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玲 鄭芝艷
摘要:《南方周末》素來以其深度報道著稱。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使深度報道的寫作手法逐漸成熟與穩定并形成一大特色。時間或邏輯的結構,從點到線的報道維度以及富有思辨色彩和理論追求的語言在其報道中成為區別它報的亮點為受眾所接受。通過此次研究與梳理希望為深度報道的實踐操作提供一些理論支撐。
關鍵詞:深度報道 南方周末 國慶
中圖分類號:G2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一、結構上,以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建構全篇
在“資治通鑒”專題里,作者運用時間結構布局,按時間順序梳理回顧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六十年治世歷程,標志性事件被凸顯出來以驚醒世人:沒有制約的權力,人民無論怎樣辛勤創造,都無法滿足它那黑洞般貪婪的胃口。所有積累起來的文明終將會被權力的病毒侵襲,成為帝國坍塌的直接導火索。在 “國家機器”專題里,“軍隊 國家動用軍隊的六大時刻”這篇文章,同樣運用了時間結構,事件與時間組合成為文章的小標題并綴連成篇,“1949年:接管政權”、“ 1950年:朝鮮戰爭”、“ ‘文革:軍管”、“ 1976年:逮捕‘四人幫”、“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 新時期:救災與維穩”。閱讀國慶其它報道,用時間結構全篇的手法隨處可見。
除時間結構外,邏輯結構也是《南方周末》經常運用的手法。如“平治之世,不測之憂”這篇報道,制造懸念、提出疑問、過渡、因果聯系等邏輯手法并用,使報道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唐高宗李治, 體弱多病,不理朝政人所共知,加上武后雄才偉略,使一些善于奔競的官員競相追捧天后,這樣的政治環境在經歷過太祖的沉毅果敢,太宗的雄才大略之后,恐怕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同樣的問題,“祖上的英明雄姿為什么在當今圣上身上依稀難尋?” 這樣的疑問不僅給當時的人們以思考,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必定也不無尋思并同時反思我們當今的政治機制與社會運行。在尋找社會發展的根源時,作者通過一個社會發展的三四十年的瓶頸理論順利實現了文章的過渡,環環相扣,不留痕跡。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太宗勤政克己迎來了大唐發展的高峰——貞觀之治。作者在敘述這一發展時運用因果聯系緊緊抓住讀者的眼球,使人不讀不快。
專題的其它文章結構也無不如此:時間結構或者是邏輯發展的結構抑或兩者兼有。這樣的結構對于《南方周末》這樣的周刊來說,符合其“后發制人”的運作理念,緊抓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分析,時間或邏輯結構是最合適的選擇,也只有時間、邏輯順序式的結構才會給讀者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在維度上,體現了其從點到線的一維的報道特色
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在新聞的深度報道中是指對同一個事件的報道可能解讀出的意義并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這就像一根頭發,遠看是一維的線,在放大鏡下,它卻是三維的。
在“六十年家國”專題里,除編者按之外,共登載了六篇文章,記錄了六個元勛家庭的60年家史,出于傳統文化對家與國同生共體、家國同命的理解,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折射和記錄了共和國的60年歷史。在這六篇文章里,報道的主題極其廣泛,但又互相補充,不失其平衡,一個大寫的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在六個元勛身上很容易找到縮影,無私無畏、淡泊名利、勤勉、敢言、平易、溫厚等等,一個個人物組合起來做成專題,引起了讀者縱向的思考與認識:這些人本身的經歷及其身上所具有的品質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家國同命的概念下,我們應該怎樣充實自己,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盡到應有的責任,在讀完這個人物專版之后是我們不得不深思和回答的問題。領導的風采讓我們向往,勵志、實踐、向前成為我們永恒的追求。
報道的主題雖然廣泛、互補,但這些報道多就人物展開敘述以揭示家與國關系的不可分割,揭示家庭的沉浮悲歡的背后折射出的一個國家的曲折動蕩,說明國運深刻地影響著家運,而家運亦折射出國運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一個個主題、一個個點組合、交融形成一個大的主題一條線,《南方周末》這種從一個點(零維)到一條線的維度的報道即所謂的一維報道。這種一維的報道在給受眾提供更多的是信息滿足的同時也使讀者了解到存在的問題并思考解決的路徑。
三、在語言上,富有思辨色彩和理論追求
人們習慣運用活潑、華麗的語言報道娛樂影視界,《南方周末》卻做平實深刻的處理。在“賀壽檔”元年專題中,回顧了賀壽片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其語言多了份睿智、平實,少了些華麗、夸張與堆砌。“影院國慶不送禮 送禮只送賀壽片”中,觀眾自己 “進影院”、“掏腰包”,真的創下“票房奇跡”,“賀壽檔”也成為繼“賀歲檔”之后,另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檔期”。《萬家燈火》:也得理解政府的難處中,“別一窩蜂”、“肉轱轆”奚落、包括釘子戶的問題、故土難離的問題、開發商的問題,他是碰到很多很多困難,①等等類似的語言在文章中比比皆是,這些語言讀來平實且不膚淺,深入淺出、簡潔思辨地傳達出了作者的心聲。
總之,《南方周末》的結構、維度、語言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窗口。中國的知識、思維方式、價值觀、傳統文化在這里有其歷史痕跡。“深入成就深度”不僅是《南方周末》的座右銘,也應該成為我們看問題做事情的標尺。
注釋:
①參見《南方周末》十一報紙D24版,《萬家燈火》:也得理解政府的難處.
參考文獻:
[1]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北京:電視出版社.2000年6月
[2]魏超、白玉兵.中國報紙新聞深度報道戰略研究:深度報道:傳統媒體的優勢.媒體安都.2007-3-8.
[3]南方周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