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就《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最終選定公開征求意見。在普通公眾的眼中,這份包括有600多種藥品名稱的“清單”,顯得枯燥、冗長。但在不少醫療企業的眼中,新版目錄無異于行業的“生死簿”,因為它決定了未來幾年中,豐厚的國家醫改財力在藥品終端的大致流向。再結合不久前剛剛頒布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有理由相信,今年的投資市場將呈現醫藥題材風起云涌的狀況。

醫改重點:廣覆蓋、保基礎
醫改框架方案重點在“人群廣覆蓋、保基礎醫療”,各級政府2009-2011年預計將投入8500億元,這也是最容易帶給業界和投資者無限遐想的理由。在實施方案中,國家計劃3年內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和支付限額。
針對上述三大醫保政策的調整,國泰君安分析師易鏡明表示,到2010年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屬于新內容;根據實施方案中的投資規模估算,2009年政府對三大醫保的增量是260億元至320億元,加上行業自身的存量增速,估計2009年整個醫藥制造業收入增幅大約為20%。
醫藥產能有望增兩成
剖析已經明朗的政策,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和鋪開,將是醫改最核心的5項內容。特別是在基本藥物制度領域,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即將出臺,而列名藥品將全部納入醫保藥品報銷目錄的政策背景下,勢必大大提高國產優質藥品的市場占用率,在藥效、療效可替代領域,也會對相關合資藥品的市場形成擠壓。
據相關媒體的資料,有望列入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產品較多的醫藥企業依次為:*ST中新、廣州藥業、康緣藥業和同仁堂等。進入目錄后對業績正面影響從高到低依次為:*ST中新、康緣藥業、獨一味、沃華醫藥。另外,片仔癀在沒有進入社保目錄的情況下,有可能進入基本藥物目錄,如果事實如此,對于已經具備“不可替代性”優勢的該藥企而言,將是又一重大利好。
診療設備企業也受益
一位券商行業研究員認為,基層醫院的建設投入在8500億元中應該占據較大的比重。基層醫院的建設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外,診療設備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對醫療設備生產企業構成實質性的利好。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主營消毒器的新華醫療、低端X光機的萬東醫療、制氧器的魚躍醫療最有可能獲利。
同時,診斷試劑企業則伴隨著基層醫療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大、就診率的提高,未來市場也將快速增長。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如科華生物和達安生物將是受益者。但是投資者應該注意的是,政府采購通常給出的價格都比較低,相應的利潤率很微薄,企業只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成本費用,才有可能把銷售轉化為利潤。
藥價調整和基本藥物制度成看點
在基本藥物目錄上,《意見》和《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科學合理的基本藥物目錄,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藥品報銷目錄。國家未來對基本藥物制度目錄中的產品,可能實行“各省市自主采購”、“基本指導價以上自主定價”的模式來施行。但由于基本藥物目錄的具體品種仍未明確,且基本藥物如何生產、配送和定價等一系列后續工作也沒有明確,現階段的懸念仍然較多。
盡管如此,具有品牌和規模優勢的大型藥企,最終得到政府采購意向的幾率,仍然要比普通的藥企更高。上市公司中如雙鶴藥業、恒瑞醫藥、華北制藥、海正藥業、*ST中新、天士力、同仁堂、云南白藥、東阿阿膠、廣州藥業、康緣藥業等大型企業,預期將從基本藥物目錄中有所斬獲。
招商證券分析師張明芳認為,醫改領導小組即將公布的11個配套方案,將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其中藥品價格調整和基本藥物制度,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他預計即將出臺的醫改配套方案,將使基礎抗感染藥物、心腦血管藥物、糖尿病藥物和基礎抗腫瘤藥物等生產企業面臨重大機遇,而此類代表公司有通化東寶、康美藥業等。
其次,疫苗行業公司將受益于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以及國家擴大采購計劃內免疫疫苗,此類代表公司有天壇生物、華蘭生物等。隨著部分省市公立醫院“醫藥分開”的試點展開,曾在家電領域已被國美電器證實過的“渠道壟斷”優勢,可能會在醫藥流通行業出現。投資者不妨關注流通行業龍頭國藥股份和南京醫藥。
最后,我國醫藥行業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主流廠商也應得到重視。它們代表著我國新藥創制水準和醫藥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如恒瑞醫藥、上實醫藥、上海醫藥、一致藥業、哈藥股份、雙鶴藥業和同仁堂等企業,都值得關注。
醫藥股目前估值不低
醫改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階段性政策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出臺,不應被過度放大其利好一面,理性投資者還是應當根據公司成長性和估值水平進行綜合判斷。
一方面,取消藥品加成并不能解決藥價虛高的根本問題,藥品加成在醫院零售藥價的構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藥廠公開返還折扣和私下的回扣才是高藥價的根源。在國家沒有出臺具體的實施辦法前,還很難判斷醫藥類企業的受益情況。中金公司分析員孫亮指出,醫改將邁出實質性一步,但必須承認醫改將是長期漸進的過程,而非時點性的事件。
同時,我們應當理性地認識到,醫療消費市場的增量有限,即便沒有國家政策出臺,公民對求醫問藥的剛性需要,仍然決定了其有相當龐大的市場基數。目前國家出臺的醫改政策,從本質上是要改變醫療資源的分配結構不合理。所以,要真正看清醫改新政對個案的利弊,還要根據不同細分領域、品種,綜合全面信息進行分析。
目前正值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度報告公布時期,由于大多數醫藥上市公司都享受2008年—2010年的所得稅優惠,因此2008年的年報依然樂觀。但2008年一季度是醫藥行業增長最迅速的時期,2009年一季度報告同比增速可能會有較大程度下降。去年醫藥板塊良好的防御性、成長性和政策支持力度,使其享有了較高溢價。目前醫藥股的總體估值水平并不低,需要小心2009年一季報對市場心理和股價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