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為舅婆去世,我回了一趟老家,一座素以富裕著稱的江南城市。舅婆,就是姥姥,母親的母親,去世時,已經一腳邁進了101歲的門檻,可謂高壽了。因為是喜喪,所以,我也就有機會探親訪友,在小城里坐了幾趟出租車。出租車司機一般都是健談的,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正好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所以,司機們的話總是離不開經濟。而說經濟,難免會提到城市的市長。也難怪,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一般老百姓都會把市長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推手。
不過,司機們對這位市長評價不高。他們說,這位從附近城市調來的市長為了自己撈錢,在這個城市大興土木,修馬路,建高樓,而且把這些工程中的許多肥活兒給了他原來那個城市的親戚朋友們。而這座城市的老百姓,特別是出租車司機,生活水平下降,拉不著什么活兒了,對這位市長的反感溢于言表。
我是有些相信的。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官員確實是存在的,因此,我想,是不是應該寫篇文章,為家鄉的父老鄉親說說話。在這個想法里,確實還覺得有點責任感在肩頭。
但是,在一個中午,我和當地的一些干部吃了一頓飯,這頓飯讓我又有些疑惑了。這些官員級別都不是太高,而且都是朋友,應當不會對我說什么官話。原來,我以為他們聽了我想寫文章批評市長的想法,會表示支持,沒想到的是,他們都說,要全面看這個問題。在他們的眼里,這位市長還是不錯的,為了城市建設,想了不少的辦法,而且很深入群眾,他們還舉了個例子,就在幾天前,市長到拆遷戶中調查,有一個拆遷居民甚至給市長跪下表示感激之情。
至于出租車司機的意見,他們也認為可以理解,因為市里實行了惠及全體市民的一種做法,全市的公交車票價只是六角錢,所以許多人不打的了,出租車的生意不好了,的哥們自然有意見。
聽聽也有道理。
于是,我的筆就很難落下去了。不過,由此我想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同在一個城市里,大家的看法會大相徑庭呢?主要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在這座城市生活過且常常被引為城市驕傲的大詩人蘇軾曾經有過這樣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要取得共識,必須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那么,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到三十周年的時候,在各種思想異常活躍,而對如何深化改革又存在諸多不同觀點的時候,我們又怎么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又怎么能夠取得共識呢?要知道,只有共識,才能推動討論前進,才能推動發展。
寫到這里,不禁想到朋友推薦我讀的易中天先生寫過的一本書。易先生是以《百家講壇》對中國歷史的解讀成名的,他的許多作品都廣受關注,但是,他的一本《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卻沒有吸引那么多眼球,其實讀來還是很有些味道的。200多年前,美國還是蠻荒一片的時候,在費城,為了制定世界上第一部憲法,一群美國人爭吵得一塌糊涂。如果他們都固執己見,不能取得共識,那么,這場爭論將沒有任何結果,也許就沒有今天的美國了。
好在爭論的雙方提出的原則都很簡單務實,不是畫一幅宏偉的畫圖;好在都表現出冷靜理智的態度,又好在有一個好的討論辦法,有一個大家認可的居中調解人,三個多月的制憲討論才能涉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最后達成協議。而也是因為是經過討論達成的共識,才能夠吸收各方意見,使這部憲法直到今天還是美國人心中的另一部《圣經》。
其實這種討論取得共識的模式也是一種典范。
爭論是不易的,但是很重要;共識則更難,而且更重要。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