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霞
摘要:會計在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因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而對社會經濟秩序構成巨大威脅。它不僅會誤導投資決策,坑害廣大投資者,而且也容易引起國家對整個經濟形勢的誤判,導致宏觀決策的失誤。對此問題進行探討是必要的。
關鍵詞:會計準則會計信息制度性失真
一、會計信息及會計信息失真的涵義
會計信息是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工作的實踐獲得的反映會計狀況的一種經濟信息。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沒有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從而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虛假的情況,給決策者們制定相關的決策帶來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故意失真與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會計人員技術熟練程度不夠、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導致的,比較容易克服和糾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業管理當局的授意下,利用會計規范給予企業的靈活性,有偏向性或誘導性地提供信息,或者違背會計規范制造假賬。由于在會計信息形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只能是大致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是在所難免的。因而,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行為只要遵循現行的規則。偏差限于現行規則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就不應被認定為會計信息失真。反之,如果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行為沒有遵循現行的規則,偏差是由于對規則的蓄意違反而造成的,則應被認定為會計信息失真??梢姡瑫嬓畔⒌恼鎸嵭允翘峁嬓畔⑿袨閼裱默F行規則。會計信息失真是一種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蓄意違規的行為,而不是通常意義上提供的會計信息與現實不符的結果。
二、會計信息制度性失真的主要表現
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靈魂和核心,是對會計信息質量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會計信息失真卻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制度性失真。因會計信息失真造成的觸目驚心的惡果不勝枚舉。
在上述眾多會計信息失真案例中,除了人為的惡意造假因素導致信息失真外,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會計準則、制度、政策本身的存在缺陷,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鉆空子”導致的信息失真。典型的案例有:
案例:科龍電器利用減值準備調控利潤1
2006年7月16日。中國證監會對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責任人的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做出行政處罰與市場永久性禁入決定。這是新的《證券市場禁入規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來。證監會做出的第一個市場禁人處罰。科龍公司的主要舞弊事實及手法如下:
(一)利用會計政策,調節減值準備。實現“扭虧”
調查結果表明,科龍2001中報實現收入27.9億元。凈利1975萬元,可是到了年報,則實現收入47.2億元,凈虧巧,56億元。科龍2001年下半年出現近16億元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計提減值準備6.35億元。2001年的科龍年報被審計師出具了拒絕表示意見。到了2002年,科龍轉回各項減值準備,對當年利潤的影響是3.5億元。如果沒有2001年的計提和2002年的轉回,科龍電器在2003年將不可能盈利。按照現有的退市規則,如果科龍電器業績沒有經過上述財務處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處理了。可見,科龍電器2002年和2003年實質并沒有盈利。ST科龍扭虧只是一種會計數字游戲的結果。
(二)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金
經查,科龍電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與格林柯爾公司共同投資、關聯采購等關聯交易事項,2000年至2001年未按規定披露重大關聯交易,2003年、2004年科龍公司年報也均未披露使用關聯方巨額資產的事項。
公司董事長顧雛軍入主科龍不久便開始在各地瘋狂收購或新設控股子公司,通過收購打造的“科龍系”主要由數家上市公司和各地子公司構成。到案發時,科龍已有37家控股子公司、參股公司,28家分公司。由顧雛軍等在境內外設立的私人公司所組成的“格林柯爾系”在國內亦擁有12家公司或分支機構。此間“科龍”與“格林柯爾”公司之間發生資金的頻繁轉換,共同投資和關聯交易也相當多。科龍公司在銀行設有500多個賬戶都被用來轉移資金。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格林柯爾系有關公司涉嫌侵占和挪用科龍電器財產的累計發生額為34.85億元。事實表明。對于格林柯爾而言,科龍只是一個跳板,它要做的是借科龍橫向并購。利用科龍的營銷網絡賺取利潤。董事長顧雛軍把國內上市公司科龍當作“提款機”,一方面以科龍系列公司和格林柯爾系列公司打造融資和拓展平臺為由,通過眾多銀行賬戶,頻繁轉移資金,滿足不斷擴張的資本需求,采用資本運作,通過錯綜復雜的關聯交易對科龍進行盤剝,掏空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通過財務造假維持科龍的利潤增長。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國有資產流失
侵吞國家財稅收入,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在會計造假的掩護下,大量灰色收入、隱蔽分配、私設小金庫等避開國家財稅部門的監管,偷漏了應上繳給國家的有關稅收,減少了國家財稅收入:另一方面,會計造假掩蓋了企業事業單位生產經營管理或業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的經營者為了撈取政績或達到某種政治、經濟目的,搞短期行為,進行掠奪性經營,造成國有財產價值大幅折損;同時通過非法聯營、合資、不合理分紅、虛假公益捐贈等手段,大肆侵吞國家合法收入,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導致國家利益受損。
(二)破壞市場信用機制形成
市場信用機制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由市場因素決定或逐漸培養起來的各種經濟主體之間誠實相待、信用至上的機制。市場信用的建立,一是靠市場要素的齊備,市場規則的有效運作;二是靠市場主體規范運用市場要素,嚴格遵守游戲規則。會計舞弊即是違反市場游戲規則的行為,而且這種違規行為的波及面要比個別市場主體的不誠信行為的危害要大得多。會計造假的不斷發展蔓延,是對國家法律法規的蔑視,長此以往,人們對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權威性必然提出懷疑,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必然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和障礙。

(三)弱化了企業內部經營管理
企業的生產經營離不開及時、準確的各種會計信息。如果會計資料不實,企業的管理當局勢必難以做出正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從而影響企業未來的生存和與展。有的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經濟效益較差,為達到考核指標,便通過人為調節,編造假賬,虛增利潤,而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盈利就要交所得稅,這樣企業不得不以減少資產抵稅,愈加陷入惡性循環的深淵,最終只有破產。
四、完善新準則下會計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建議
(一)發展會計理論。創新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基礎
在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中,針對經濟情況的不斷變化,我們還應不斷發展會計理論,進一步創新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基礎,在發展中不斷修正會計信息反映實際經濟狀況的可能偏差。比如,我們可適時建立物價變動會計,綜合考慮物價變動因素,對傳統會計報表和模式作出相應調整。從而準確反映和消除物價變動對企業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從而制定出適應我國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特點的物價變動會計模式。對于自創的商譽、人力資源以及其它不易確認其價值的資源可以在資產負債的副表中或作為備注項目列示,以供使用者參考。
(二)加強相關法制建設。提高法律威懾力
我國會計違法違規行為較為嚴重的重要原因就是違法違規成本低。一是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違法違規行為被發現的概率低;二是懲罰乏力,對違法違規行為,不僅缺乏刑罰和經濟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譽損失,舞弊者不以為恥,有的還反以為榮。與此相反,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卻并不能帶來相應的收益。亂世須用重典。針對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嚴重的狀況,首先一定要加強相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要進一步完善《會計法》,在立法中,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三)完善社會輿論監督。建立公開披露制度
對于發現的虛假財務報告的處理和處罰,一般只有職能部門才能掌握這些信息,沒有對外公布。如果我們能夠對發現的虛假報告都向社會公布,讓社會輿論更多地參與到監督里來,這樣會對造假的單位和個人起到名譽處罰的作用,試想哪個單位和個人愿意與不誠信者進行經濟交易和往來呢?這將會對造假者的貸款、融資等行為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使造假者不得不對造假行為持特別謹慎的態度,同時,對潛在的造假者也起到警示作用。
結語: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制度失真的問題還比較嚴重。筆者認為,要不斷的加強會計制度、法律法規的建立,并通過社會輿論的手段加以約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經濟業務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保護國家、企業和投資人三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