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 藝術區
798 Art Zone
從一個無線電器材廠,到時尚達人會聚的地標區域,北京798 藝術區經歷了數個蛻變過程。2002 年,0.2 元/ 平米的低廉租金招引藝術家成批進駐開始第一次改型,798 就成為中國的蘇荷(SOHO)。2003 年4 月,藝術區模式在越來越多藝術機構的入駐下成型,38 家機構和46個藝術家工作室填充起這片包豪斯風格的巨大廠房和Loft 式樣的建筑。

798 物業因此榮獲了七星集團的“年度貢獻獎”。2003 年798 藝術區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文化標志性的22 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同年,798 建筑改造方案入選威尼斯十二個中國優秀建筑展之一。幾年之內,798 吸引了世界各國政界要人、影視明星和社會名流,其中包括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國總理、奧地利總理、歐盟主席、比利時王妃、安南夫人、法國兩屆總統希拉克與薩科奇等。2008 年,伴隨奧運一起來的,是“逛798”成為與“游長城”、“吃烤鴨”等傳統旅游項目一樣的旅游景點,成為北京向全世界展示其城市魅力的鮮亮名片。
民間自發藝術力量為798 早期的勃興做出重要貢獻。2004 年,純粹民間組織的“大山子國際藝術節”,標志了798已經從松散的“落草之地”成為民間先鋒文化的生產地。2005 年,以798 為中心的民間藝術活動不僅搶走了同期舉辦的官方展覽的風頭,也成為當年北京最受人矚目的亮點以及各種矛盾激發、利益爭奪的源頭。2006 年,大山子藝術節變身為“798 藝術節”,由物業方七星集團的藝術區管理辦公室牽頭與藝術家合作。至此,798 的江湖意味已不復存在。
事實上,現在的798 藝術區與當年初建時的形態迥然不同。它不再是由純粹的租賃關系構成的群落,也不再能由著這里不同背景的藝術工作者自由捏塑。雖然2008 年,有更多國際知名機構入駐其中,比如佩斯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但這并沒改變798 日漸衰退的趨勢:高漲的房租排擠掉了不怎么賺錢的機構和藝術家、更多畫廊充斥著商業藝術明星作品、藝術表情不復豐盈。如今,隨著被定位為創意產業園區以及七星集團在管理上的介入,798 已經逐漸失去它的初衷,從藝術精神烏托邦被替代為時尚潮流創意的賣場和集散地,雖然它依然以藝術為名。
然而,對于廣大的熱愛和向往藝術的民眾來說,798 不可替代。藝術在這里,等同于一種生活態度,象征一種更加自由、時尚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必須以藝術的名義向798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