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某媒體發表一篇“冠心病一半是誤診”的文章。事隔數日,又刊登了一位患者根據自己的經歷撰寫的“被誤診的冠心病”一文。我細細地閱讀完這兩篇文章后發現,一些人之所以“被誤診”,主要是醫生在對其確診時只有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這一個依據。
筆者在臨床上曾遇到過這樣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這位患者由于病情來勢兇猛,雖經多方搶救仍未能挽回生命。后經尸檢證實,他的冠狀動脈只存在輕微的病變。這一病例讓許多人都認識到: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其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而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醫生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冠心病時,應充分考慮到這個人的患病史、年齡、性別、職業、家族患病史以及血壓、血脂、血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同位素、CT、冠脈造影等的檢查結果。
不可否認,冠脈造影技術對冠心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這個一直被醫學界稱為冠心病診斷“金標準”的冠脈造影也面臨著種種因素的挑戰,因為它不能對冠脈痙攣與微血管病變加以鑒別,而且還受到投照角度和醫生讀片水平的影響。即使排除了上述不利因素的影響,醫生也不能武斷地根據就診者冠脈造影的檢查結果來診斷其有沒有冠心病。
某醫科大學一位著名的心血管教授在一次心腦血管疾病多重危險因素控制的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呈陽性(發現血管內膜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的人即可被診斷患有冠心病,而該項檢查結果呈陰性的人卻不能被排除患有冠心病。其理由是,冠脈造影檢查結果只反映受檢者冠脈管腔內的病變程度,而對其血管壁內的情況卻并不知曉。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是冠狀動脈中的病變長期發生作用的結果。多年來,冠脈造影技術之所以被稱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是因為它通過影像學的顯示,能比較準確地判斷受檢者冠脈血管內的狹窄程度。但是,隨著動脈硬化生物分子學、細胞學、生化學等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心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發病機理已經被重新揭示,冠心病的發生并不完全取決于患者冠脈管腔狹窄的程度。
按理說,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并不存在足以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脈病變,他之所以會發病,實際上是由于其冠脈管腔內的斑塊發生了破裂,加之血栓形成所致。該類患者的冠脈病變多呈彌散狀態,在做冠脈造影檢查時一般不會發現其管腔內明顯的斑塊突起。只有當其冠脈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冠脈造影檢查的結果才會呈陽性。臨床實踐證明,這種處于血管壁上的病變是冠脈造影檢查無法發現的。
總之,對有心前區不適癥狀而冠脈造影檢查結果呈陰性的患者,醫生不應輕易地排除其患有冠心病。換言之,對冠心病進行診斷時,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了解,并應對其基礎項目(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脂等)的檢查結果進行綜合的分析,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誤診或誤治的現象。■
本欄目編輯/龐毓文
pangyw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