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大事之一,海外觀察家甚至將其稱為中國企業海外“大躍進”。
中國企業向海外擴展時,一定要將外國經營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和中國有所區別,在做出重大投資決策之前,要事先有認知上的準備。構成認知有幾個重要要素,我將其喻為懸在海外中國企業頭上的四把刀。中國企業如果在行動前對海外投資環境的認知有所準備和調整,那就未必會成為刀下的犧牲品。
第一把刀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面臨三撥競爭對手,這些企業無論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都比中國大部分企業強。
從全球海外投資發展的歷史軌跡看,工業革命以來至少有五撥,第一撥是歐美老牌的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在外國經營和投資的企業;第二撥是日本;第三撥是當年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尤其是蘇聯;第四撥是亞洲新型工業化經濟,以四小龍為主,以及后來的四小虎。在中國企業出去之前,蘇聯的海外經營模式已經失敗。目前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投資經營只能算上第五撥。所以,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經營面臨三撥強有力的對手:那就是歐美老牌工業化國家,日本,以及東南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
第二把刀是,海外投資目的地當地的村社組織、村社網絡。我們注意到,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和非洲投資的比較多,這兩個地方的村社組織和網絡延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絕大多數沒有經歷嚴重的、長時間的斷裂,有非常強韌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這種現象在中國大陸是很少見的,這是因為中國大陸的村社組織在1949年后的歷次運動中基本上已經被連根拔除。
兩年多以前,據一家英文媒體報道,中國菜企業跟柬埔寨政府合作進行項目開發,地點選在偏僻的農村。我受云南委托到柬埔寨了解情況,調查發現,該公司在圈地的時候大大超出了協議規定的界限,而且協議規定的開發范圍也沒有和當地村民很好地溝通。使當地村民怨言頗多。中國公司在開發過程中的手法與國內無=,不僅砍伐了大量的原始森林,還清理了村民的祖墳,這一事件于是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當地村民終于忍無可忍,進行了激烈抗爭。
第三把刀是跨地區和跨國的NGO組織。比如,中國在非洲采礦,國際NGO就開始盯住那里的童工問題,同工同酬問題,安全生產問題,等等。中國的礦難總數全球第一,隨著中國在非洲開礦的力度增加,非洲的礦難也開始增多。當然,中國企業在國內開采不會遇到國際NGO的責難,而一旦出了國境,就很難將別人擋在外面。
第四把刀是國外的武裝組織。國外武裝組織有多種類型,至少可以分為三類:恐怖主義類型,綁匪類型(土匪中的一類),激進的革命組織。武裝組織以往主要的攻擊目標是在本地經營的西方跨國公司,但這些年來,中國在海外經營的企業成為他們打擊的重要目標。
有認知框架是進行調整和改進的前提。這四把刀懸在中國海外經營企業的頭上,越早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中國海外經營企業的管理層才能越早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