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它們之間存在一脈相承的源流關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源流關系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470(2009)05—0042—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里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明確界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其作了統一的命名。這是黨的理論創新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提煉和高度概括,但其中尚有許多重大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源流關系,就是重大問題之一。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一個相對比較概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概念,即是相對比較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認為就是指如何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及其所產生的結果、成果。
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黨分別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作了相應的命名。這些理論成果,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如何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及其所產生的結果、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思想財富,成為了毛澤東思想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但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和主客觀方面的諸多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并沒有在毛澤東思想中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可見,毛澤東思想中既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又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成果,獨立、系統和完整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探索性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問題,其理論上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理論為主體的,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具有理論體系上的完整性和完全獨立性。
相對于毛澤東思想而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產生于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它們是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和改革開放的實踐。較為系統、完整和獨立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這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性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所以,相對于毛澤東思想而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在如何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和采用的基本方法所產生的結果、成果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改革開放實踐中產生的最新成果。黨的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命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較為系統、完整和獨立的理論體系。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源頭”是毛澤東思想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較為完整地最早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在怎樣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我們黨歷來有兩個重要的提法:一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明確提出,我們黨的干部已經“更多地學會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演講中對這一提法的表述更為準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1956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對這一提法表述作了更為精確的界定和理論提升:“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這一精確的界定和理論提升,已經明確地體現了毛澤東在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一貫原則,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提出相關的理論和策略。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毛澤東此時雖沒有使用“中國化”的提法,但這個提法已經呼之欲出了。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同志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最早探索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的實踐而產生的,是在毛澤東同志探索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關于這個問題,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重要著作中,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即它們不是“對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據此,毛澤東作出一個重要論斷,即“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這一論斷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改革、使社會主義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理論根據。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同志是主張走自己的路,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最早倡導者。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強調要學習蘇聯經驗。但是,在實踐中,毛澤東發現了蘇聯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對蘇聯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的思想,并開始探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論十大關系》以蘇聯教訓為鑒戒,根據建國頭七年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重要探索。值得我們高度注意的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以蘇為鑒戒”與建國初期的“學習蘇聯”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1956年底,我們黨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改造”之后,毛澤東同志發現“三大改造”雖然路線正確,但要求過急,為此,他提出了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著名論斷——“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由上述可見,我們今天能夠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根和源都在毛澤東。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源頭。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之間的“源”“流”關系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表述,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概念,即是相對比較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以往成果而言的。相對比較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成果毛澤東思想而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流”。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鄧小平理論則是“源”,之后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流”。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歷史性開拓時期創立和形成發展起來的,它是秉承了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主脈和精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根本性問題。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在不斷推中國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92年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將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九個方面的內容,1995年經中央批準印發的《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進一步將其展開為十六個方面;1997年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把“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直接命名為鄧小平理論,但實際內容仍然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就是說,鄧小平理論的主體框架和理論體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體系獨立性的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是較為系統地獨立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完整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主體是鄧小平理論。我們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文獻中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始終堅持“兩次歷史性飛躍”的說法,并認為“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黨的十五大報告十分明確地指出:“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并且認為“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理論上的完全獨立性,它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毛澤東思想并列是當之無愧的。
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相比較于鄧小平理論而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流”。之所以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看作是鄧小平理論的“流”,是因為這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階段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從屬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下一個層次的一種形態、一種階段性的成果。我認為,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我們黨從七大開始以理論主要創立者來命名,如果從理論內容來說,概括起來集中體現是兩大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理論探索的是像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進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的理論,主體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索的是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初步探索始于毛澤東,它形成于鄧小平時期,在鄧小平之后有了新發展,而且還將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9]黨的十七大報告(單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7.
[2][3]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1,795.[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16.
[5]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
[6][7][8]毛澤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14,213,213—214.
[10]建國以來重要文獻匯編[1953-1956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12]黨的十五大報告單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11-12.
責任編輯:李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