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蘭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移情;細節體驗;語境體驗;
角色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2(B)—0031—01
移情,指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審美對象上去,在對象主體化和主體對象化的雙向活動中,實現主體與對象之間的交流與對話。通過移情,可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這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
一、咬文嚼字,進行細節體驗
字斟句酌是表達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咬文嚼字,可以避免囫圇吞棗和望文生義。通過語言理解作品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無疑是閱讀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鑒賞文學作品,理解人物形象也需要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咬文嚼字就是一個品味的過程。利用語言載體掌握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基本途徑。
1.引入名家修改佳例,體味詞語運用之妙。許多名篇佳作在編入語文課本時,或請原作者親自再次加工,或由資深編輯加以精心修改再征得原作者同意,以使語言表達更準確。在教學中利用修改佳例,引導學生進行比照閱讀,展開聯想,進行分析,可以識別和體驗語言表達的“通”與“好”,“好”與“妙”,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語感,加深對文本內容、尤其是關鍵句子和詞語的理解,提高比較、選擇、品味、賞析等能力,使原本隱性的知識變為顯性的可以陳述的知識,并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條分縷析,體味詞語表達之精。瑞恰茲以語義學為根據,對語言作細致分析,區分出參證的科學語言和感情的文學語言。他指出,科學語言具有傳達信息的指稱功能,是一種真實的陳述,與客觀事物相符,花是花,霧是霧,強調絕對的“真”;文學語言具有喚起感情的象征功能,是一種虛假的陳述,未必與客觀事實相符,花非花,霧非霧,是一種可接受的“真”。這一區分實際上說明了對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應有不同的讀法。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層含義去理解它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味。
二、以理激情,進行語境體驗
語境指人們在利用語言進行信息傳遞時所處的特定語言環境,它制約和影響著傳遞過程中言語意義的確立。對于相對復雜和隱晦的言語意義的確立,教師要善于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語段(句、詞)有關的背景材料和知識信息,引導學生認清其豐富的含義。
例如《藥》在結尾處作者對上墳有一段環境描寫,描寫的中心是一只烏鴉:“兩人站在枯草叢中,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枝樹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學生初讀這段文字時,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種凄涼、荒蕪而又壓抑的氣氛,但是,細說起來又難以準確地解釋此種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時,教師便可采用點撥法引導學生根據經驗對語境的文化背景進行詮釋和體驗,使他們明白:在漢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烏鴉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處烏鴉與墳場等意象一起營造了一種悲愴、死寂而又壓抑的氛圍。而且,死因的不同以及其中隱含的“人血饅頭”的故事,使小說主題更加深刻,更加凄婉,折射出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死寂與麻木。
三、移情入文,進行角色體驗
從一個文本中可以讀出多種意義,不僅是因為讀者見仁見智,各有一解,更重要的是事物和文本自身不表現為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也沒有一個終極的、固定不變的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品味詞語、把握語境外,還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凝聚物——意象中去,用換位的方式進行角色體驗,以獲得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創造性詮釋。
角色,指戲劇或小說等敘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說、戲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的某個或某類人物形象進行設身處地的深入體驗;而在散文、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同樣也可以讓學生對隱含于文本中的意象進行深入的體驗。
角色體驗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分角色朗讀和分角色表演。這兩種體驗方式都要求學生在全面理解人物角色的基礎上,在逼真的教學情境中把角色通過朗讀和表演塑造出來。在這種復雜而又逼真的情境中,學生對人物角色的理解會在其他角色的影響下變得更為真實、深刻。在角色體驗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群體性特征更為明顯,學生之間、“角色”之間、以及整體氛圍與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學生對作品形象及其情感的理解也會隨之變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