼痛、咳嗽或做其他增加腹壓的動作時腰部有疼痛感或經常出現“閃腰”的情況時,就應警惕自己患了腰突癥。這時,最好能去醫院做相關項目的檢查,并注意休息。而有上述情況的患者若出現腰背部疼痛且伴有下肢放射痛、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以及會陰部麻木刺痛、排尿無力、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典型的腰突癥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做系統的腰部神經檢查,最好能根據需要進行腰椎X片、腰椎CT或腰椎核磁等檢查,以明確診斷。需要注意的是,應將該病與腰椎結核、腰椎轉移性腫瘤和椎管內腫瘤等疾病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