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歷時7年,已于2009年8月竣工。工程投資3,8億元。
三大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文物保護史上規格最高、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也是一項充分尊重傳統、尊重科學、尊重民族風格,藏漢團結一致,努力奮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共同完成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勝利竣工,是西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成就,是西藏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喜事,也是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西藏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在推動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政策,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繼承、保護和弘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開啟了西藏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篇章。開展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加強西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其投資之多、規模之大、技術要求之高在西藏文物保護史上前所未有。同時,工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調動了他們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使工程成為廣受西藏各族人民歡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加快西藏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蔡武(文化部部長)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這三處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藏族悠久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藏族文明與祖國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珍貴歷史見證,對研究西藏社會歷史、文化、宗教具有特殊價值。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加強西藏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保護和傳承西藏地區民族文化遺產,保持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現實意義。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竣工,標志著新中國成立60年來,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取得了巨大進步。
向巴平措(西藏自治區主席)
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對于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局勢有很重大的意義。而另一方面,通過參與幾年的大型維修,西藏必將培養、鍛煉出一批古建筑維修方面的優秀人才,掌握更多的維修新理念與技術。民期以來,國家對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保護和維修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竣工,是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生動體現和光輝實例,是各族各界工程技術人員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的結果,有力地回擊了達賴集團所謂的“西藏文化毀滅論”,對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構建和諧西藏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局長)
國家十分重視西藏文物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搶救藏民族文化遺產。1980年代以來,國家累計投入7 3億元對西藏重要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維修,恢復開放了一大批重點文物單位。例如,1989年至1994年,中央撥專款5500萬元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珍貴物資實施維修布達拉宮一期工程;1994年至1997年,國家投資近1億元建設了西藏自治區博物館;2001年以來,安排專款3.8億元用于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還將撥專款5-7億元,開展西藏九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國家文物局先后召開3次文物援藏會議,從政策傾斜、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為確保工程質量,國家文物局精心組織、安排國內技術力量最強的單位承擔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科研、監理等任務,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敦煌研究院等等。在實施三大文物維修工程中,國家文物局一直高度重視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問題,嚴格依照《文物保護法》,始終遵循文物維修原則,以盡量少干擾、確保文物建筑原有風貌的真實性得以保存和延續為目標,確保工程質量。七年中,在各有關部委的密切配合下,在西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有力領導下,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的全體組織者、設計者、建設者們認真貫徹“不改變原狀”的文物維修原則,精心施工,確保質量,在雪域高原上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出色完成了工程任務。
陳錦(西藏自治區建設廳廳長,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在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中,施工隊伍采取了內地和西藏結合的聯營體,把內地先進的設計的理念、好的設計和西藏文物的特征以及藏族的能工巧匠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優勢互補的方式。通過這樣的項目進一步鍛煉提高了施工水平,培養了西藏的能工巧匠,包括扶植有資質的本地古建筑公司,使得一些藏傳傳統的建筑工藝能夠流傳下去。三大工程這支隊伍,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一支隊伍。基于對文物工作的熱愛,來自不同的行業、部門、單位的專家領導和公務人員,能顧全大局,講和諧和共處。通過合作我們提高了維修的高科技含量,提升了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通過這次大規模的維修積累的一些經驗乃至教訓,可能對接下來的西藏“十一五”文物工程、乃至后續循環的文物維修有借鑒或者指導意義。西藏三大文物工程的積極影響還在于,為西藏文物全面的、集中的宣傳開了一個好頭。
格桑(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薩迦寺工程指揮長)
這次大修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西藏人民歷來的關心和愛護,也是黨對我們西藏民主宗教工作的一個具體體現,尊重了藏民族的感情。維修過程中,我們特別尊重土、木、石、邊瑪草、阿嘎土的使用。阿嘎土和木材做了利,學鑒定和甄選,土和石頭的都用當地的,邊瑪草專門派人組織當地群眾農閑的時候去打。施工過程中,一方面非常尊重當地能工巧匠的意見,另一方面也非常注意發揮內地技術人員的作用。這次維修是民族團結的結晶,也是漢藏能工巧匠通力合作的結晶。
西藏的文物不僅是西藏的,而是我們全中國的,全世界的。如果不保護不是民族的問題,而是整個中華民族
甚至是世界的文化遺產的損失。而且西藏的文物隊伍特別小,通過這樣的保護工程也可以壯大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力量,使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更好。
甲央(西藏文物局原局長)
維修工程的成功,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也是我國各族人民支持的結果,三大維修工程有來自內地支持我們工作的40多家兄弟單位,這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勝利,是民族政策落實的結果,也是全體參加工程維修的人員努力的結果,是全區文物工作者努力奮斗的結果。
強巴格桑(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布達拉宮工程指揮長)
作為古代建筑,布達拉宮具有傳統建筑的特點,延續了歷史上的很多建筑風格來砌筑。為做到“修舊如舊”,工程技術人員在完全尊重歷史原貌的原則下,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為了使傳統與現代施工工藝有機地結合,進一步提高工程技術含量,在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進行維修的過程中,按照維修工程總體方案的要求,對文物古建筑維修堅持以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為主要技術手段,特別是堅持砌筑邊瑪墻和塊石加片石的藏式傳統砌墻法,在打制傳統阿嘎土、繪制室內外彩畫裝飾和外墻“手抓紋”抹面等方面,傳統藏族建筑維修技術和工藝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我們做到了未發生一起人員和文物受損事故。
張之平(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布達拉宮維修項目設計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布達拉宮保護維修工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更加注重總體保護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維修工程中的科技含量、維修工程技術檔案的留取、布達拉宮的日常性的維護保養、建立建筑結構的變形監測體系;更加注重維修工程中的利學化管理。二期保護維修工程的目的絕不是讓布達拉宮返老還童,而是要使這處政教合一的圣殿益壽延年。而且不要用一次大的維修來代替保養,保養是更重要的。因此除了在工程中治本外,今后更要加強平時的監測和日常保養,盡量少改變原建筑結構的狀態。
杜啟明(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羅布林卡維修項目設計負責人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長、原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長)
20年多來,平均每年都要進藏一次,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要在西藏。個人也經歷了國家經濟實力的變化,經歷了國家對西藏文物保護思路成熟的過程。同時在20年的工作中,對民族文物的保護原則、保護理念、保護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此2008年進藏的時候有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二十年前初進藏,天湛藍,野空曠。雪域高原添豪氣,布達拉宮繪夢想。生死一線置天外,熱血鑄就男兒郎。從此結下不解緣,藏南藏北穿梭忙。多少風雪多少汗,滿頭青絲已成霜。半百重臨滄桑地,巍巍圣殿展新裝。祖國瑰寶民族愿,任重道遠謀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