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旭
摘要:優先權是指特定債權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享有的就債務人的總財產或特定動產、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其具有發生上的法定性、從屬債權的特殊性和外觀上的非公示性等法律特征,應屬擔保物權的一種。優先權的設立有利于特定立法目的的實現: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保障人權、保護弱者及交易安全。
關鍵詞:物權法擔保物權優先權
在物權法的立法過程中,優先權的取舍開始成為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2004年8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也曾經在草案附加部分列有優先權的規定。雖然最終通過的《物權法》沒有納入優先權的規定,但在評論物權法得失時仍有學者指出,增訂優先權的一般規定,確有其必要。
一、優先權的性質
(一)優先權的概念
“優先權”一詞在我國立法和民法研究中已有采用,但其內涵并不明確。
廣義用法,即只要該權利與另一權利相沖突時,具有優先實現的地位,則該權利為優先權。除民法上的各類優先性權利外,還包括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上大量的“優先權”,如兵役法和殘疾人保障法中的“優先權”。據考證,我國目前有效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中,涉及“優先權”內容的達400項左右。中義的用法,即將優先權僅限于具有民事性質的優先性權利。其包括先取特權、優先購買權、優先受償權、優先承包權、優先承租權和(商標專利)優先申請權等等。
狹義的用法,是指特定債權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享有的就債務人的總財產或特定動產、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其在《法國民法典》中為privileges,《意大利民法典》為prvilegia,國內學界有譯為“優先權”、“優先受償權”或“先取特權”的?!度毡久穹ǖ洹穭t名為“先取特權”。
本文所稱優先權即狹義用法,其法律特征有:
1、發生上的法定性。優先權系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享有的,當事人不得以意思自治設定優先權。優先權不僅其自身的種類和效力由法律規定,而且被優先權擔保的債權范圍也由法律事先予以規定,當事人無自行設立、變更或預先排除優先權的余地。另外,優先權的順位及其與其他擔保物權的順位通常也由法律直接規定。
2、從屬債權的特殊性。優先權系法律賦予特定債權人就債務人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享有優先權的債權又被稱作“特種債權”,法律決定何種債權授予優先權,總是基于此類債權相對一般債權在法政策上具有特殊對待的要求,比如工人工資優先權體現了人權保障,訴訟費用優先權體現了公共利益保護,等等。正如法國民法典給優先權的定義,優先權是依據債權的性質而給予的權利。
3、外觀上的非公示性。優先權的客體指向債務人的總財產或特定財產,并且基于法律規定而自動產生,因此其盡管具有對世的效力,但是無法要求當事人像設立普通物權那樣,在成立時通過登記和占有標的物來表彰權利。為克服優先權欠缺公示的弊端,雖有規定不動產優先權須經登記并進行公告后始對不動產產生效力的,以及某些動產特別優先權以實際占有標的物為其成立要件。不過,與同樣具有對抗第三人效力的其他物權相比,總體上,優先權的成立非以公示為要件。
(二)優先權的性質
在大陸法系民法理論,財產權體系奉行物權和債權兩立,英美法系在統一的財產權概念之下并無物權和債權的區分。因此,優先權在權利性質上究屬債權或物權,在大陸法系國家就產生了爭議。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為物權說。此說認為優先權系法定擔保物權性質,理由有:首先,在民法典里專門規定優先權制度的國家,優先權均與抵押權等擔保物權并列規定。如《法國民法典》將優先權與抵押權并列規定在名為“優先權與抵押權”的第三卷第十八編;《日本民法典》在物權編專章規定“先取特權”。其次,享有優先權的債權人可就債務人的財產變價或拍賣所得的價款優于普通債權人甚至是其他擔保權人受償,因此,優先權既具有排他的效力,同時又是支配標的物價值的價值權。而排他性和支配性正是物權區別于債權的重要特征。二為債權說。此說認為優先權乃是債權的特殊效力或稱“特種債權”。理由有:首先,優先權既可以在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上成立,也可以在債務人的一般財產上成立,顯然有違物權標的的特定性原則的要求;其次,優先權的設立無須公示,也有違物權公示原則,它與以公示制度為宗旨的擔保物權制度的理念是不相容的;最后,法律雖然賦予某些特種債權以優先受償性,但這只不過是推行社會政策和維護社會公益的考慮,并不改變該種債的債權性質。三為獨立權利說。此說認為優先權既有別于物權,也不同于債權,物權和債權屬于實質性的權利,而優先權則屬于“技術性權利”的范疇。優先權體現的是某些債權特別的效力,而不是與物權或債權同日而語的權利。換言之,既有的物債兩分的權利體系無法容納優先權的性質。
筆者認為,優先權性質上應為擔保物權。前述獨立權利說,根本回避優先權在物權債權體系中進行討論的可能性,在我國民法已經承繼大陸法系傳統的現實的情況下,并無實益。而債權說否認優先權物權性質的理由也不充分:首先,物權區別于債權的主要方面,包括支配性、法定性、對世性、排他性及無期限性。優先權均具備。有學者認為優先權雖屬于擔保物權,但不具有絕對性、排他性和特定性。其次,關于標的物的特定性及欠缺公示問題。應該承認優先權特別是一般優先權,其標的物在優先權成立之時難以特定,而且優先權的成立原則上也不以公示為要件。但是。標的物的特定和公示要求本質上在于保護第三人,它是法律在維護特定債權人利益和保護交易安全之間作出的一種選擇,并非擔保物權的本質特征。實際上,民法上早已承認標的物不特定和欠缺公示的特殊擔保物權類型存在,前者如企業擔?;蚋訐5?,后者如非典型擔保的讓與擔保和所有權保留擔保。最后,優先權旨在以債務人財產的價值保障特定債權優先受償,其擔保權的性質更為明顯。
(三)優先權的種類
根據優先權客體及其范圍的不同,優先權可分為一般優先權和特別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和動產優先權。在債務人總財產上成立的優先權稱一般優先權;在債務人特定財產上成立的優先權稱特別優先權。在不動產上成立的優先權為不動產優先權,動產之上成立的為動產優先權。
根據所保護的利益不同,可分為公法債權優先權和私法債權優先權。前者如訴訟費用優先權、稅收優先權等;后者為基于私法關系發生的債權而設立的優先權。如稅收優先權意大利規定在民法典,日本則在稅法中規定。
根據法律淵源的不同,優先權可分為普通法上的優先權和特別法上的優先權。前者是指民法典中系統規定的優先權。后者是民法典以外的其他法律規定的優先權。
另外,有將優先權分為債權優先權和物權優先權的。該說認為,債權優先權雖依法律規定先于其他債權受償,但不具對世效力,其效力后于抵押權等物權。王澤鑒先生認為,無論債權優先權
或物權優先權,二者皆優先于一般債權受償,故均具有對世效力,具有物權性。筆者認為,優先權本身即屬擔保物權,所謂“債權優先權”文義不合邏輯,至于優先權受償順序的先后,是擔保物權體系內部的順位問題,不因其順位的在后而淪為債權。
二、優先權的歷史沿革
優先權制度肇始于羅馬法。起初,羅馬法并不承認優先權的存在,《十二銅表法》第九表規定:“不得為任何個人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后來,社會的發展要求法律在規定一般原則的同時。根據特殊情況規定某些特殊的法律規范,即特別法。特別法與優先權(先取特權)經常是作為相同的概念使用,即指法律專門頒布一些規范,指明已有法律所規定的負擔性規范不適用于特定的和指定的人。
一般認為,優先權系直接脫胎于羅馬法上的法定抵押權。羅馬法上的抵押權可以自由設定、司法設定和法定設定。法律直接設定的擔保物權為法定抵押權,在羅馬法的發展過程中又分為一般抵押和特定抵押:一般抵押以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作為法定抵押權的標的,如國庫因債務人拖欠賦稅或因其他契約發生的債權而對于債務人的財產;妻對于嫁奩的返還和夫管理特有產所生的債務而對于夫的財產;夫對于設定嫁奩者的財產;未適婚子女于其母再嫁時,為保證其母忠實地行使監護權而對其繼父的財產:被監護人和被保佐人因監護、保佐關系發生的債權而對于監護人或保佐人的財產;家屬因家長不善管理其外來特有產,造成損失,而對家長的財產;寺院因永租權人濫用土地所生的損害而對于永租權人的財產等,均享有法定抵押權。特定抵押以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作為法定抵押的標的,如房屋出租人對承租人置于租賃屋內的家具,土地出租人對佃戶在土地上的收獲物,因翻造修繕房屋而貸款的出借人對于該房屋,受遺贈人或受益人對繼承人關于遺贈的財產等,有法定抵押權。一般而言,數個抵押權相互間的優劣以設定時間的先后為準,即“期先者其權優”(priortempore potioriu—re)。但是,也有依債權人的資格確定抵押權順序的。稱為優先抵押權,主要有:為了保證國家的稅收等,國庫因納稅人拖欠賦稅,或對普通債務人所取得的法定抵押權;為了保護婦女的利益,妻對夫關于嫁奩的返還及特有產管理所生的債務,就夫的財產所取得的法定抵押權;債權人為了幫助債務人保全或改良不動產而取得的法定抵押權,等等。優先抵押權又被認為是特權。
由上可見,羅馬法上的法定抵押權,尤其是所謂的優先抵押權,已經具有近代民法優先權的基本特征。
后世對羅馬法上優先權制度的繼受首推法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將優先權與抵押權并列規定在第三編第十八章“財產取得方法”中,優先權分為一般優先權和特別優先權,前者規定有訴訟費用優先權、工資和勞動報酬優先權、喪葬費用優先權、醫療費用優先權等等;后者有質權人優先權、不動產出租人優先權、旅店主人對旅客攜人行李優先權、運送人對運送貨物優先權等等。
之后,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日本、巴西、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及我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民法典均仿照法國民法典系統規定了優先權制度。
德國、瑞士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沒有關于優先權制度的系統規定,但是在民法典上有法定擔保物權規定,特別法(如海商法)上也有優先權的個別規定,另在破產法等單行法中還有對某些特殊債權賦予優先受償效力的規定。
在英美法上,雖有與大陸法類似的船舶優先權(maritime lien),并且船舶優先權制度最初即發端于英國法,但其很難被看作是作為實現特定立法目的的羅馬法上特權制度的繼受。
在中國固有法上,盡管古代中國民法確有優先購買權、優先受償權(典當質押等擔保物權)等各類優先性權利存在,但其性質與近代民法上的優先權相去甚遠。因此,將中國古代民法上的“優先權”與法國民法典上的優先權相提并論,應該說是不合適的。
三、優先權的立法價值
優先權制度總體上講是通過特權的確立以保護各種被認為是重要的利益:
1、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在各國一般優先權上,均有訴訟費用和國家稅收的優先權的規定。訴訟費用和稅收是國家司法活動和其他管理活動正常運轉的物質保障,是國家和法律秩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另外,還有規定財產保存費用優先權和對債務人財產實行清算、扣押、訴訟、分配而支出的共益費用優先權。該兩項費用的支出均有利于維持債務人財產的價值或避免財產價值的減損,有利于全體債權人債權的實現,使其優先受償符合債權人的共同利益。
2、人權保障
人權的觀念要求人的尊嚴和生命健康等基本權利受到應有尊重和平等對待,在各國一般優先權的規定中,均有債務人喪葬費用優先權、債務人及受其扶養的人最近時期的醫療費優先權以及為債務人及其家屬提供日用品債權的優先權。賦予上述特殊債權以優先權,實際上是鼓勵債權人向債務人提供喪葬、醫療和生活費用的支持,保障債務人基本的生存權利。
3、弱者保護
在現代社會,普遍而典型的弱者群體有諸如受雇人員、事故受害人以及受社會保障人員等,相應地,法律上規定有工人工資和其他受雇人員報酬優先權、事故受害人及其繼承人對保險金優先權以及保險人或其他社會保障主體就債務人應繳保險費對債務人財產的優先權。這些債權一般數額不大但對受益人生存至關重要,且受益人與債務人(企業)以及其他債權人(銀行)相比明顯處于弱勢,任其與其他債權比例受償或后于擔保債權受償,則往往難以受償,有悖公平正義。
4、交易維護
交易的安全是社會經濟秩序的基本要求。在雙務合同中。法律賦予一方債權人就特定財產享有優先權。有利于平衡雙方利益。保護交易安全。此類優先權包含兩種類型:一是基于“質權”觀念而設立的優先權,如旅館經營者對于旅客存放物品的優先權、承運人對于所運貨物的優先權、不動產出租人對承租人置于不動產上之果實、物品及設施的優先權、融資租賃之承租人就該不動產的優先權,等等。這類優先權共同的特點是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特定財產,或債務人財產置于債權人不動產之上。二是基于“共有”觀念而設立的優先權,如動產及不動產出賣人或借款人對標的物的優先權、種子肥料農藥及其他農用品供給人對債務人當年農作物的優先權、因不動產之設計施工改良及修繕而對該不動產的優先權、因動產加工而產生的優先權,等等。這類優先權的特點是,因債權人的給付而使債務人的財產得以增加。因此,可以認為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上包含有債權人的應有的部分,從而形成某種類似于“共有”的關系,因此債權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權??傊ㄟ^優先權的設立,旨在保護先予給付的一方優先受償的利益,維護特定交易的安全。
由上可見,優先權作為一種“特權”。它可以為特定人而設,也可以因特定事而設;可以為債權人的利益而設,也可以為債務人的利益而設。優先權有其獨特的性質、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立法價值,對完善我國民事立法,強化特殊利益的法律保護。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理念,具有深入探討和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