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虹
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對企業的目標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必須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內部審計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監控、檢查、評估、報告管理層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進意見,幫助企業改進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一、內部審計應熟悉公司的經營管理過程,有效識別風險
內審熟悉公司業務流程和管理過程,因而具備有效識別風險,分析影響的優勢。其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建設投資風險;(2)庫存商品風險;(3)推介與促銷“雙贏”的風險;(4)企業信譽風險;(5)資金管理風險;(6)是業績評價和用人激勵機制風險;(7)內部控制風險;f8)實際活動偏離計劃、預算的風險;f9)審計風險。
二、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優選審計項目
內部審計范圍包括檢查、評價籌資投資管理、經濟運行與資產安全、資金管理及會計核算等管理過程的內部控制效果與效益。審計計劃和項目選擇,應以風險評估結果確定優先順序。只要存在風險暴露,不管其表現為實際業務偏離計劃預算、資產的潛在損失還是管理與會計信息的錯報,都應列為審計重點排序。風險影響類似的選機率較高的,風險機率相近的選征兆明顯的。有違規跡象或財務狀況不佳,或業績與預算差距較大、資產或投資額大、審計間隔較長、高層管理人事調整、變更經營預算或業務流程等,都可作為首選審計對象。
三、內部審計的重點是進行管理過程的內控審計
內部審計應幫助管理層有效識別風險因素,相應調整經營策略和強化內部控制,進行各項克服風險的活動,適時將“威脅”轉化為“機會”。內部控制是保證公司達到目標的有效的控制系統和必要手段,其總體設計應以風險評估為依據,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價、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管理層利用內部控制設計公司組織機構、崗位設置與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各種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運營過程授權、操作、監控,崗位責權分離,防止或發現公司職員履行職責時的重大違規行為和虛假信息,保證資產安全和核算真實;了解目標實施情況、適時糾正偏離行為,保證管理各個過程。流程各個環節的活動圍繞組織目標進行。
內部審計要檢查內部控制的設置合理性與執行情況、控制效果,特別關注高風險領域和內控不健全區域的潛在威脅,發現、剖析、糾正經營管理缺陷,通過持續監督與評價,達到控制目的,確保目標與預算如期完成。進行基礎審計、經營審計進而開展管理審計,都應從與之相關的內部控制找準審計切入點,評價控制系統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將投資、資金、預算管理控制內容作為審計重點范圍。(1)固定資產投資內部控制審計。投資管理過程不確定因素多,風險機率較高,風險管理過程要預測分析立項可研、決策、招投標發包、工程概算、預算、決算和資金使用及項目運營后評估各個控制環節存在的風險類型、機率及影響,采取應對措施,實行有效內部控制。(2)資金管理內控制度審計。資金是經營活動的血液,不能及時回收貨款或反映債權的信息失真,會嚴重影響到資源及時配置并增大進貨成本,延長商品流轉期、延誤價值實現,影響資金的周轉安全及使用效果。許多審計事例說明,造成資金損失的原因在于資金管理內控的不完善和業務流程授權和監控環節職責不到位,關鍵崗位缺少相互牽制。完善管理的途徑是強化內部控制,對資金、會計信息的接觸實行授權與權限管理,優化核算環境,建立健全有關管理規定及責任追究制度,確保信息真實完整,資金運行效益良好。(3)實行預算管理全過程控制審計。實施預算管理審計要測試、評價預算編制、實施、調整糾偏三個過程的內部控制。首先要檢查有無預算管理組織,編制是否以銷售預算為基礎、采用零基方式分項細化及按程序編制與調整預算:二是檢查事中控制效果及應變預算方案與例外事項應急措施,確定預算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和預算完成進度;三是評價內部激勵、監督機制的實際效能,加強事中控制,保證公司目標的完成。
為達到內控目標:①實行嚴格的組織控制,適時修正設計不合理的崗位職責與制度、規程。②強化檢查控制。建立信息反饋系統,揭示失控或舞弊及原因,并運用激勵機制獎懲。③設立有預警功能的“應急方案”,補救偏離目標行為的負面影響,降低風險損失。④為實現計劃目標、遵守政策合同,應評價控制的實施效果和效率,促進系統的完善,優化風險管理環境。
四、將企業風險管理融入內部審計程序
在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部門主要是對風險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所進行的風險管理進行再監督。因此內部審計程序與機構的風險管理之間應該協調一致,使這兩項工作產生協同增效的作用。
1在編制審計計劃時,應該在對可能影響機構的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項目。
2確定審計范圍時,要考慮并反映整個公司的戰略性計劃目標,并每年對審計范圍進行一次評估,以反映機構的最新戰略和方針。
3編制審計方案時,通過風險因素分析來確定審計業務工作重點;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通過評價內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環節;在更新審計范圍與計劃的時。要反映管理層的方針、目標、工作重心出現的變化。在選擇檢測、證實風險的技術與方法時,應該能夠反映出風險的重大性與發生的可能性。
4在編制審計報告時,應對風險管理狀況進行評價,指出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處,提出加強管理的建議。
5追蹤審計時,將風險確定為決定追蹤審計范圍的重要因素,風險越大,追蹤審計的范圍就越廣。追蹤審計應該將注意力集中于最嚴重的潛在的上,通過持續追蹤。確保對于重大的審計發現,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