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香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活力,只有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課堂才有真正的活力。”一句話,教育只有走進兒童的生活,建立在關注學生生命體驗的基礎上,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構建數學情智課堂。
一、構建適宜學生生命體驗的心理環境,喚起學生學習的情感
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學習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鼻楦械募ぐl、智慧的啟迪,需要穩定的、愉悅的心理環境,并以此作為關注學生生命體驗,構建情智課堂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務必要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體驗探究成果,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自己體驗,自主探索,互動交流。在學生體驗過程中注意運用恰當的、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其實你的錯誤已經為其他同學亮出了‘此路不可行的紅燈!”“一次小小的失敗算不了什么,改變一下思考的角度再試一試吧!”從而喚起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情感,使數學學習成為孩子們最大的快樂。
二、創設適合學生生命體驗的各種情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學習數學是一種有意義的行動,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生活或學習實際聯系起來,創設一個使學生“厭舊思新”“認知沖突”或“相似思考”等情境,推動他們去思考、去體驗、去探究,激活學生相應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點燃學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1.厭舊思新情境
厭舊思新情境,即學生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強烈地意識到用舊的知識、方法太煩瑣、太費時,或已不適合新問題的解決,而產生渴望學習一種新的知識、發現一種新方法的心理狀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學生學習了平方厘米后,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積,學生在測量實踐中感覺到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面積太麻煩、太費時了,希望有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從而引出關于平方分米的學習探索。實踐證明,求幾何圖形的面積、周長、體積等起始課都可創設成厭舊思新的情境。另外,許多要用新方法計算的知識,也可創設為厭舊思新的情境,如乘、除法意義的應用題,簡便計算,用短除法計算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通過厭舊思新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積極高昂的情緒,促使學生把學習的動力自覺內化為個性的行為,主動地去探究新知識。
2.認知沖突情境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運動的過程。教師應以富有挑戰性、探究性且處于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為素材,創設認知沖突型教學情境,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動機。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進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復習后,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同學們,36、93、510、1386這四個數能被3整除嗎?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讓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報出一些是3的倍數的數,然后將其中一些多位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如456→465、564→546、654→645,問:“變換后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練習并作出判斷后,教師驚奇地發問:“奇怪,有些數的個位上的數是3的倍數,能被3整除;有些數的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也能被3整除?!薄?56、564、654三個數變換后怎么和原數一樣,個個都是3的倍數呢?新數和原數之間有什么聯系?這里面有什么奧秘?”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教師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已成為一種求知的內在需要,產生了“憤悱”的強烈情緒,他們主動深入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并從相互聯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3.相似思考情境
相似思考情境即溫習、提煉相應的舊知識學習的策略或途徑,創設新知識的相似學習情境。如“圓柱的體積計算”一課,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在推導圓體積計算公式時用的是什么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教師啟發:“以上是把要研究的圖形經過適當的變化,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長方形),然后根據學過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體積公式。那么,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能否也用這種思路來推導呢?圓柱怎樣分割拼接,就能得到一個我們已學過的圖形呢?”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相似思考情境。另外,如圓面積計算、分數或比的基本性質等,都可創設成相似思考情境。這樣有利于學生用“已知”來探究“未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激活學生生命體驗的四個活性因子,有效營建情智共生的課堂
學生生命體驗的四個活性因子,是指“自主探索→思考感悟→親身體驗→互動合作”。用一個形象而生動的示意圖來展現,筆者的理解如下圖所示。
古人說得好: “水至清則無魚?!痹跀祵W課堂上,太清沒有思維含量,沒有思想波瀾,沒有認知沖突,沒有激烈爭辯,久之,學生會喪失思考的樂趣與認知的驅動力,生命失卻光澤;太渾——沒有傾聽,沒有汲取,沒有引領,學生沉浸在自己狹小而封閉的思考空間里,自以為是、自我滿足。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出高質量的課堂——情智共生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展示問題的廣場、挑戰問題的賽場、生成問題的牧場,讓學生置身于漸清漸渾,漸渾漸清的課堂中,使生命在連續的循環中交換思想、知識、情感和智慧,在循環往復中共同發展,不斷提高。
(1)在激活學生生命體驗的四個活性因子時,要把握好適度引領這個平衡點。小學生的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必須是在教師適度而有序的引領下進行,這樣,關注學生生命體驗的學習才能“螺旋上升”,情智課堂教學的目標才能有效實施。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先出示四組卡片:①3、4、6 ;②2、4、7 ;③1、8、9;④0、3、5。先讓學生通過擺卡片組數分類,發現某一組卡片上的數字組成的數要么都是3的倍數,要么都不是3的倍數,這時教師的引導就很重要:“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在用數字組數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很容易想到:在組數的過程中,組數用的卡片上的數字沒變,所組成的數的數字之和也沒變……這樣學生會逐步猜想出3的倍數的特征。只有這樣,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才能“螺旋上升”,學生的智慧才能更靈動。
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在新課程改革中,為了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部分教師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導致不能收放自如。教師引導過早,學生的體驗不夠深刻,思維得不到發展;引導得過遲,會因最佳點撥時機的喪失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導得過多,包辦代替,扼殺了學生創造的靈性;引導得過少,會使部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由此可見,在構建情智課堂的過程中,教師的引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收放自如。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①前面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②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些平面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有角,都是用線段圍成的)③生活中有沒有不具有上述特點的平面圖形呢?(出示課件:圓)④圓和學過的三角形、四邊形等平面圖形比有什么不同?通過平面上的直線圖形的共性挖掘,學生產生了與實際的不相適應——生活中還有不是直線的平面圖形,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只有教師的適當引導,才能使學生對于圓的初步感知認識得主動深刻。
(2)在激活學生生命體驗的四個活性因子時,應講究整體性、連續性、開放性,真正達到情智共生。我們不能把教和學的進程機械地割裂開來。自主探索、思考感悟、親身體驗、互動合作是情智課堂情感交流、智慧啟迪的主要方式,也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對學生個體生命而言,這昭示著情感的豐富,思維火花的迸發,創造性的萌芽,生命活力的煥發。
總之,要構建數學情智課堂,就必須在充分關注學生生命體驗的基礎上,使鮮活的個體在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出類拔萃。通過學生個體生命的感悟和體驗,使數學課堂更加欣欣向榮,勃發出一片片盎然的生機。
(作者單位:湖南省寧鄉縣玉潭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