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政治建設的四條基本經驗

2009-01-01 00:00:00陳紅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09年5期

[摘要]新中國成立60年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要用中國民主共識統領政治制度創新。本文認為,我國的政治建設要把主要著力點放在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上。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對政治建設提出什么變革要求,政治體制就應該按照這些要求進行改革和完善。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既要從消極的方面對權利和權力加以規范和制約,更重要的是從積極的方面把政治制度創新成果用規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和法律確定下來。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是政治制度存量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增量資源的開發創新的有機統一,實質就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國各項基本政治制度都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形式,黨的領導和執政包含在“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之中。“寓黨于民”、“寓黨于政”是實現黨的領導的比較理想的模式。60年政治建設的最重要成果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初步形成了“中國民主共識”。“中國民主共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世界民主多元發展的重大貢獻。

[關鍵詞]政治建設;基本經驗;“寓黨于民”;“寓黨于政”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470(2009)04—0011—10

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有八個要素四對關系值得特別關注: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人民民主與法制建設;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創新與文化融合。如何正確處理這八個要素四對關系,60年政治建設的實踐,給出了比較清晰的回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要用中國民主共識統領政治制度創新。

一、政治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黨的八大政治報告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以及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表明黨內高層對國家建設的主要任務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既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那么國家建設當然要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們黨和國家包括政治建設在內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主題展開。但1957年發生了反右斗爭,同年召開的黨的八屆三中全會改變了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確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改變,使階級斗爭成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總綱,把是否符合階級斗爭的需要作為衡量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是非成敗的標準。正是從這種錯誤的認識和立場出發,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悲劇,并一度盛行“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等極端化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在這3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黨和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了國民經濟長期、快速、持續、穩定增長的奇跡。我國連續30年GDP年均增長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0%的速度,也快于日本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均9.2%的增幅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8.5%的增幅。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居世界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249530億元(居世界第4位)。我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從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糾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選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對我們國家發展變化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從廣義的政治觀理解,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經濟建設創造的奇跡,更是政治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因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不能僅僅從狹義的經濟學的視角來理解,更應從廣義的政治學的視角來理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就指出:“就我們國內來說,什么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把中國的經濟建設作為中國的最大的政治問題,這是鄧小平從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中國政治主題作出的科學判斷。在鄧小平看來,經濟建設關系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害,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最終決定于中國的經濟建設能否搞上去這樣一個事實。所以中國經濟建設就不限于經濟學視野中的社會經濟人與物質財富打交道的生產和分配等行為。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集中精力做好的頭等大事。社會主義道路、共產黨的領導能否繼續堅持下去并最終取得成功,歸根到底取決于這場偉大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這種廣義的政治觀突破了階級政治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歷史局限,也突破了狹義政治觀把政治與經濟和社會脫離開來的學科局限,把政治問題放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的問題和現象域來定位和思考。在社會主義中國,凡是涉及到人民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的問題,都是政治問題。無論這些問題分屬于狹義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還是社會以及文化領域。這種廣義政治觀的視角,能比較好地定位和解釋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的實質和屬性。

如何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狹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我國的一切政治建設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一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展開,任何政治建設,包括執政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的改善、黨內民主、人民民主和基層群眾自治建設、法制完善和法治貫徹、政府改革和創新等等,都要以是否滿足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是非成敗的評價標準。絕不能因民主政治建設干擾和妨礙經濟建設。這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政治建設必須遵循并且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從這條基本原則出發,我國的政治建設要把主要著力點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提出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上,民主政治建設要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經濟社會發展對政治建設提出什么變革要求,政治體制就應該按照這些要求進行改革和完善。絕不能撇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和現實要求,把政治建設作為超然于經濟建設之外的獨立領域另搞一套。在這一點上,我國與經濟社會領域相對獨立、私權自治相對成熟的西方政治有很大的不同。至于具體到我國的一些地方和基層,由于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在經濟已跨入現代化行列的發達地區或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情況的地方和基層,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一個民主政治問題或政府管理問題,如公權力和私權利的矛盾,勞資沖突或公共需求缺位,干部問題或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等等。在這些地方和基層,滿足政治參與需要、體現公平和民主的制度創新、政府管理和職能轉型都可能成為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現代化建設成果的鞏固和滿足全面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需要。若如此,當然在一個時期內,狹義的政治建設是這些地方和基層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問題,黨委和政府應當而且必須把解決這些問題作為某一時段的中心工作。但從根本上說,解決這些發展中出現的政治問題,都是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開辟道路、積累基礎、創造條件。各地因地制宜展開創造性的工作,歸根到底都是從本身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出發,為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

“十年動亂”給我們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極為難得的寶貴遺產。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對此有過深刻的論述。1978年12月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980年8月,鄧小平還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其實質是要正確處理“自由與法制”、“權力與法治”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當家作主,并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前我國曾嘗試走國家民主社會化的實現道路,給人民以充分的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項自南,并通過“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四大”法定形式加以保證。但“十年動亂”的事實證明,現代民主的“自由在人”,必須有制度化和法律化來規范和保證。沒有法制的民主,沒有秩序的自由,不僅不能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連作為一個公民起碼的基本權利都無法保障。無法紀無秩序的自由只能導致社會混亂和人權災難。所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不僅需要必要的物質基礎,更需要完備的法制和整個公民社會法治文化的形成。沒有這些條件,無法紀的自由和民主,對于一個向現代化轉型的社會無異于洪水猛獸。研究發展中國家民主化問題的學者亨廷頓就發現,“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擴張的速度偏高,政治組織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結果只能是政治不穩定和無秩序”。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相對比較集中的政權體制,既可以集中所有的政治組織資源和其它社會資源于國家和社會最需要的領域,有資本主義憲政國家無法比擬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資源集中優化整合的制度優勢,但領導和組織制度不健全也容易滋生家長制、個人專斷、官僚主義、權力腐敗等一系列帶有封建主義殘余性質的不良政治現象和問題。加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市場經濟轉型期,各種誘惑不斷地動搖和俘獲那些缺乏信仰者和意志薄弱者。在監督制約制度實際弱勢或缺位的權力運作中,權力意志、各種小集團利益、錢權交易、生活腐敗等現象大有泛濫之勢。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傳統的人治、道德和黨性自律,已不足以遏制各種腐敗和不良政治的滋生和泛濫,通過組織和領導制度的建構和完善,用法治規范權力,已成為面對現實對權力加以制約的必要之舉。總之,無論是人民自由權的行使和規范,還是政府權力的法治制約,人民民主的自由和權力都需要加強制度化和法律化。這不僅是我國過去歷史教訓和現實壓力使然,更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處理“自由與法制”、“權力與法治”關系的一般規律。

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既要從消極的方面對權利和權力加以規范和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從積極的方面把實現人民的自由、保障人民的權利、保持執政黨的先進性、完善和優化執政、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實踐經驗和創新用規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和法律把它們確定下來。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過程既是政治實踐中的制度創新過程,又是優化整合、激活和運作原有的或被閑置的制度資源的過程,是政治體制存量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增量資源的開發創新的有機統一。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的權利保障需要和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積極性的需要的各種制度和實現形式的創新,用規范化和程序化的制度和法律確定下來、可持續地運作下去,是政治制度的增量改革或體制創新的過程;把原有的制度資源優化整合、充分地運作起來,或利用某種機制激活原有被閑置的制度資源,是政治制度存量資源被充分優化利用的過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實質為保障、維護和真正實現人民的自由權利和充分正確發揮執政黨和國家公權力的效能開辟了無限廣闊的空間。但一種先進的政治制度從建立到被充分運作、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一些條件,如我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需要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獨立平等法治秩序的公民社會的形成、科學的符合最廣大人民權利和利益要求的意識形態的統領和共識等等,因此,即使是先進的政治制度也需要一個不斷被認知、不斷體現其效能并逐漸顯示其制度優勢的問題。同時任何制度的建立也都有一個不斷豐富其制度內容和完善其實現形式的過程。這個過程與人民的實踐創造和滿足實踐需求是相統一的。因此,人民民主政治實踐不斷發展和需求的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需要的不斷變化,為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動力源泉。這個過程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將延續。

把人民民主的實踐成果不斷地用法制的形式確定下來,實質就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也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黨的十六大為什么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確定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就是這個道理。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前提是我國要制度化和法律化的不是別的什么民主制度,而是人民民主制度。人民民主制度與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和“社會民主”制度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民主制度。不是一提到民主,似乎就是普世的,有共同的評價標準和模式。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就鮮明地指出:“什么是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同對敵人的專政分不開,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也分不開。”“我們在宣傳民主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在這里,鄧小平對人民民主的基本特征,作出了精要的歸納。我國的人民民主,就是民主與專政、集中、法制、紀律、黨的領導相結合的民主,從本質上是與人民主權和根本利益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統一的民主。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就是要把這種“五者結合”的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也就是要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不斷豐富人民民主制度的內容、完善其實現形式,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和制度資源的優化整合和運作,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最根本的要落實到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的形成上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優化整合和運作原有的制度資源是有限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參與積極性和權利保障的需求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優化整合和運作政治制度資源不存在與原有的政治制度相沖突的問題,但一種新的制度創新及其帶來的制度文化的變遷必然與原有的制度規范和制度文化發生同質性或非同質性的關系。所謂“同質性”關系,是指這種新的制度或規范與原有的制度規范屬于同一性質的補充、豐富、完善的關系,從制度性質來說不會發生對抗性沖突;所謂“非同質性”關系,是指這種新的制度或規范從本質上說與原有的制度規范處于對抗性質的關系,即使在某些形式上和時間段中可以同存,但從發展趨向上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因此,制度創新有一個正確處理制度沖突和法律沖突的問題。制度創新的實質是為滿足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和權利保障的需要,其本質是執政黨和政府為人的自由解放提供相適應的制度供給。“人民唱戲、政府搭臺”是對這種制度供給的形象表達。當制度創新與原有的制度和法律發生“同質性”關系時,補充、豐富、完善原有制度,或彌補制度缺位大多易被人們所接受,也會較順利轉化為規范化和程序化的法定制度:當制度創新與原有的制度和法律發生“非同質性”關系時,不僅需要實踐效果的檢驗和共識性認識的形成,并且需要把這種制度創新放到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宏觀框架和體系邏輯中加以考量,看它是否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理論基礎相容?是否從根本上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性質相沖突?是否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如果這種“制度創新”的增量發展會從根本上顛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礎和性質,那這樣的“制度創新”即使一時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政治參與以及權利保障的需要。也是不能加以制度化和法律化的。

可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有前提條件的。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而不是別的什么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這就涉及一個“法治文化”的形成問題。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實質來說,就是要實現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我國所要建設的法治,是社會主義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的法治,不是資本主義的、個人權利優先或至上、個人主義民主的法治。共產黨領導既要把代表的先進性和執政的有效性統一起來,又要把所體現的人民性和保障自由人權統一起來。既不走過去集權化的單一主權民主的老路,也不走西方分權化的個人主義民主的老路,而是要把主權和人權、有效和自由結合起來,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則或人民民主原則作為基本的法理基礎,規范法律的制定、執行和監督。不能把“法治”抽象化和邏輯化,提倡脫離中同實踐和國情的“普世性”。“法治文化”的形成是人民民主制度,包括不斷創新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參與、權利保障需要的制度內容和形式,內化為人們心中的規范和秩序、內化為人們的心理結構和自覺行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這種政治社會化首先是制度和法律的規范化和程序化,然后通過政治實踐逐漸內化為人民的心理結構和自覺秩序。只有人民民主制度內化為人們的心理文化結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法治文化”才能夠真正形成。

三、要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

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或人民民主的兩大本質特征。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最根本就是在制度和法律層面如何規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民民主的制度創新最根本的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民主革命時期,關于如何正確處理領導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列寧和斯大林在談到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黨的原則性指示加上無產階級群眾組織對這些指示的實行,再加上居民對這些指示的實行;黨畢竟是無產階級的一部分,通常只是領導無產階級的活動,而且領導得如何,要看本階級支持得如何;黨不是國家政權,黨是蘇維埃政權的核心,黨領導無產階級通過蘇維埃政權實現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概念是個國家概念,本身包含著暴力,黨是本階級的領導者,領導是靠信任取得的,信任不是靠暴力取得的。我們黨的第一代領袖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關于黨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系即“群眾路線”的論述,更閃爍著絕對真理的光輝:黨作為我國最先進階級的政治上的代表,它一方面要領導和組織本階級及其群眾為實現和維護本階級及其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斗爭,另一方面要想實現正確的領導,必須始終不移地貫徹“群眾路線”,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對人民群眾負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以及向人民群眾學習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真理性認識,是正確理解和處理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關系的金鑰匙。

共產黨和人民是一體的,共產黨是人民中的領導者。黨的領導的唯一目的是反映和凝聚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意志、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作為領導黨和執政黨,共產黨不應該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脫離或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利。正如毛澤東所說:“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㈣如果共產黨與人民群眾脫離并且把政權這一國家稀有資源據為黨產,那共產黨與其他任何執政黨的本質區別也就消失了。因此,黨的領導和執政是包含在“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之中的。黨的領導和執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都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形式。但共產黨作為人民中的領導者和國家權力的執政者,必然要與人民群眾和國家政權發生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因此也就存在一個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問題。共和國六十年政治建設的經驗證明。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的選擇和建構是否科學和正確,對于能否有效地實現黨對人民群眾和對國家政權的領導關系重大。從1949年共和國建立到2009年建國60周年,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經歷了從1949年到1957年的“寓黨于政”、1957年到1979年的“以黨代政”、1979年到1989年的“黨政分開”、1989年到2009年的“以黨統政”四個不同發展階段。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狀況也大致經歷了與黨政關系相同的歷史時期。黨政關系和黨民關系最好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建國初年和粉碎“四人幫”之后。“寓黨于民”、“寓黨于政”是實現黨的領導的比較理想的模式。

“寓黨于民”就是寓黨的領導于“社會自治”之中,也就是黨通過基層民主和群眾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實施實現領導核心作用。“社會自治”的精義就是實現從國家對社會的強制性管理轉變為社會自覺自律管理。目前國際上“治理”的概念正在逐漸取代“統治”的概念,也反映的是政府職能的有限性與社會組織共同管理社會的大趨勢。實行逐漸取代國家的“社會自治”,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對于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依法獨立自主的權利主體,黨對社會的領導如果仍然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套上傳下達的組織動員和命令方式,不僅實踐證明根本行不通,而且黨政組織內部對上不對下負責的利益驅動,使廣大干部缺乏對黨的事業和群眾權益負責的動力和活力。黨的領導必須尋找新的社會資源和有效方式。“寓黨于民”在村社一級,就是依法通過完善和有效實施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現黨的領導,也就是黨依法組織和落實基層群眾的自治權,把熟人社會或市民社會中的權威資源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起來,把群眾中的利益代表和精英人物組織和動員起來,讓人民群眾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自己的事自己監督,選自己可信的人來管理,包括困難的說服和思想工作也讓群眾自己去做。黨只是依法通過組織、完善、支持、保證基層群眾自治的方式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通過黨的有效領導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體現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這叫作以“民心”換“核心”。“寓黨于民”在鄉鎮一級,則通過把黨的政治組織領導權轉化為群眾對黨委和政府領導的授權和監督。把“黨權”化為“民意”。其基本方式就是實行公推直選和民主測評,把黨對于部的選任和監督與人民群眾的授權和評議結合起來,把對黨政干部的升遷和獎懲權實實在在地交到人民群眾手中,使鄉鎮領導干部把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統一起來,積極主動負責地兌現競選承諾完成任職目標,為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滿意積累條件。徹底改變過去干部只對上不對下負責以及缺乏積極主動對黨的事業和群眾權益負責的狀況,把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全充分地調動起來。“寓黨于民”歸根到底是調動“群眾自治”和“干部自治”兩個積極性。這是目前我國地方基層民主制度創新提供的成功經驗。河北青縣的“村代會常任制”,成都新都區的“公推直選和民主測評”,重慶麻柳鄉的“八步工作法”,浙江溫嶺、天臺、仙居等地的“民主懇談”、“五步決策法”“全程參與制”,深圳南山區的“社區治理雙向互動模式”等典型,是提供這些成功經驗的代表。

“寓黨于政”就是寓黨的領導于“有效政府”之中,也就是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充分運作實現領導核心作用。“有效政府”理念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不僅是市場失靈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政府作為提出的必然要求,也表達了民主化進程中國家對政府有效作為的期待。有效政府就是政府應盡的管理和服務職責到位,能夠滿足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有效政府”是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度的同有屬性。在集中組織和動員國家和社會有限資源方面,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有較鮮明的制度優勢。這個判斷已經被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的奇跡以及我國政府在應對較大的自然災難和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來的制度機制所證明。在黨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后,黨的領導的實現與沒有取得執政權的革命時期的不同在于,作為執政黨,國家政權體現出來的性質和功能實質是黨能否實現正確和有效領導的具體體現。“有效政府”不僅僅是對國家政權的評價,更是對執政黨的要求。如何通過國家政權反映和凝聚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意志、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和增加人民群眾的根本和現實利益,是對黨的領導實現方式是否科學、民主、依法和有效的考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是能夠保證和實現黨的領導科學、民主、依法、有效的制度形式。這不僅僅體現在人大組織自身能夠集中民意和高效率的立法和決策以及監督等方面,更體現在黨領導人民政府以及司法機關能夠及時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上面,還體現在能夠把人民群眾對黨的先進性的要求貫徹到國家政權建設和政權運作的全過程。執政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充分運作,既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權層面當家作主的實現,也能夠通過國家政權機關黨組和黨員代表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更能夠實現在憲法制度和法律框架內的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把黨的領導和執政權寓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規范的國家政權運作效能之中,黨的領導和執政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充分運作來實現。人民真正在國家政權層面也能夠自己國家的事自己選可信的人來作主和管理,自己國家的事自己監督。難說服的思想工作也能充分發揮自己選出的公職人員的負責精神和能動作用來完成,實現如老子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是一種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可以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

四、要用中國民主共識統領政治制度創新

共和國60年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最根本的是通過改革開放前后30年的實踐探索和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積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政治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實現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以及圍繞這三大主題形成的:經濟建設是中國最大政治的觀點,政治建設要服務并保障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觀點,人民民主是民主與專政、集中、法制、紀律、黨的領導相結合的觀點,要用法制和法治規范和制約自由和權力的觀點。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政治體制存量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增量創新的有機統一的觀點,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觀點,黨的領導和執政包含在人民當家作主之中的觀點,黨通過民主的方式、通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領導核心作用的觀點,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有效執政的觀點等等,這些基本經驗和認識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構架和內容。這個基本構架也可稱作“中國民主共識”。“中國民主共識”的初步形成,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及其制度創新已經提升到了民主的一般理論和政治發展道路的層次。因此這個共識也可稱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就是說,通過共和國60年民主政治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我國已經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有它要完成的主題、基本制度構架和相應的理論和政策觀點,是一個完整的經過實踐驗證的大致可以形成共識的理論和實踐框架,盡管這條道路還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挑戰。

“中國民主共識”的初步形成,主要來自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和黨領導人民群眾從實踐需要出發的制度創新,但同時也存在要正確處理好各種文化和政治價值的沖突、選擇、相互借鑒和吸收的問題。政治制度創新的過程往往伴隨的是各種政治價值和制度要素的相互沖突、借鑒和選擇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一貫立場是:一方面主張“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方面主張“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需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因此,在經濟和管理領域,我國已經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鑒了許多有益的東西,如在培育市場要素、產權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確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用企業和市場化工具改善政府管理、人權保障的強調和依法治國等等。在社會意識領域,人權和法治概念、契約和授權意識、自由和自主觀念、環保和節能理念、全球化思維等現代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也逐漸納入到官方意識形態并在民間漸入人心。但在政治制度模式和政治體制機制方面,我國是不向西方學習和開放的,主張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如“政治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意味著我國可以調動國家和社會的一切組織和政治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在動員組織集中優化整合社會資源方面,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沒有這種優勢。“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意味著人民民主不僅可以追求而且可以實現主權民主與自由民主、參與民主與授權民主、協商民主與競爭民主的統一;可以實現公民在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方面的“多數參與”、“全程參與”和“有序參與”;可以克服單一的競爭授權民主產生的“資本和金錢政治”、“授權后的議員和行政官員的專政”、“競爭導致的社會分裂和不穩定”等問題。“要實現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意味著“社會自治”、“有效執政”、“有效政府”的組織和實施過程比資本主義政黨競爭體制更有組織和政治上的保障。

但是,不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并不排斥在具體的制度創新中吸收和借鑒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理論體系。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也決不會拒絕任何思想理論和制度體系中的有益成分。現代西方世界有影響的理論體系和制度模式,都有一些普遍被認同的價值要素,如立憲主義的“有限政府”和“保障人權”思想,共和主義對“公民美德”的堅持,民主主義對“平等參與”的重視。自由主義的“積極自由”和“多元寬容”以及“法治”和“反極權專制”的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對“社會公正”的強調等等。這些有價值的觀念和制度要素。在西方的制度模式中是為西方的國家政治建設服務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主政治建設中也可以有機地整合到某種制度創新中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制度資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質和核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政治現代化建設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民主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化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是要尊重和吸收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政治文明和政治智慧的有機結合。我們要了解和認知自身本土文化的優秀成分,把這些有益的價值要素整合到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化的制度完善和制度創新中去。比如中國儒家政治哲學強調政治主體自身建設的決定作用,先內圣后外王,“推己及人”;強調“天下為公”的理想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天下”主義,把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和小家之上的民族大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強調道德權威和立人為先的管理理念,反對不教而誅:在治道要素上重視官員的客觀選任和權力體系內部的監察;寓政治于社會生活,把國家的治亂興亡的基礎依托于社會日用倫常:強調“天之生民而立之君”的民本主義,重視官員對政治社會穩定和民生的高度負責;以及在實行相對集中的國家結構形式方面的治理經驗等等。這些思想和制度要素都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精髓。我們要努力把中國政治文化的精髓和有益成分融合到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中去,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現代化建設的最切近、最現實和最雄厚的傳統文化資源。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超越和克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弊端創造了條件,也為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不斷滿足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制度創新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同時也為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博采眾長、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政治文明成果開辟了,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概念,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一個將對中國文明發展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形態定位和命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新的偉大旗幟的誕生,如同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一樣。必將指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民主政治的現代化)的最終實現。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文化融合和能夠經得起長期歷史檢驗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形成。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真正的偉大的政治理論的形成和政治社會化的實踐,概要地說不過兩次:一次是以陰陽五行學改造儒學并兼容了法家、道家、墨家等學說體系形成的西漢儒學或稱作“齊儒學”,也就是始于漢武帝,由公羊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術”。這種“儒術”經漢至唐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又經宋代理學及心學對佛教和道教的吸收,其間雖有明末清初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新思想的萌芽。但是齊儒學的道統和政統一直延續到近代的新文化運動。第二次是以“西學東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其他西方文化如立憲主義、民主主義、共和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有價值的文化和制度成分,經過中國民主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選擇運用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就是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構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次文化融合和偉大理論的形成以及社會化實踐仍在進行中。“中國民主共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世界性思考的問題。從目前人類的民主實踐經驗而論,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是強勢民主,歐洲民主在探索和拓展民主內涵和與經濟社會一體化方面有一定的體會,拉美國家的民主還在探索如何適應本地的情況,亞洲的民主化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伊斯蘭世界和非洲的民主還在為自己尋找機會和發展的可能性。但一個基本趨向是,世界民主的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盡管上個世紀以來民主化浪潮第三波主要以西方普選民主模式為主導。但這種民主模式的文化強勢是以經濟和軍事強勢為基礎的。可以預測,隨著發達國家社會經濟軍事強勢的削弱和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崛起,尤其是我國經濟政治軍事地位的提高和對世界發展貢獻的不斷加大,多元民主的世界格局還將不斷擴大。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60年的共和國政治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中國民主共識”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種共識或發展道路,雖然其理論總結和體系建構還不夠完善,還不能一時被沒有親身實踐或生活在這片熱土和文化中的人們所認同和感悟,但中國悠悠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會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發揮其更加深厚的文化吸納、包容整合以及再造功能,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理論和制度等文化要素,只要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益,都可以大有作為。我們反對狹隘的文化極端主義和自以為是的學術派別的紛爭,我們主張在已經被實踐證明能夠拯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框架中實現新的更大范圍的文化融合和現代化民主政治理論的重建。完善和發展“中國民主共識”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并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的“中國民主共識”和根據新的發展需要進行的制度創新的互動中,使中國的政治制度更加符合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創造出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化和法律化程度更高和更優越的民主,這就是中國將要實現的民主政治現代化。

注釋:

[1]八大政治報告決議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新華網/新華資料

[2]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475.

[3]以上相關數據見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一: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R].國家統計局網.

[4][5][6][7][9][10][12][13]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34,240,194,163,333,175,176.

[8]“我這里說的政治,是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大局,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現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二):179.

[11]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5.

[14]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A].斯大林選集[C].1979(上):416-419.

[15]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1043-1045;劉少奇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上):348-353;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17-218.

[16]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1043-1044.

[17]陳紅太.從黨政關系的歷史變遷看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階段特征[J].浙江學刊.2003(6).

[18]黨民關系大致可以概括為:1949年到1957年的“黨民同和”、1957年到1979年“黨民分和”、1979年到1989年“黨民合和”、1989年到2009年“黨民統和”四個發展時期。

[19]此話來自河北青縣的實地調研。也可參見趙超英.對基層黨建工作的一些想法[N].學習時報2009-1-5.“‘領導核心’不是,自買下的,是干出來的,是民心所向凝成的.沒有民心哪來的‘核心’!所以,黨的領導不能高高在上.要與群眾當家作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要一體化、一起抓。領著群眾搞民主自治,在民主自治中當核心,在民主中激發競爭力、錘煉執政能力。”

[20]1997年世界銀行發表《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變革世界中的政府》,較集中地代表了“有效政府”的一般性觀點。王紹光在《有效政府與民主》一文中較有說服力地論證7民主制度對有效政府的依賴關系。參見國家制度建設[M].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1]關于政府有效性的含義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政府能力能夠滿足政府職責的需求,實現了政府職責目標,這樣的政府就是有效政府。”參見張曙光.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一政府治理危機及其治理[N].www.china.com.cn/chinese/OP-c/698105.htm

[22]關于這條道路面臨的挑戰,參見初陽(陳紅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J].政治學研究.2008(4).

[23][24]胡錦濤.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2008-12-18.

責任編輯:李翠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品视频a|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导航在线| 啪啪啪亚洲无码|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日本午夜三级|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999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操中文在线|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色图另类|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午夜啪啪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在线国产欧美|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啪啪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日本视频91| 看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区|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免费无遮挡AV|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999福利激情视频|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婷婷激情五月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网站18禁|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99re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欧美日韩资源| 欧美日韩激情|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免费无遮挡AV|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欧美成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