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啟明
厚重的墻體、黑色的窗框、五彩的經幡、流光的寶幢、坦平的屋頂、沁人心扉的“桑?!保湟造o謐的楊林、深邃的藍天、雄峙的雪峰、金色的陽光---藏族傳統建筑,完美地將地理、資源、人文、技藝融為一體,是藏族悠久歷史的象征,獷美形象的體現,人文精神的反映。它猶如滄桑的尊者,壯偉的史詩,雄渾的樂章,古樸淳美,莊嚴肅穆,獨具特色。
西藏建筑的區域特色
數百萬年前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形成了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貌、氣候、建材資源,獨特的社會與經濟形態,獨特的宗教文化內涵,使得世代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華夏先人們所創造的建筑面貌,呈現著鮮明的區域特色。
研究西藏建筑的學者,一般將藏式建筑按功能性質分為城鎮、宗山、宮殿、寺廟、林卡、貴族府邸、莊園、民居等,著述頗豐。但這種分法不但忽視了不同功能的建筑可能是一種建筑形式的事實,且不能回答藏式建筑的結構類型、建筑技術與文化現象的淵源問題。人類是大地之子,自然環境對人類建筑的類型及其建筑文化表現形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會激發出人類極大的創造力,西藏傳統建筑就是最好的例證。
西藏自治區境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區內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占全自治區面積的2/3。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稚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阿里地區的噶爾藏布、朗欽藏布流域亦應屬于此類地貌。藏東峽谷地帶,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為橫斷山脈的一部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水切谷奔騰南下。受多重因素影響,西藏的氣候總體上呈現著北高寒,東暖濕,西干旱,南適中的特點。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在漫長的營造實踐活動中,崇尚自然,適應自然,利用環境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明和積累了十分寶貴的建造技術和建筑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并與嚴酷的環境和諧共存。
牧區帳房
牧區氣候高寒,分布著廣袤的草原,經濟形態以游牧業為主。牧民遷徙頻繁的生活特點,使得這里的藏族傳統建筑以帳房為主。藏北牧區的悵房主要有“黑帳”(牛毛帳)、“白帳”(羊毛帳)、“花帳”(厚布帳)和“布帳”等類別,“黑帳”稱為“冬帳”,系用多塊牦牛的黑色長毛織成的帳篷料(“日雅”)——粗氆氌縫制的兩大片對搭而成,故稱“黑帳”,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關系最為密切。其余帳房稱為“夏帳”,為旅行、“過林卡”及臨時使用的帳房?!昂趲ぁ庇身敳俊⑺谋?、簾子、橫桿、撐桿、牛毛繩或牛皮繩(“江塔”)、橛子等部分構成,中部留有縫隙作為天窗,往往裝飾為白色。帳房越大,需要的“日雅”數量越多。大的方形帳房過去往往是貴族和上層喇嘛所用,可容納數十人,制作考究,用各種顏色的布或呢子鑲邊,且縫有精美的圖案。歷史上,三十九族的霍爾王府邸也設在一個巨大的帳房中,稱“赤堆冬雄”(意為“聚萬容千”),后來其帳名成為宗的名稱,叫“巴青”(意為“大帳”),今天巴青縣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帳房選址一般要選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東如開放、南象堆積、西如屏障、北象垂簾”,或者選“靠山高低適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之地。帳門要朝東,諺云:“人合倫理,帳門朝東”。帳房搭建好后,為擋寒風,有的人家在帳房內用草皮砌一圈高約一尺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也有的在帳房外用草皮或牛糞圍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墻擋風。帳房內陳¨殳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
“黑帳”是藏北人溫馨的家,晨曦、晚霞中,藍天白云下,黑色的牦牛帳,周圍緩緩蠕動的白色羊群,如黑白珍珠般,散布在濃綠的草原上,都是一道絕美的風景。即便在銀裝素裹的日子,皚皚瓊玉世界中,裊裊炊煙,從黝黑的帳房頂部升起,更似一幅潑墨寫意,此時那黑帳,幾乎就是藏民族形象與性格的寫真。
谷地碉房
藏南谷地地勢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生長宜作建筑材料的木材,為大規模的建造活動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條件。這里的建筑以碉房為主。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藏語稱為“卡爾”或“宗卡爾”,原意為堡寨。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及所見古代宗山舊址,是此類建筑的代表。阿里古格遺址所見王宮建筑遺跡,反映了吐蕃西部王朝時期朗欽藏布流域的碉房風格。今見的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及各地著名寺廟,除帶金頂的單體建筑外,屬于更高級別的碉房建筑實例。
碉房多建于險峻的山石上,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屋皆平頂”是其共同特征。因性質、功能、居住者身份高下之別,在建筑規模、體量、建材、裝飾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別。碉房屬于密梁平頂式構造,多為石木結構,內部以木質柱梁為骨,梁上平排木椽,上以卵石、阿嘎土筑頂。石質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壁仍為垂直。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且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在山南地區,從措美通往洛扎的路途中,可以見到一座座高聳的稱為“索孔”(意為“哨所”)的高大建筑物,大多已經坍塌或殘缺不全,高者達15米以上,四周有許多射擊孔,顯然是歷史上用于軍事用途的碉樓。碉房是有著特定含義的建筑,其土石結構、平頂風格的特征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作為民居的碉房,大都是二、三層的樓房或一層的平房,以柱計算房間數。建筑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在西藏腹心地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慷巴”:碉房多為二三層,富裕人家的碉房有四五層,似應稱為樓房為宜;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等地,可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亦似應稱平房為妥。
碉房的歷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舊唐書吐蕃傳》稱:“其國都城號為邏些城,屋皆平頭,高至數十尺”?!缎绿茣?,吐蕃傳》云:“屋皆平上,高至數丈”,由此可知是時民居概貌。千年之后的《西藏志》,記其時西藏建筑:“自爐至前后藏各處,房皆平頂,砌石為之,上覆以土石,名日碉房,有二三層至六七層者。凡稍大房屋,中堂必
雕刻彩畫,裝飾堂外,壁上必繪一壽星圖像。凡鄉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边@些記述,與現今所見西藏腹地的建筑情況是完全相合的。
旱區平房窯洞
阿里地區奇旱且寒冷,海拔較高,木材和石材均十分匱乏。河谷平川地帶,多獨立式村宅,土木結構,其建筑以二層樓的平頂房屋為主,夏天居其上層,冬天以下層為居室。在阿里扎達一帶的靠山崖旁,還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居住形式,窯洞平面有方、圓、長方形等形狀,以4米見方的窯洞為多,窯洞高2米余,平頂拱。窯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較少見的一種民居類型,僅存于阿里部分地區,是西藏西部干旱高寒地帶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窯洞在古格王朝時期曾相當盛行,古格故城遺址、多香城堡、卡爾普遺址、達巴遺址中,不少建筑都是依靠當地土林而建造的穴居土窯建筑。在古格故城可以看到,當時王室夏宮位于山巔,南向以納陽光;冬則順隧道進入山腹內的洞穴內避寒;而其子民們,則圍著王宮,冬夏皆在山坡上橫向掏挖的狹小洞穴內居住,其分布密集如蟻,氣勢蔚為壯觀。
藏東木屋
藏東一帶為高山峽谷多雨水地帶,故這里的建筑屋頂為坡屋頂以利排水。由于藏東南木材豐富,故而建筑所用材料幾乎全是木材,甚至屋頂也用木板鋪就。建筑窗戶門楣多著彩繪,畫棟雕梁。因平地較少,建筑大都依山而建,樓房高低錯落有致,韻味十足。在氣候比較溫和、多雨、潮濕的地區,如藏東的珞瑜、墨脫、米林、林芝、波密、亞東等地,還盛行干欄式構造,即在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氣流通,減少潮濕。由于這些地方盛產木材,往往以木板代替石墻、土墻,而使用井子式壁體。墻壁薄,窗戶多,建筑風格輕盈疏透。
在藏東貢覺縣三巖地區,還保留著一種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不同譯音)的碉樓,以土夯筑,高達十幾米,多修建于地勢險要的山坡上,底層畜養牛羊,二、三層住人,頂端晾曬農作物或其他東西,上下樓僅憑一根砍出鋸齒樣腳蹬的圓木,樓上部只設槍眼。這種碉堡式的建筑繼承了藏族古代的碉房內涵,是那個社會階段的典型建筑例證。
以上四種建筑類型,營造風格獨特,地域特色鮮明,是雪域高原上盛開的四朵藏式傳統建筑奇葩。
吉祥的營造理念
建筑營造,自始至終是人類最大、最重要、最神圣的活動。自人類有營造之始,為擁有一個安全的庇所及精神寄托所在,人們傾其所有,并為其注入了濃厚的宗教理念,以祈其如意吉祥。在經濟不發達、生存與建筑條件嚴酷的青藏高原尤其如此。
藏民族是一個全民篤信宗教的民族,無論是在初始的苯教階段,還是在佛教大傳播的時代,對五彩的來世的憧憬,使他們充滿樂觀地與現實中嚴酷的大自然作著斗爭。無論是神靈所在的寺廟建筑、權貴所居的宮殿,抑或大量社會民眾的居所,幾乎所有的建筑都具有或濃或淡的宗教思想,從而使藏族建筑因秉承著宗教文化而獨具韻味。宗教的學說和思想,圍繞祈求吉祥如意這一核心,對歷史上西藏城鎮與建筑的規劃、建筑形式與空間組織、建筑設計模數、建筑裝飾藝術等建筑實踐活動,對藏式傳統建筑的繼承和發展,均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并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藏式傳統建筑設計思想和營造理念。
中心說
這一學說對藏族傳統建筑布局特點影響至大。古代佛教宇宙觀是一種向心性的空間觀即曼陀羅,它認為,世界的中心在須彌山,以須彌山為中心畫兩個圓,就形成了宇宙的四大洲和八小洲。佛教認為吐界有三界,人類和畜類生活的中界,以須彌山為軸心,伸展到神靈生活的天界和黑暗的地界。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建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桑耶寺整個建筑是按照佛教對世界結構的想像來布局的:主殿3層,分別以藏、漢、天竺之風格建造,代表須彌山;另有4個殿代表四大洲(即南贍部洲、北俱盧洲、西牛貨洲和東勝神洲),還有代表八小洲和日月的小殿,四周環以圓形圍墻,厚1.2米,高4米。墻上聳立著許多陶制小塔,間距約1米左右,共有1049座?!耙磺泄こ毯下刹兀磺斜诋嫼辖洸?,一切雕塑合密咒……”是該寺的宗教特點。至今各寺院里僧侶必修的功課,就是用各種彩色礦石粉末,以心去描繪理想的曼陀羅建筑平面。西藏寺院,一般以措欽(大殿)、扎倉(經學院)為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靈活、自由。措欽大殿既是整個寺廟活動中心,也是建筑群藝術構圖中心,而殿堂內部,也通過帷幕、色彩的處理形成了核心——幽暗中光怪陸離的裝飾造成了神秘的氣氛,陽光透過天窗,照耀在高大的佛像身上,產生炫目的效果,以表現“舉世渾暗,唯有佛光”的思想。神靈所在的寺廟建筑是藏族建筑的法本。在中心說的影響下,宮殿、官邸、貴族宅院、民居等建筑都圍繞著主體建筑布局,主體建筑內一般亦須專設凈地以供奉佛圣,最簡單的也要設置敬奉菩薩的供案,甚至于早期的帳篷和后來居室中的木柱也都被認為是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的世界的中心而受到哈達的禮遇。
天梯說
這一學說成為藏族早期建筑選址的重要理念。西藏歷史中,第一個藏王聶赤贊普與其之后的六個藏王史稱“天赤七王”。傳說他們都是天界的神仙,身后可以登上天界?!锻踅y世系明鑒》講,“天神之身不存遺骸,像彩虹一樣消逝”,這里的“彩虹”就是登天光繩,山體就是天梯。傳說天赤七王之后的止貢贊普藏王,在一次決斗中,由于疏忽而斬斷了他與天界聯系的登天光繩,從此藏王留在了人間,人們在青瓦達孜為他修建了西藏的第一個墳墓。在天梯說影響下,當時幾乎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陡峭的山崖上,最典型的就是如同江孜宗山抗英遺址般圍繞山頂上的宗山或寺廟而形成的聚落群。至今,我們仍可看到許多山頂上高聳的古代聚落廢墟,盡管不排除出于防御因素的考慮,但其山腰上散布的仍依稀可辨的天梯圖案,以及現在逢節日民間以白色在山崖上畫天梯的風俗的盛行,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歷史上建筑天梯說的存在和影響。
來世說
這一學說是西藏傳統建筑風格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藏傳佛教的價值取向是思想性的而非經濟性的。藏傳佛教思想,宣傳四諦五明、六道輪回,不求今生富貴,只求來世幸福,甚至認為受到的苦難越多,也才會有比較好的來J±!=。物質增長和生活富足對佛教信徒沒有價值,而所謂的人格凈化和升華才是人一生的追求。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建筑遮蔽風雨的功能滿足成為建筑活動的最主要目標。西藏傳統建筑,尤其是牧區建筑,無論古今,無論其經濟能力高下,其建筑風格相對均較古樸粗獷,與這一學說有很大的關系。
女魔說
這一學說直接影響了歷史上西藏城鎮的規劃思想與格局。吐蕃王朝時期,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并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后,開始在拉薩河谷平原大興土木。文成公主曾為修建大昭寺和造就千年福祉而進行卜算。她揭示蕃地雪國的地形是一個仰臥的羅剎魔女,提出消除魔患、鎮壓地煞、具足功德、修建魘勝的營造思想,主張在羅剎女魔的左右臂、胯、肘、膝、手掌、腳掌等處修建12座寺廟,以鎮魔力。文成公主曾約定,如來不及修建這12座寺廟,也要先在這些地方打入地釘,以保平安。在羅剎魔女心臟的渦湯湖,用白山羊馱土填湖,修建大昭寺以鎮之。此后,吐蕃這片地方呈現一切功德和吉祥之相。女魔說對吐蕃王朝在拉薩河谷地區的開發建設曾發揮過重要影響。松贊干布時期還陸續修建了一系列寺廟,分別為“鎮邊寺”“四再鎮寺”“四鎮肢寺”和“九對治寺”等數十座寺廟,以鎮壓巖魔女的身體、四肢和方位神,其中只有位于山南的昌珠寺和噶曲寺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金剛說
這一學說對歷史上西藏單體建筑平面布局乃至城鎮格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西藏宗教的主要流派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在金剛乘基礎上發展的,屬于大乘佛教。藏傳佛教曾滲透到西藏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包括無數形態和極端復雜哲學思想的宗教領域。金剛乘作為藏傳佛教的基礎,其“頂禮膜拜”和“朝圣轉經”等思想和儀軌,不僅對歷史上西藏的社會形態,而且對城市形態和建筑形式都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幾乎在所有寺院的主體殿堂建筑內部,都有“回”字型的求佛轉經通道平面布局。這種建筑平面布置延伸到寺院之外就形成了不同的轉經道路,比如轉山、轉湖、轉寺、轉塔等等。以拉薩大昭寺八廓街為例,按照宗教儀軌對大昭寺的朝圣活動,直接形成了囊廓、八角和林廓三條轉經道路。至今,逢重大節日,人們會沿著三條道路進行轉經朝覲活動,即大昭寺、布達拉宮和拉薩城。顯然,這一學說對西藏建筑形式和城市格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宗教思想對西藏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得西藏傳統建筑成為極富特色的建筑藝術品。藏民族是個用彩的高手,他們能將平素畫家忌諱使用的原色——紅黃藍、白綠黑組合得那么均衡,那么和諧。除了紅色是權勢的象征不得隨意使用外,藏民族效法西藏寺廟建筑的用色特點,盛行將建筑外墻涂以白色,窗框刷為黑色。白色代表著吉祥、溫和、善良,黑色能夠阻止外邪的入侵。而薩迦教派無論寺廟還是民間建筑,均于外墻涂刷紅藍白三色。每年藏歷十至十一月中,要選擇一個吉日進行粉刷,這種粉刷年年都要進行。民居的屋頂四角,筑起柱子一樣的“土就”,插上象征著藍天、白云、火焰、河流和土地的藍、白、紅、綠、黃5種顏色的經幡,每年藏歷年時換一次,以示運氣亨通。點燃屋頂焚香塔(“桑桑”)內的香枝柏葉,祭祀家神,祈求家人健康幸福,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同古拙的墻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精致的門窗,門檐、窗檐挑出雙層短椽,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門楣、窗欞要進行彩繪,木門框上要雕飾吉祥圖案,門板上往往繪出日、月和41字符圖案。住宅大院的門廊兩壁,一般要繪出馭虎圖,象征預防瘟疫、招來吉祥;或者畫財神牽象圖,象征招財進寶之意。藏族普遍喜歡屋內懸掛根據釋迦牟尼講述的故事所畫的《和氣四瑞圖》和《六長壽圖》《圣僧圖》之類的畫,以祈求和睦相處,地方安寧,人壽年豐。室內門楣、梁架、額枋和柱頭上雕有取自佛教寓意吉祥內容的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就連那藏柜或藏桌,表面也要繪上禽獸、仙鶴、壽星、八祥徽及回紋、竹節等圖案,色澤鮮艷動人。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炫彩流金的色彩交織在一起,不啻一幅幅套色木刻或色調明快的油畫,濃重熱烈,扣人心弦。
宗教文化如此影響藏族傳統建筑,盡管與全民篤信宗教密不可分,藏傳佛教寺院內設立“扎倉”(即經學院)的制度,對西藏地區建筑營造理念的影響,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寺院除了修習經論之外,還要進行語言、文字、詩歌、醫藥、天文、歷算教育,幾乎壟斷了藏族社會的文化事業?!霸鷤}”所研究的內容一倡導的“五明”,實際上囊括了許多科學知識,其中,工巧明中即包括了各種工藝如繪畫、雕刻、建筑、天文、歷法、地理等等。寺院成為西藏傳統建筑營造理論的源流和導向標,是藏族傳統建筑宗教色彩濃烈的重要原因。
古樸的建筑構造
西藏傳統建筑,代表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定階段傳統建筑的構造特點,是珍貴、古老的民族建筑活化石。
最能代表西藏建筑特點的是石木結構的碉房。從氣候與建筑類型產生的關系的角度講,碉房的真正形成、發展應是在藏南雅礱河谷至拉薩一帶,即藏族的發源地,經過吐蕃王朝到元代及其以后時期,碉房也沿著河谷地帶延伸發展到西藏的東西部地區。從雍布拉康到布達拉宮,從古格遺址到農區聚落,形象的差異僅在于等級裝飾,不變的是其共同的構造特征。我們試以西藏首府拉薩和山南地區的宮殿和寺廟建筑為例,了解西藏傳統建筑的構造特點、營造方法,以及在中國建筑歷史長河中的地位與價值。
以人體為模數的建筑平面
歷史上,西藏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是以人體為模數,建筑平面的邊長是基本模數——工匠握拳后上臂長度的若干倍,建筑各部細部又分別是工匠手部的各部長度即各級分模數的倍數。上臂長度約等于頭長,而頭長又是身高的計算模數。這種以人體為度量單位所建造的建筑,自然就與人體產生了和諧的比例,毫無疑問,建筑各部空間尺度也是最適合人類使用的。建筑轉角的角度往往是由目測決定的,所以經常會看到平行四邊形的建筑實例,這也是藏民族豪放粗獷性格的反映。
簡捷有效的地基處理
大昭寺初建時其選址為沼澤湖塘之地,史有文成公主使白山羊負土填湖之說。從大昭寺壁畫中可以看到,當時還在選址內用縱橫排列的巨木為基,以免基礎產生不均勻沉降。在對羅布林卡建筑基址的解剖中我們可以看到,建于拉薩河灘的建筑,在墻基下鋪砌卵石,從而使建筑墻體保持穩定。布達拉宮、雍布拉康的墻體直接以未經水平處理的傾斜石坡為基礎,因墻體厚重,摩擦力很大,使石墻得以歷經滄桑而不倒,亦是對建筑材料與結構特點有充分認識的結果。
支撐構架、通風除濕并籍抬高以獲取理想建筑平面的地壟構造
建筑下部有地壟是碉房的重
要特征,是干欄式建筑形式在高寒地區的變異。地壟有如建筑下部的臺基,但是中空的,其構造為石砌的墻體上密排木椽,在其上鋪卵石并夯筑阿嘎土成為建筑的第一層室內地面,并在其上立第一層建筑的梁架。地壟內也可用作倉庫或圈養牲畜。地壟墻的平面布置一般與其上站立的木構架軸線相同,可以支撐、穩定木構架;在地下水分充沛的地區如建在河灘上的羅布林卡的建筑,架高的地壟,可以避免地下水直接侵蝕室內地面,地壟墻上留的通風窗口還可以排除濕氣;在山地建造建筑時,只有將地壟抬至合適高度,方可獲取理想的建筑面積,布達拉宮紅宮的地壟高達數十米,不得不分為若干層,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上所需要的廣闊的神殿空間。匠師們在砌作布達拉宮地壟的氣窗時,顯然有意掩飾了地壟的功能并對其進行了藝術化處理——下部的氣窗較小,愈向上部,氣窗漸大,遠遠望去,巍峨的宮殿猶如高聳在白云之上,更增加了布達拉宮的巨大震撼力。
厚重的承重墻體
碉房以厚重的石墻為承重墻,木梁的端部,直接搭于墻體上。厚重的墻體不但可以抵御高寒的侵襲與狂風的搖撼,且可保持室內溫度相對穩定,布達拉宮底層的墻體厚度達七米,為西藏建筑墻體厚度之最。建筑室內的墻體始終為垂直狀,但墻體外部收分明顯,這種處理不僅僅是為了墻體穩定,凡是看到過布達拉宮或雍布拉康的人,都毫不會懷疑建造者是在巧妙地使用著錯覺藝術,使大收分的建筑更顯得巍峨壯觀。
墻體的砌石有卵石、片石、矩形的料石之別,視建筑等級而定。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擺砌方法,其要領是相互之間必須緊密嵌合。細小的石塊被用于嵌塞大石之間的縫隙,而泥土,確切講是濕土,僅僅被當作縫隙之間的填充物使用。
墻體的外部,除薩迦教派的建筑要涂刷紅藍白三色外,一般飾紅白二色,其中,紅色被視為權貴的象征,被用在主體神殿墻面,布達拉宮的紅宮因系達賴喇嘛靈塔所在,故墻體亦被飾以紅色,且在墻體的轉角處裝設餾金銅獅以渲染威嚴氣氛。確切講,墻體上的顏色并不是刷,而是潑上去的,并由此產生了潑漿的操作技藝。布達拉宮有嚴格的每年按時對墻體著色的制度,取自自然的色料不能用火加工,而且還加進了奶和糖。在維修工地上,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藏族姑娘持凝固的漿塊快樂勞作的場面。長期潑漿的結果,使得布達拉官的墻面掛滿了鐘乳石般的漿塊,這種粗獷,甚至帶有彪悍的藝術之美,使古老的神殿顯得愈加滄桑和莊嚴。
富有中國漢魏時代風格的木構梁架
我們十分驚訝地看到:藏族碉房的建筑構架,至今仍近乎完美地保留著中國漢魏建筑的特征,堪稱中國早期建筑的活化石。柱一般為正方形木柱,也有圓形、八角形以及“亞”字形平面者,立于稍加修整的低平石礎之上。在梁架構造上,不僅柱頭之間無木枋聯系,且梁和柱亦不直接相疊,柱頭上雕出大斗形象,大斗上平擱短的托木,短托木上再擱長托木,長托木上擱大梁。兩大梁的一端在托木上自然相接,其上鋪設椽子并筑屋面。建筑的梁架,是縱架與橫架垂直相交的,尚未發展到以橫架為基本單元的階段。建筑的外檐斗拱,往往置于從墻身上伸出的梁頭上端,在層層的托木或拱身之上,密排小斗,承托著挑檐的枋木。建筑的門窗、欄桿構造與圖案,無不傳達著早期建筑裝飾藝術的信息。從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繪畫、建筑遺址、石窟石刻、建筑明器中可以看到,這種構造,是典型的中國漢魏時代建筑的梁架特征。漢魏建筑構造在西藏地區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并近乎完整地傳承下來,乃其特點較適合西藏區域的社會生產力、經濟發展階段特點及建材資源狀況使然,這也充分說明了藏民族的建筑文化與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根是一脈相承的。
唐代及至元代、清代,內地建筑文化與技藝均對西藏建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文成公主于641年進藏,“隨帶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召集漢族“要匠和雕塑等工匠”參加小昭寺的修建活動,并從內地運來了四根柱子。是時的小昭寺,其建筑外墻為磚石結構,內部為木結構,砌墻立柱之后,在其上搭架梁椽,在房頂鋪蓋石板,四周支撐絲綢帷幕。由于小昭寺建筑色彩斑斕,猶如中原內地的老虎身上的花紋一樣,因此被稱作漢虎小昭寺,又由于小昭寺為內地漢族工匠所建,又被稱之為漢族所建小昭寺。元代所建日喀則夏魯寺的大殿,其下部為漢魏風格的構架,上部覆以內地元代風格的木結構,屋面為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是漢藏建筑的結合體。清代的建筑構造風格對藏區建筑產生了巨大影響,迄今我們所看到的著名寺院和宮殿的歇山、攢尖式金頂造型及其構架,多系清代所為,是清代漢藏文化大交流事實的反映。
工藝考究的屋頂構造
碉房建筑最大的特點是“屋皆平頭”即平頂屋。屋面構造是非常講究的,首先,要在密排的木椽上加蓋望板。望板形式有幾種,一種是與內地建筑相同的望板即木制的平板,其中最講究的鋪法是順著椽身走向順鋪,接縫隱于椽背;一種是與椽身垂直相交的密排的棧棍;一種是等級最低的柴棧。其次,自下而上依次鋪擺大、小河卵石和黏土。再次,層層夯筑阿嘎土以為屋面。阿嘎土是藏區特有的一種建筑材料,在民間被神化為深山里的蓮花和大地的精華。它其實是風化的石灰巖或砂黏質巖類被搗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學成份是碳酸鈣,有一定的黏結性,加水即可打制成形。阿嘎土的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實和浸油磨光。制作方法是:先鋪約10厘米厚的粗阿嘎,用石塊和木棒蘸水拍打,過程中分層鋪撒顆粒漸細的阿嘎,不斷地加水拍打直至起漿。最后,涂抹用榆樹皮熬成的漿汁,用卵石磨光找平;再涂刷二至七遍的菜油或酥油,使之滲入阿嘎土層5厘米以上。屋面都要做出排水坡度,并在屋檐處安裝排水管道。打阿嘎是種觀賞性很強的勞動場面,男女勞動者們排成方陣,手持以木桿、片石制作的拍子,伴隨著夯筑節奏,歡快地且歌且舞,形象地詮釋了音樂、舞蹈源于勞動的真理,是寶貴的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屋頂四周,一般還要加砌半人高的女兒墻。女兒墻上要先鋪一排短木,短木上橫鋪長條木,上面再鋪一層藏語稱為“檐巴”的薄石片,最后捶打一層阿嘎土墻帽,以保護墻體。屋頂的四角,還要搭建約半人高的墻垛以插掛經幢或經幡。宮殿和寺院主體建筑的女兒墻外側,往往用生長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邊瑪草,將其枝干去皮后以濕牛筋或牛皮條捆扎成把碼實,表面涂成棕紅色并加掛鎦金銅飾件,是級別至高無上的裝飾。
藏族建筑的構造,粗獷之中,包含著質樸的科學原理,厚重之內飽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有待我們深入發掘的一塊寶地。
淳美的園林藝術
西藏的園林藝術是西藏建筑藝術寶庫的一枝奇葩,她汲取了古老的華夏文化精髓,采擷了西藏獨有的景色特點,結合了藏民族的性格與審美情趣,漢風藏韻,淳樸美麗,特色獨具。
對于西藏園林藝術,歷史上有感而溢美者多之,分析探討者蓋寡。我們試以拉薩羅布林卡(譯為“寶貝園林”)為例,對西藏傳統園林的造園藝術進行粗淺解析,以期窺得藏式園林造園思想之一斑。
華夏基因,源遠流長
羅布林卡是七世至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夏宮。在持續營建的過程中,各世達賴喇嘛的庭院風格雖然有別,從平面布局到意境構造,從具體手法到細部裝飾,都根植于華夏文化的沃土上,充滿著內地造園藝術的特點。羅布林卡的總體布局與中國皇家園林相似,其內部結合功能需要劃分為若干景區,每區又根據地形地貌,運用山林泉石及建筑組成各具性格的、以自然山水與佛國凈土為主題的意境空間。全區以自由式布局,分為格桑頗章、攢吉頗章(湖心宮)、金色頗章和達旦米久頗章(新宮)和噶廈政府辦公區五個區域,每區的布局也按照中國古典園林的序列特點,作院落式布置,以門廊、建筑小品、植物為分割空間手段,形成漸進式空間;運用了借景、對比等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手法,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假山、小橋,地面圖案鋪裝,無不源自內地園林風格;東龍王宮、西龍王宮的設置,繼承了濃厚的龍文化特點,馬廄的柱子上,也掛著弼馬溫即猴子的頭骨以鎮烈馬;尤其是湖心宮區的水中瀛洲三仙島的布局,更是源于漢武帝在建章宮太液池中筑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這一做法亦即后世我國園林布局的重要模式。藏式園林造園思想中的漢文化基因于此可見一斑。
因山借水,渾然天成
藏民族是一個性格豪爽、樂于山水自然的民族。這一性格反映在園林藝術之中,便加助了借景藝術的濫觴,因而使得藏式園林更多地繼承了秦漢時期以上林苑為代表的以截取、因借真山真水為營造自然景觀手段的風格。從這一意義上講,羅布林卡又更似古代的苑囿:羅布林卡截取拉薩河北岸大片灘涂林地為基,不但開長渠引河水入內,營造了許多動靜結合的水景,專門在林間草地和灘涂草原放養大象、麇鹿、牛羊,在湖水中放養天鵝、鴛鴦,模擬出宜人的自然風光,還在人工挖湖堆山、構筑假山小景的基礎上,設計出數道空中視廊,將拉薩北部神山景象引入園內,使內外山勢連為一氣,不但化有限為無限,擴大了園林空間,而且內外呼應,在不同的園區、不同的主題內容中,將建筑與環境構成了不同的景觀形象,深化了主題意境,是中國園林藝術中特色鮮明的因山借水章法。
宗教氛圍,佛國天界
藏民族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在修建羅布林卡的時期,西藏地方政權呈現著政教合一的特色,自然地,羅布林卡就具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在現有的五個建筑區域,主體建筑或為佛殿,或為主設經堂的宮殿,有的殿堂同時還有著宗教建筑的名字。一如西藏寺院布局規律,格桑頗章區主體建筑周圍,布置著習經室、辯經臺,辯經場的地面上,以石片鑲嵌出壇城圖案,儼然一座小寺院。湖心宮區湖面之后的主體建筑,既是宮殿主曾頗章,又有著持舟殿的寺廟名稱,供信徒朝覲。就連羅布林卡演出廣場的主體建筑,也具有威震三界閣的佛教名號。林地之內,筑有講壇。園內外專設轉經筒、轉經道和尼瑪堆供佛教徒活動和使用,祈求吉祥如意的佛教圖案、雕刻更是琳瑯滿目,比比皆是。游者進入羅布林卡,香煙繚繞,佛號陣陣,宛如進入佛國天堂。
藝術手法,精妙嫻熟
羅布林卡的一些造園手法,顯然源于內地古典園林理論,其運用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以湖心官為例,面積不大的區域,卻是道路綿延,花木重重,湖光山色中,殿堂若隱若現,瑞禽悠然漫游,全是造園者運用對比、掩映、借景、錯覺藝術手法的結果——設計者有意悄然壓縮了所有建筑的體量,并在區內北部設置視廊,借拉薩北部神山形象入園,使區內山水空間驟然變大并延伸入遠方云天之間,是對比、借景手法的巧妙組合運用;水中三五鴛鴦戲水,搖碎了一“湖”山形云影,更增其空間無限;區內道路,罕見地把細長的條石順走向擺置,是在利用縱長平行線產生的錯覺,延長了道路的縱深感;園內竹影婆娑,綠蔭如篇,襯托著花木深處的佛殿廟堂,是掩映藝術的高超體現。
行走藏區,就會發現,上述這些造園藝術,并非羅布林卡所獨有,而是隨處可見的特有景觀,它是漢藏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的見證。
西藏傳統建筑,雄渾與滄桑相伴,古樸與科學共存,粗獷與華美相襯,技術與藝術同輝,在中國傳統建筑歷史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