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的病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患者攝入了不潔的飲食或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細菌、病毒等生物病原體從口進入體內而引起的腹瀉,臨床上將這類腹瀉叫做感染性腹瀉。另一種是由過敏性刺激、消化不良或使用藥物不當等原因引起的腹瀉,臨床上將這類腹瀉叫做非感染性腹瀉。由于引起腹瀉的原因眾多,因此腹瀉患者在使用藥物上也應有所區別。那么,不同類型的腹瀉患者該如何選藥呢?
一、感染性腹瀉
1.細菌感染性腹瀉:①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腹瀉: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腹瀉患者可出現糊狀或水狀大便,同時伴有發燒的癥狀。此類患者可使用黃連素或氟哌酸等藥物進行治療。②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腹瀉: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腹瀉患者可出現膿血便或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腹痛、發燒、乏力和口渴等全身中毒的癥狀。此類患者可使用痢特靈、復方新諾明或喹諾酮類藥物(如氟哌酸等)進行治療,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將上述藥物中的兩種聯用。需要注意的是,氟哌酸和痢特靈不適合兒童使用。另外,使用上述藥物治療無效的細菌感染性腹瀉患者,其腹瀉可能是由厭氧菌引起的,可使用甲硝唑(滅滴靈)進行治療。
2.病毒感染性腹瀉:病毒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腸道輪狀病毒、感冒病毒和諾如病毒(又叫諾瓦克樣病毒)等引起的。該病多發生在秋冬季節,患者多為兒童和老年人等抵抗力較弱的人。病毒感染性腹瀉患者可伴有嘔吐、腹痛和發熱等癥狀,宜使用藿香正氣丸(水)、整腸丸和保濟口服液等中成藥進行治療。此類患者(特別是老年腹瀉患者)的腹瀉次數若過多,可加用蒙脫石散沖劑進行治療。該藥具有修復腸黏膜、促進病原菌排出體外和收斂腸道多余水分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感染性腹瀉的傳染性較強,故應對此類患者進行隔離治療。
二、非感染性腹瀉
1.由藥物引起的腹瀉:有些人在服用了頭孢類或克林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后,可由于用藥不當或身體上的原因而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的情況,從而引起腹瀉。此類腹瀉患者多為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他們可出現使用某類藥物時就腹瀉、停用這類藥物后腹瀉就會減輕或消失的現象。同時,此類患者還可伴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癥狀。由藥物引起的腹瀉患者在發病后應及時停用能引起腹瀉的藥物,并可在平時有針對性地服用能補充腸道益生菌的藥物,如麗珠腸樂膠囊、雙歧三聯活菌和金雙歧等。
2.由過敏引起的腹瀉:此類腹瀉是由于患者對異體蛋白過敏引起的。該病患者在食用了海鮮、牛奶或雞蛋等含異體蛋白的食物后就會出現腹瀉。由過敏引起的腹瀉患者可適量地服用開瑞坦或撲爾敏等抗過敏藥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腹瀉患者在服藥治療三天后,若腹瀉的癥狀得不到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否則可導致內臟受損,甚至可并發潰瘍性腸炎等疾病。■
本欄目編輯/舒飛揚
shu99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