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币粋€國家只有保證糧食安全,才能保證國家安全;只有保證糧食的獨立生產體系,才可能保證國家主權的獨立性。
糧食一直被各個國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甚或是武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周立教授對《財經文摘》說:“糧食本身具備6大屬性,而其中作為戰略武器則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其數量和質量都足以影響國家安全。因此,糧食是一種基本主權,一個國家的糧食主權一旦被剝奪,那么就等同于國家主權也被剝奪。比如,現在非洲部分國家。糧食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只要自己掌握這一戰略品,就不會被他國所控制?!?/p>
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自然資源又相對貧乏的大國。早在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就發出疑問:“誰來養活中國人?”他指出21世紀中國對糧食的需求將對世界造成威脅。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
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5年大豐收,庫存量逐年增加。據統計,中國糧食的年均消費量為4億噸,而生產量則在5億噸左右。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08年11月13日公布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這一綱要指出: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億公斤,比2003年增產709億公斤;糧食單產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316.2公斤,其中谷物畝產355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這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數字是否說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可以高枕無憂?事實恐怕還遠未達到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步。糧食安全的真正定義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能獲得足夠的和營養良好的食品。首先包括糧食的供給量,其次是糧食的可獲得性,第三是糧食的合理利用。
糧食安全問題不能僅以簡單的產量與消費量是否平衡加以衡量。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張忠軍對《財經文摘》指出:“在中國,只要提到糧食安全,談論最多的就是糧食生產總量。比如說,每年生產5億噸糧食,而消費也是5億噸,就應該是平衡的,就不存在安全問題了。這是完全錯誤的?!?/p>
巨大挑戰
“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魏書,李彪傳》)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區依舊是中國各界的共識。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形勢將會出現一些新情況,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國際市場等因素變化影響,糧食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絕對數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后備資源也很少。同時,耕地面積大幅縮減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對糧食安全影響最為突出的問題。
據2007年《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07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比上年凈減61.01萬畝,比1996年減少1.26億畝,年均下降幅度1000萬畝。中國人均占有耕地1.38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在這些耕地里,由于沙化、“三廢”污染等問題,中國中低產田就占到三分之二。
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正逐步加快,伴隨而來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鄉鎮企業建設、獨立工礦用地大量增加,導致非農建設用地的急劇增加。南京大學國土資源和旅游系主任黃賢金教授為《財經文摘》測算的數據顯示:1997-2006年,中國非農建設用地以年均17.78萬公頃的速度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數量的銳減。按照年均17.78萬公頃的建設占用耕地的速度來預計2015、2020年由于城市化帶來的耕地減少累計量分別為160、250萬公頃。
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來說,水資源是一項重要的制約因素,甚至有專家認為,水資源短缺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可能要大于耕地面積減少。據統計,中國人均占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21位。中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農業離不開水,而中國的特點恰恰是南北水資源分部不均衡,北部產糧大省缺水嚴重。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干旱缺水的趨勢勢必更加嚴重。
過去10年,中國糧食需求量大幅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人民的飲食消費結構發生改變,餐桌上魚、肉和蛋的比例越來越大,而1噸禽肉則需消耗2噸糧食,1噸豬肉需要消耗4噸糧食?!皬?996年到2007年,飼料用糧增加的比較快,10年內增加了50%左右。1996年飼料用糧是10491萬噸,2007年達到了15700萬噸,增加了5000多萬噸?!睆膹堉臆姙椤敦斀浳恼诽峁┑臄祿梢娨话摺?/p>
盡管近幾年中國政府加大了農業扶持的力度,但用于農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國內市場糧食的價格形成機制令農民無利可圖。近年來,我國糧價一直是低位運行,正所謂谷賤傷農,種糧積極性缺失無疑是影響糧食安全的又一大隱患。
“10年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一直在下滑,緣自農民的比較收益太低。一方面,糧食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中國對糧食的需求進一步增長,這個缺口就會越拉越大?!敝芰鷳n地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祝曉蓮也認為:近年來農資價格持續迅速上漲,而糧價卻偏低,這一低一高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祝曉蓮還告訴本刊記者,一位農民工對她說:本村的精壯勞動力都到城市來打工了,只剩下“386199部隊”(婦女、兒童和老人)在家種地。
應對機制
在世界糧食危機頻發的情況下,中國必須保證本國糧食的自給自足,不能完全依賴國際市場,保障國家糧食的獨立生產體系與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首先,最根本的是政府要增加農業投入。尤其在自然資源約束比較大的情況下,中國要增收糧食不可能靠擴大面積、擴大規模來實現,只能寄希望于提高單位畝產量。
其次,加大力度保護水資源與耕地。沒有自然資源的保障,總產量很難保證。
再次,是形成正確的價格機制。不能長期將糧價維持在一個低位狀態,這樣會使正確的市場信號無法傳達到農民。只有做到種糧有利可圖,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才能維持糧食安全的可持續性。
最后,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生物技術。目前,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圍內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生物技術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品質,諸如耐除草劑、抗干旱等等。近年來,轉基因的發展趨勢異常迅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的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比前一年增長了12%,其中中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居世界第6位,共380萬公頃。
中國國務院于2008年7月9日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祝曉蓮評價:“這是一個明顯的政策導向。中國會加大轉基因技術的研發力度?!?/p>
“從第一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開始,到現在12年,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都以年均兩位數字的增幅上漲。在這種趨勢下,如果中國不發展轉基因技術,就必然要落后?,F在中國的大豆三分之二都是進口的轉基因大豆,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能自主研發轉基因技術呢?”祝曉蓮補充說。
目前中國仍然相對缺乏先進生物科技的研發能力,但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為艱難中的最佳選擇,而且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