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蓉
有效,是小學英語課堂最基本的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能讓學生在獲得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情感的滿足。小學英語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這就決定了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必須寓教于樂,積極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情”中互交往、促團結,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達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精心設計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如何使小學生盡快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特別是在課間十分鐘之后,學生玩得興致正高,所有的注意力都還在玩上面,如何使小學生迅速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回到課堂的氣氛中來,使課堂45分鐘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這是每一名教師都所必須考慮的。如每節課一開始,急于直接進入教學內容,往往適得其反,因為課間學生所接受的刺激非常強烈,而此時要一下子進入課堂的情景中很不容易。所以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要舍得“浪費”時間,巧設妙引,巧妙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進入到教師預設的情境中去,這樣,課堂教學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課伊始,讓學生唱首英語歌曲或朗誦一段英語兒歌,或猜一猜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謎語等,這樣,學生的情緒在老師的帶動下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
二、豐富體態語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柏拉別恩認為: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音調+55%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在課堂教學中,“微笑”要成為教師貫穿始終的表情,在一聲“Good morning!”或輕松的“Hi”中開始一節課的教學。在課堂上,面部表情隨著課堂教學的展開而變化去吸引學生,如在教授“happy, sad, cry,fly”時,充分利用面部夸張的表情和幽默的動作,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另外,教師的語言也應該是一門藝術,值得研究、探討與實踐,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認真錘煉自己的語言藝術,讓自己的教學語言充滿魅力。
三、精心研究設計,挖掘情感因素
情感是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努力追求一種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突破時空的限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敢于“浪費”時間,善于“浪費”時間,要巧于創設跨越時空的情境氛圍,激發情感。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音響、漫畫等方式使文本“動化”“聲化”,讓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由此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在《Beast》一課中,在預習階段要求學生搜集自己喜歡的動物的資料并進行交流,課中通過“What's its name? Its name's...”“It likes...”句型讓學生進行練習并初步了解動物的特征。
四、融洽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氛圍
從教育學角度上說,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重視、支持、鼓勵、扶植,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認為學習本身是歡樂、愉快、幸福之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啟發式教學也闡明了這種觀點:教師的教學作用是民主型的,還是專制型的或放任自由型的;教學信息是單向傳遞交流,還是雙向甚至多向傳遞交流,這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作用能夠民主化,就能形成一種師生心理相容的局面,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才能在良好、愉快、民主的環境中,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背,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師生情緒,不利于啟發教學的進行,更談不上情趣教學了。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憤悱情境”。“憤悱”一詞源于孔子,“憤”是積極思考的心理狀態;“悱”是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心理狀態。教師如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憤悱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能被充分調動起來,由此產生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必須充分發揮有效性、激發學生興趣,更好地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明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