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桑
薩迦寺位于日喀則地區西南150公里處的薩迦縣城內,距拉孜縣和薩迦縣交叉的中尼公路25公里。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薩迦北寺位于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由薩迦派的創始人昆·貢覺杰布于1073年修建。他選址時認為,奔波山就像是一座臥式大象,山坡上有一大塊灰白土的松巖石,應是吉祥之兆,因此決定在此修建薩迦寺。北寺規模宏大,建筑依山而筑,高低錯落,連綿逶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北寺建筑在“文革”中遭到了毀壞,但從其斷壁殘垣中仍可推知當年鼎盛時期的氣派。據有關資料,北寺有108座佛堂,保存有無數的佛像和珍貴文物。
西藏“藏傳”佛教分為四大教派,即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及格魯派。寧瑪派因為身穿紅衣,頭帶紅帽,俗稱紅教派,始建于8世紀中,也是藏傳佛教最早的教派。其教派的祖師為當時的贊布、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主持及蓮花生,被稱之為紅教派師君三尊。噶舉派因為身穿白衣、頭帶白帽,俗稱白教派,始建于11世紀中,其教派的祖師為瑪爾巴瓦、米拉日巴、達布拉吉,被稱之為白教派三祖師。格魯派因為其宗教領袖頭帶尖頂黃色帽子,俗稱黃教派,始建于15世紀初,也是西藏藏傳佛教中最晚發展起來的教派,其教派祖師為宗喀巴大師和兩個主要弟子,俗稱為黃教派三師弟,現在以達賴和班禪為首的教派為其傳承者。薩迦派因為其主供佛為文殊菩薩(以紅色為代表)、觀世音(以白色為代表)、金剛手菩薩(以深青色為代表),故俗稱花教派。今天薩迦縣城的民房和寺廟的外墻上都涂著象征三位菩薩顏色的涂料。薩迦派在藏傳佛教的傳承,結束了西藏400多年的混亂格局,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薩迦派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如果說不看雄偉的布達拉宮,不算真正到過西藏,那么不看薩迦寺,算不上真正了解西藏歷史。然而現在薩迦教義和薩迦寺的歷史,以及保存較完好的薩迦南寺和寺內珍藏文物,并不廣為人知。
薩迦派是從昆氏家族發展起來的。最早昆氏家族在吐蕃時期曾出現過西藏歷史上最有名望且正式出家的僧人——“七覺士”之一的昆·魯益旺布。從昆·魯益旺布到昆-貢覺杰布之兄喜饒祖成,部信奉紅教派。昆·貢覺杰布出生于信奉紅教派的家庭,自幼受到紅教派思想熏陶,曾學過紅教派的密法,后來他又拜桌米譯師為師,學習和繼承了“道果法”,最后創建了薩迦派,并由其子貢噶寧布發揚光大,從貢噶寧布開始的五位教主,被稱作薩迦派五祖師。薩迦五祖又分白衣三祖和紅衣二祖。貢噶寧布和其二子索南則摩、三子扎巴堅贊為白衣三祖,其孫薩班貢噶堅贊和薩班的侄子八思巴為紅衣二祖。紅衣二祖屬出家僧人。
在薩迦派的教義中,最主要的傳承為道果法,修歡喜金剛次弟道。薩迦派認為“明空無執”或“生死涅槃無別”,即是道果法。用佛經的話來說就是“最初舍非福,中斷于我執,后除一切見,如此為智者”。薩迦派第一祖師貢噶寧布把薩迦派的教義高度概括為四句話,即: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若執著輪回,即無出離心;若執著已目的,即失菩提心;若執著生起,正見即喪失。這四句話通俗地說,就是遠離此生的執著后,你的心趨于法;遠離這世間的執著后,你行于法道上;遠離對自己目的執著后,道上錯誤被除了;遠離了生起,幻境顯現為根本智。總之這四句話高度地概括了波羅蜜道的修行內容。薩迦派道果法傳承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即:聞、思、修。聞,就是廣泛學習道果法各種內容,包括接受各種灌頂和戒律;思,就是在所學的過程中吸收后消化其內容;修,是說在聞思的基礎上自己要親身體驗,進行修行。
從當時蒙古王子額沁闊端與派到西藏來的蒙古將軍多爾達赤采之間的往來文件中也可知當時薩迦派在宗教方面對西藏的影響。多爾達赤采寫給闊端的信中說:“在邊地西藏,僧伽以噶當派最大,最講臉面的是達隆的法主,最有聲望的是止貢派的京俄,最精通教法的是薩迦班智達,從他們中迎請哪一位,請頒明令”。闊端在給他的回信中說:“今世間力量和威望沒有能超過成吉思汗的,對來世有益的是教法,這最為緊要,因此應請薩迦班智達”(《西藏王臣記》)。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興起,用武力統一了中原。1244年薩班貢噶堅贊和侄子八思巴(薩迦派第五祖師)去涼州,1247年在涼州會見了闊端,并寫信說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貴族接受元朝對西藏的條件,從此西藏正式納入了祖國版圖。忽必烈統一全中國,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命統天下釋教”,即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行政。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囑在西藏,清查戶口,制定法律,建立十三萬戶管理體制,統管十三萬戶。八思巴靠著元朝大力支持,集西藏十三萬戶之力修建了薩迦南寺。
薩迦南寺于1268年八思巴遵旨意主持修建。南寺總平面呈方型,占地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寺廟外觀按典型的元代城堡式建筑風格修建,具有很好的防御性能,又具有佛教曼陀羅的形式,南寺坐西朝東,跟當年文成公主修建熱木切寺一樣,坐西朝東,向往祖國。主殿城墻是用夯土夯實的墻體,四角有角樓,城墻四面建有高聳的敵樓,城墻面上修有垛口馬面,城墻外為了增強防御,還修有羊瑪城墻和護城河,在2002~2009年的這次大修中,還發現了護城河,對南寺護城河東、西、南面及羊瑪城墻進行了清理發掘。發掘清理面為476平方米,羊瑪城和護城河壕溝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建筑,羊瑪城的城墻直接修建在護城河壕溝內側邊上。其形狀呈凹字形,與高大的內城墻相配合,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防御系統,也具有立體曼陀羅(壇城)形狀。護城河內側兩邊用原始的自然薄片石砌筑,底部鋪有卵石,護城河面寬6米,底寬3米,深2米。羊瑪城在南寺南側東部和東側南部尚保存部分墻體,墻基用石塊砌筑,城體以夯土夯制而成。在城墻西面還挖出比較完整的原有護城河遺跡。
“拉康欽莫”大殿是南寺的主體建筑,該建筑原為回字形狀的整體大殿,面積為5 700平方米,殿內高10米,可以容納一萬多僧人念經,是一個整體的建筑。從大門的左邊過去轉一圈,從大門的右邊出來,就可朝拜完整個大殿,根據“拉康欽莫”平面圖分析,原來確實有108根白木柱子,這也符合佛教的吉祥數。幾百年來因多次維修,特別是1948年的較大規模維修中,其局部有較大的改變,把原來的回字形建筑改建成四合院式,分成了主殿、銀塔殿、普巴殿、卓瑪殿、長壽殿等等,在大殿前面增加了一些附屬建筑物,把天井院內的東、西、南、北各木板壁改
成了石砌墻,把原來的很多白木柱藏在了石砌墻內,重繪了不少壁畫,把城墻面上的垛口全部改成了女兒墻。
現在的南寺主殿面積約為1716平方米,殿內仍高10米。有40根白木柱子,其中四大柱子尤為粗壯,即忽必烈柱(據說當時由大元皇帝忽必烈贈送),猛虎柱(相傳此柱是猛虎負載而來),野牛柱(相傳此柱由野牛負載而來)等等,主殿中央供奉著巨大的鎦金佛祖像,系八思巴為紀念他叔父恩師薩班貢噶堅贊修建時就地鑄造的。主佛像兩邊有七尊大佛像,靈塔和護法神像。另外還仍然保留著薩迦教派歷代的法王寶座,主殿后墻西面和南面藏有大量的書籍等等。
銀塔殿內有八根白木柱子,面積為224平方米,高10米,有八根白木柱,主要供奉著薩迦派歷代法王的11座銀制靈塔和1000多座單鎦金佛塔和佛像,還有不少泥制菩薩和護法神像。
普巴殿是該寺密宗僧人誦經及舉行普巴儀式時的處所,有364平方米,高10米,有十根白木柱,其中也供奉著不少的珍貴佛像,西壁整墻內供有5000多尊佛像佛塔。另外卓瑪殿和長壽殿也同樣供奉許多佛像佛塔。
從南寺主殿出來,經廊道而至前院,再沿42節長梯上去,即可以到達大殿頂層,平臺的西、南兩面有寬敞的長廊,廊上墻壁上繪有珍貴的壁畫,南壁繪有歷代法王像,西面繪有大型曼陀羅(壇城),東面北側墻壁上繪有歷代傳承法師像,北面西側還有當時歷代法王修行居住的房屋,各殿內都有不少佛像佛塔。
薩迦寺盡管在“文革”中遭到了嚴重的毀壞,但現在還仍保存著珍貴豐富的文物。作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關系的歷史見證,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冠戴、服飾,元代將軍所佩戴的刀劍和盔甲。另外鎮寺之寶,當屬當年忽必烈贈給八思巴的白海螺,據說此法螺系為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所使用過的,寺中僧人及信教徒視其勝于生命。現薩迦寺的寺藏文物可以概括為經書墻、瓷器墻、壁畫墻和佛像墻。
經書墻重點是指主殿西墻內的經書墻,經書墻高10米,長81米。據傳在經書墻中珍藏著3萬部、6萬多冊經書,現實有2萬多部經書,據說這里的經書是八思巴任法王時集中全藏書寫家抄寫的,經書都由金汁、銀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寫成,甚至有不少經書用紅珊瑚汁做底,用高僧大德的骨骸磨成墨汁或金汁寫成。經書經版雕刻工藝精細,經書中繪有各種菩薩畫像,其中還有被譽為世界造紙之最和經書之最的“布德加龍瑪大經書”,寬1.2米,長1.1米,以及世上最稀有的21部貝葉經經書。這些經書中有的是珍本和孤本,是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另寺內書庫內還珍藏著大量薩迦派執政時期的重要文獻資料,其中稅收、封文、民間訴訟之類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制度的珍貴資料。因薩迦寺藏書籍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故有學者拿它同敦煌相媲美,譽之為“第二敦煌”。
瓷器墻在薩迦寺內珍藏的瓷器數量之多,可以擺滿整整一座墻體,其中多為元、明、清時期瓷器,也有少量宋瓷。“高足五彩鴛鴦碗”屬孤品。這些文物中大部分是元、明、清歷代皇帝賜給西藏薩迦派的禮品,進一步證明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隸屬關系。
佛像墻除了在主殿內供奉的不可移動的七尊大佛像外,在普巴殿內西墻上擺放著5000余尊佛像,在銀塔殿、卓瑪殿、長壽殿、拉麻拉康等各大小殿內供奉著數千尊佛像,其中大部分年代久遠,有金銀及鎦金的,不少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還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銅佛數十尊,有貢布故如,文殊菩薩,玉卡姆度母佛像等四件珍奇的寶物。新世紀薩迦寺保護維修中還發現了世上稀有的紫檀香木雕刻的度母佛像。
壁畫墻(包括薩迦寺寺藏唐卡在內),在寺內有5200平方米的壁畫,有360余幅唐卡,薩迦寺的壁畫和唐卡色彩鮮艷,形象生動,不僅有內容豐富的宗教內容,還有薩迦血統傳承和法統傳承及歷代高僧大者的畫像。不僅有元代八思巴來往內地和西藏、會晤忽必烈的場景,還有當年維修寺廟的材料運輸、維修過程和組織管理等畫像。
總之,西藏薩迦寺是一座古老的在西藏藏傳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寺廟。無論從現存的教義傳承來看,還是從其保存下來的建筑來看,乃至從它現存的浩如煙海的經書書籍以及寺藏文物來看,都構成了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筆者懇切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薩迦朝拜這些珍貴文物,有更多專家學者來宣傳、保護、研究它,讓這些珍貴的遺產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