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總部經濟”,不得不先說一下“樓宇經濟”,因為二者間始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上海,盧灣區內的寫字樓最為集中——區內的淮海路段共有商務樓宇23幢。從2002年到現在,這個數字一直沒有增加,但稅收卻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漲,上繳的稅收占到了盧灣區稅收總額的50%。有權威機構統計,上海現有50多棟“億元商務樓”,即每棟樓入駐公司的年上繳稅收總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中,繳稅最多的是恒隆廣場,2008年上繳稅收達18億元人民幣。

而進駐這些商務樓的,多半是將其總部設在上海的世界級著名企業。
總部經濟別具活力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在2008年底時曾有統計: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總部機構676家,已成為除香港特區外我國吸引外資“總部經濟”項目最多的省份。進入2009年,雖然時逢全球性金融危機,但入駐上海的跨國企業集團總部仍在增多——今年2月,全球500強、國際最大的電機集團企業美國雷勃電氣公司地區總部敲定在徐匯區落戶。尤值一提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徐匯區跨國公司總部不僅無一“跳槽”,且又新增了美德維實偉克、日本富士電機等4家地區總部和一家投資性公司(佛吉亞)。
與此同時,上海“總部經濟”的含金量也在明顯提升之中:入駐企業正由生產型總部,向投資型、管理型、研發型總部轉化,如英特爾公司渠道產品事業部全球總部、ABB公司機器人事業部全球總部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電子材料部全球總部等。
面對“總部經濟”如此高速的發展,上海各區紛紛增加優質辦公場所的供應量,從硬件上改善“總部經濟”投資環境。在浦東,金橋OfficePark2將興建通用汽車中國園區,屆時通用汽車將把亞太區總部、中國總部等辦公地點整合至此,與此同時,計劃投資2.5億美元的通用汽車前瞻技術科研中心也將落戶于該園區。與此同時,其他各區也不甘落后,黃浦、盧灣、靜安等土地資源稀缺的“總部經濟”發達地區,紛紛著手對現有資源加以優化組合:黃浦區加快外灘老大樓置換,徐匯區加緊衡山路老洋房“騰籠換鳥”,盧灣區淮海中路東段樓宇群落將逐步開展重新裝修。而楊浦、虹口、閘北等“總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大力建設高標準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吸引生產型、研發型跨國公司總部前來筑巢,創智天地二期、北外灘航運及國際游艇總部基地、長風生態商務區、市北工業園等知名園區,均計劃在2009年擴大規模。
總部經濟不要陷入“紅海”
“一幢商務樓創造GDP(稅收)超過一個縣”。作為一種成功的經濟模式,“總部經濟”正吸引著來自各方的關注。很多地方,也都將其作為發展本地經濟的首選模式。但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工業發展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錫健提醒道,“總部經濟”是一種不可復制的商業形態,因而不應該也不可能作為一種具有普遍價值的模式去推廣。“總部經濟”也好,“樓宇經濟”也好,它只能是依托一些超級大城市與國際間迅捷的市場信息溝通、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以及良好的金融服務等優勢才可實現。而這些優勢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可復制的,因而決定了“總部經濟”不可能遍地開花。
董錫健說,他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區特別是相鄰的區域,論資源條件和投資環境,都不成問題,但就是長年處于“走不出困擾、創不出新路”的尷尬境地。這些地區存在著一個“通病”,那就是無論招商引資,還是項目開發,都習慣于“模仿”、“追風”,結果造成重復立項和引進,同行、同業陷于低水平競爭,人為地為外資外商造成了“貨比三家”的被動格局,成為了一片“紅海”!相對于當前在“總部經濟”中存在的同質化競爭,董錫健認為,應該引導和幫助部分區域跳出“紅海”,施行錯位發展,而這首先應該根據宏觀經濟態勢,有創意地研發項目。
錯位發展:總部經濟未來的空間所在
全球著名大學在華機構總部集聚區去年,國家教育部曾發布了一條重要信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有逾100萬學生到海外留學,其人數為世界各國之最。這一信息顯示,今天的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輸出國家。而這些大學每年最大的注意力,就是關注中國的高考和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致使每年中國高考結束后,便在中國的各大城市爆發海外大學爭奪中國留學生大戰。
董錫健說,由于絕大多數的境外大學在中國沒有常駐機構,有些雖已設有中介代理機構,但往往信息不對稱,結果造成糾紛不斷。因而那些國外著名大學迫切期盼中國能夠為他們提供定向的服務集聚區。正是基于這些因素,催發了董錫健設計“全球著名大學在華機構總部集聚區”的構想。他說,“全球著名大學在華機構總部集聚區”應該能夠承載這樣一些主體功能:形成全球100家一流大學在華常駐機構的總部集聚地;形成中外大學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心;成為國家和“長三角”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國際辦學和海外留學事務辦事機構的集聚地。這個項目,最后“落地”在上海西部一個擁有國家級教育資源的生態商務區內,全部投資建設開發均由新加坡某著名的置業投資集團通過招標承擔。
國際行業協會總部辦事處集聚區
當前,各地在傾力構建跨國企業“總部經濟”集聚區,爭奪“總部經濟”的資源,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顧此失彼的現象,即一味瞄準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的集聚或遷入,而忽視了海外另一個體位更大、功能更強和影響更為廣泛的“總部概念”和“總部現象”,那就是在國外具有極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國際行業協會及組織的總部。這些行業協會,在國外被譽為“二政府”。
董錫健說,縱觀上海和國內其他地方,至今尚未有率先構建“國際行業協會總部辦事處集聚區”的城市性大項目,這是一個巨大的國際元素導入的“空缺”。反觀世界各地,千方百計邀盟和引入國際行業協會和組織,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擴大城市影響、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城市經營戰略。目前,他們正在積極建言國家及上海市的相關主管部門,盡快構建“上海國際行業協會和組織總部集聚區”,同時在適當的區域進行探索,幫助相關區域構建國內第一個國際行業協會總部集聚區。他說,世博會址,正是未來發展這個項目最好的區域性平臺。
“上海國際研發港”總部集聚區
早在2007年,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創新報告》就已認為,在未來的3年中,全球3/4以上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將落戶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市場國家。預計到2010年,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總部型研發機構將突破400家。然而,在此大背景下,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作為承載基地,除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及法規外,似乎還缺乏足夠的載體準備,至少到目前為止,上海還缺失一個或若干個帶有標志性的和強勢品牌概念的“國際研發中心集聚基地”,或稱“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服務集聚區”,顯然,這與拍岸而來的“全球研發機構轉移大潮”不相適應。
事實上,在上海乃至長三角,工業項目研發的落后一直是政府和企業界人士的隱痛。“上海國際研發機構服務集聚區”的建成,將集中亞洲一流或具全球影響的高端研發機構,有可能從根本上幫助上海和長三角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徹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