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過后,中國的自由體詩歌隨著創造社。新月派開始在歷史里一路傳奇地走了過來,一直到今天的網絡詩歌的不斷發展,新人一批批冒了出來,而老面孔又一張張沉入歷史……
遙望過去,他們給中國詩歌留下了什么?又帶走了什么?經典的作品,傳奇的故事,還是詩歌背后的社會與人格反思?這是一個高度的問題,暫且留給有空閑的歷史去辯證。在這里要說的是時下中國網絡詩歌的在一個詩歌愛好者眼里所折射出的某些問題。
一、辱罵現象
2007年5月11日某詩歌網站(論壇)創始人、站長在揚子鱷詩歌論壇發表了這樣的一個名為:《我不罵人,只貼詩:《美女洗澡的聯想》的帖子。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帖子,可是卻折射出了是時下中國網絡詩歌論壇的一個嚴重的問題:一個很安分的詩人為了發一個帖都要以“我不罵人,只貼詩”為貼名,說明了現在中國某些詩歌論壇的“罵”風之盛!而很多人也“見證”了如此“斑斕”的辱罵。正如某詩人的不平概括:“辱罵是當下一些‘屎人’的主業!”
產生這種不雅的現象是有著多種原因交織的,或流派分歧,或個人過節,或作品優劣,或榮譽覬覦……但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寬松的網絡制造了寬松的發言環境,從而上演了一幕幕遠離道德標準的丑劇。
作為一個忠實的詩歌愛好者,看到如此的網絡詩歌現象,我真是感到由衷悲哀!詩歌作為一種很高雅的語言抒情藝術,代就如流逝的光陰一樣蕩然無存了,那時內心的感受不知是悲哀,還是荒涼?不知道那些辱罵者在罵完受罵者之后心里是否暢快?有沒有想過道德與受罵者及自己在世人眼里的形象?或許某某人在某方面很杰出,可是,不潔的行為卻會抹殺自己的一切,包括頭上的陽光也是那么的刺眼與不自在……表著高度的文學藝術,所以能駕駛這種語言高度之上的人才是真正的詩人!真正的詩人所擁有的高素養品德也是毋庸置疑的!網絡論壇也有應該是一個以道德為基準的學術交流的平臺!可是到了現在的某些論壇,竟然成了一些以“詩人”自居的演繹者的辱罵水平訓練場!或許,他們其中有些人真的被冠以“詩人”稱號……以前我真的很敬仰某某人的詩歌,可是當我看到他們在論壇——這個公開的學術交流平臺上彼此對罵的時候,內心里對他們曾經的敬仰也
當他們在辱罵里不斷進步時,他們的詩歌卻在悄然中退步了……或者月亮會忘記,可是歷史卻會記載
二、自我冠冕
2007年5月6日,在某詩歌論壇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個詩歌視頻式的跟帖:某某震撼電視講座《超李三部曲》:第一部:我確實超過了李白(39分鐘);第二部:我當然超過了李白(43分鐘);第三部:我不僅超過李白(37分鐘),里面的內容應該不言而喻了吧?這個帖子里面的某某自稱是詩帝!隨著跟帖的,還有關于他的幾首:***PK萊蒙托夫:***PK雨果,中外詩歌大師跨世紀戰爭;***PK泰戈爾,中外詩歌大師跨世紀大戰;中華詩帝大起底:***PK惠特曼,中外詩人跨世紀較量;***PK艾略特,中外詩人峰巔大戰,精彩極了!***PK葉芝,中外現代詩歌顛峰之戰;***戰聶魯達……這里暫且不管他的詩歌是否達到了詩帝地位,超過了李白水平——可是我看到他的帖名只是覺得他的品德狂妄,而不是詩歌的狂妄,所以他給我的感覺:不像個詩人!
這只是時下網絡詩歌某一現象(問題)的縮影。
詩歌品質的優劣要在所涉及的社會層面里客觀地評價,然后才能從客觀的社會里獲取客觀的地位,如榮譽。任何個人的自評自說都只是小丑式的演出,給人民留下的,只能是滑稽的動作以及無限的嘆息。
在詩歌作品上狂妄,應該具有眾所不及的水平高度,或者鳳毛麟角的作品面世,可就是沒有自我加冕的心里,這是真詩人!而在詩歌的名義上狂妄,人民就看不到了他的詩歌,看到的只是一張狂妄自大的面孔,剩下的只是一個近似無知的可憐形象。那些真正能寫出好詩的人明白:我在沉默……
很多人都明白:曾經征服半個歐洲的拿破侖,加冕的皇冠還是由人民通過牧師的手給他戴上的……
三、詩歌流派
創造社,新月派,象征派,現代派……沿著歷史一路走過來,到今天的第三條道路,中間代,下半身,垃圾派……有過合作,有過分歧,但也是他們在中國自由體詩歌的發展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二十一世紀的網絡詩歌更是呈現了更多元化的發展,新流派還在不斷的冒出,這個應該是“百家爭鳴”與“百花齊放”的局面吧?
可是也有許多人將時下的詩歌局面比做分裂的五朝時期,為什么?有某詩人這樣說到:“或許是現在詩歌創作者太多,而這些創作者總體上于詩歌的認識膚淺,故造成了表面上的一定浮華,很類似那時的糜爛之音。……而且現在的宣傳比較混雜,有些質量上并沒有跟上的詩歌炒作過度,也導致了讀者對詩歌不良印象。也可以說是詩壇表面的混亂造成社會對詩歌的種種誤讀;當然,混亂局面下好詩歌也一直存在。”
可是,現在的詩歌究竟有多少能像唐詩一樣燦爛地照亮未來?
以前的詩歌流派終究為當時的迷惑青年指引了生活的方向,也讓一批人在苦難的環境下站了起來,以前的流派雖然以派別區分,可是他們在詩歌的創作宗旨上卻沒有區別!可是時下的流派卻使很多最處接觸詩人的人迷惑:我該往哪走?
時下我所在的廣州,已經很難在主流的書報刊專賣點找到屬于詩歌的刊物了,是詩歌刊物的難產?還是好詩歌的難產?反正,屬于詩歌的那一場好像正在退回生活大舞臺的深處,我們內心也正在為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寄托而荒涼……誰該為歷史負責?如果作為一個真正的詩人,那么他們肯定會站出來,然后努力地修補屬于時下詩歌局面的裂縫。
有人曾指出:“現在詩歌的流派問題,一個人出名后,往往是培養自已的派系的人,不論此人的作品及能力如何,只要是在自己掌管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一有機遇,便極力大力推薦,別人再有能耐,只要沒有進他那個圈子,卻又歸屬于他的勢力范圍,便很難脫穎而出,長此以往,非親不用,非己不提,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又怎能有好的作品出現,而大眾當然就不愿意接受這樣的作品。詩歌遭受冷落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不是詩人,只是一個愛詩的人,對于詩歌的流派問題,我的觀點是:任何流派都是建立在傳統的文化之上的,不管你的旗幟如何,好的作品是沒有派別區分的。每個人所操作的語言特點不同,所以不能說某人進了某流派就屬于某流派的作品,加進去的,也僅僅是個名號而已。當然,在流派里存在著被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是,自己的作品終究中是自己的作品。如果詩歌真的有實質上的流派之分,那么詩歌早在流派盛行的時期被分成了很多種文體了,這樣。詩歌將失去屬于它的本質了。
如果摒棄了流派上的隔膜,大家都在公開的空間里彼此誠心地學習與交流,那么,屬于詩歌的大國就會重震遠唐雄風!同樣,屬于詩歌的刊物就會回歸它原本的文學價值。
可是,在紛亂的和平年代里,很多詩人都沉默了,他們只是讓自己的筆尖安靜的劃過本該精彩動感的四季……在晚年,他們在路邊遇到了一群念唐詩的孩子,他們會跟那些孩子說這樣的話嗎——我曾寫過詩歌,我曾經被大家稱呼詩人……
四、詩人心態
出名的詩人與愛詩的無名氏。他們之間會有對話嗎?如果有,那么,將是怎樣的內容?
出名的人,生活在鮮花與被“捧”里,而無名氏則是送花與做“捧”的主動者。可是,雙方有真正公開地對話過嗎?我不知道。
我在現在的網絡里看到的很多是這種現象:某些著名詩人把他的大貼一發,然后就任憑看貼者怎樣提,怎樣的提問與問候,只要那些提貼者沒有“著名詩人”的身份,他都愛理不理,高貴的很!不知道他們在沒有出名之前是否也像拜讀他們的無名氏一樣拜讀別的詩人呢?如何想一下自己的過去,帶著多少的純真啊!
智者的胸懷是博愛的,如果某些著名詩人連這一點都沒有做到,那么他們也將陷入一片浮華的虛無里,觸及不了詩歌的內核,而被托起的,只是一片空蕩的呼叫……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出了名,他的詩歌也不一定隨著他的名氣的增長而不斷精進,甚至會出現退步的感覺。所以,真正的詩人,會永遠把詩歌的創作當作自己的心跳,然后很好地在名譽里定位好自己的生活方向。
中國的網絡詩歌在正常里沉默了太久,而在異端里熱鬧了太久,有誰?站出來以詩歌的名義做一次祈禱?
在陽光的舞蹈之下。在我們生活里的詩歌里,到底離面包與玫瑰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