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蘭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只強調老師的單方講授,把學生僅當作教育的對象,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發展,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教條和千篇一律。這與當前的課堂教學標準是明顯相悖的。因此,對課堂教學的優化措施進行研究,使教學實踐與教學標準相符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便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在教學中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因為單一強調灌輸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因此廣受詬病。當務之急是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新課導入時精心設問,留給學生懸念,設置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思維是由疑問而開始的,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動學生的科學思維,調動其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積極性。設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如何讓學生學會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見解,一般可以從比較的角度設計一些能引起認知上的沖突、爭論,達到發散思維以及能將認知逐漸引向深入的后續問題,并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給學生適當的問題思維空間。另一方面,老師面對的學生,年齡處于12~15歲這個階段,他們對于純粹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對于歷史事件背后的動因又缺乏探究能力,因而更愿意聽一些形象生動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就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因勢利導。其次,增強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嘗試多問問學生“對于這個歷史事件,你怎么看?”“你是如何想的?”“這是為什么?”等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時刻以一種主人翁的態度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主動參與、積極研究,以一種時刻思考的心態來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實現藝術化教學
要打破傳統的教條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還需要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實現藝術化教學。一方面,教師應在講課的基礎之上開展學生相互間的討論。討論是師生之群策群力將尚未弄清楚的問題弄清楚的一個重要手段。方法一般是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點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由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后指定一些參考書目,由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然后集中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最終由教師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結束對問題的探討。另一方面,要注意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教師除了要系統清晰地按照教學大綱講清楚知識要點外,還要注意知識要點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以及現實與歷史的關聯。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溫故以前學過的知識,此外教師略加講解,學生便可了解到一些新的歷史問題,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溫故而知新的效用。此外,也要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成果,豐富教學手段。實現現代化教學是當前新課標的客觀要求,教師可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及播放音頻、視頻等方式實現教學手段的優化,增強學生的興趣。
三、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
教學評價體系的科學化對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能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對教學的評價也是當前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針對目前仍大量采用筆試評價方式來考察學生記憶力的現狀,根據新課改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知識技能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的客觀要求,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在筆試考試的基礎上,充分考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演講題目、編寫手抄報、歷史知識辯論賽來考察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整體性掌握程度,通過讓學生對一些尚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撰寫讀后感以及歷史參觀考察等來實現對其發現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的考查。
參考文獻:
[1] 楊奉德.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新課程,2009(4).
[2] 黃忠良.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08(10).
[3] 汪劍明.讓課堂提問來得更深刻些[J].教學月刊,2009(2).
[4] 陳曉燕.如何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7).
(作者單位:黔西南民族師范專科學校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