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園
摘要:原產地規則是國際貿易中的一項重要規則,其涉及到各國的經濟貿易利益,因此已成為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原產地規則 實質性改變標準 關稅稅目改變標準
中圖分類號:D99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一、原產地規則及其作用
原產地規則就是國際貿易中貨物的經濟“國籍”。原產地規則的核心是原產地標準。所謂原產地標準是指一國(或地區)用來衡量某種產品是在本國(或地區)生產或制造的標準。凡符合原產地標準的產品視為本國(或地區)的產品。由于各國在關稅及其他貿易措施方面存在差別待遇,使得商品的原產地與該商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享受的待遇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系。
(一)原產地規則的積極作用
第一,是各國實施差別關稅措施的依據。第二,使非關稅措施真正得以實施。國際貿易中進口國針對某些國家作出的限制性規定,例如限制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必須先確定進口貨物的原產地。第三,是各國制定貿易政策的基礎,各國海關都根據進口貨物的原產地進行貿易統計,為政府提供統計數據,各國政府也正是據此檢查差別關稅的實施狀況和非關稅措施的效果,制定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國際貿易中的國別政策,以保持外貿平衡。第四,有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第五,有助于實施衛生檢疫和對保護瀕危動植物。
(二)原產地規則的消極作用
第一,可能成為貿易保護的工具。原產地規則可能轉變成新的貿易壁壘。例如,美國汽車標簽法案在美國國內汽車制造商和汽車聯盟的敦促下,規定零件達到嚴格的“70%”的原產地規則時才能貼“美國”標簽。這一法案甚至在1994年生效以前就招致了美國國內汽車進口商和在美國有工廠的日本汽車制造商的報怨。
第二,跨國公司對原產地規則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項產品經過多國或多地區的加工最后制成成品己是常事,因此增加了原產地判定的困難。
二、兩種原產地標準及各國的規定
(一)兩種原產地標準
原產地標準,是原產地規則的核心內容。依據貨物組成成分的不同,可將貨物原產地標準分為完全原產標準和實質性改變標準。
第一,完全原產標準。完全原產標準是指完全使用原產國的原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國內完成生產、制造的產品。各國在實踐中對該標準基本沒有分歧。
第二,實質性改變標準。實質性改變標準是指一國利用進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使制成品在性質、形狀或用途上已經產生了不同于進口原材料的永久性和實質性的變化。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通常采用下面三個不同的標準將實質性改變標準具體化:(1)關稅稅目改變標準。根據這一標準,如果某種進口原材料經過制造或加工,在海關關稅稅則的目錄上改變了稅目,則可視為己經過“實質性改變”,可理解為其成為另一種商品。(2)增值百分比標準
增值百分比標準是指按照出口貨物的進口部分與該貨物本身價值之間的比例關系來確定貨物的原產地。這種方法可分為兩類,一是國內成分要求,即對出口貨物中國產部分的價值規定最低百分比。二是進口成分比標準,即規定出口貨物中進口部分的價值的最高百分比。(3)加工工序標準。加工工序標準是通過規定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有一個或幾個加工工序是在某個國家內完成的,那么這種產品就可以被認定為進行了實質性加工,從而賦予原產地資格。鑒于上述原因,世界上很少國家將加工工序標準作為判定原產地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將其作為其他標準的補充。
(二)各國對“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
烏拉圭回合所達成的《原產地規則協議》第9章規定,“稅則歸類改變是實質性改變的基本標準,同時對特定產品或一個產品部門制定原產地規則時,應以補充或例外方式考慮并詳細闡述如何利用其他要求,包括從價百分比和(或)制造加工工序”。全球主要貿易協定中的原產地規則也是如此。
三、我國的原產地規則
2004年9月3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于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與舊法規相比,新《條例》主要體現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改進:
第一,新《條例》統一了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的確定原則,即將完全獲得標準和實質性改變標準作為判定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共同標準。
第二,新《條例》適用的目的和范圍更加廣泛。除了進口貨物稅率適用、貿易統計等方面,新《條例》還將廣泛適用于最惠國待遇、反傾銷和反補貼、保障措施、原產地標記管理、國別數量限制、關稅配額等非優惠措施的實施,以及政府采購時對進口貨物原產地的確定。
第三,新《條例》引入了反規避條款。
第四,新《條例》明確界定在原產地管理中行政機關和管理相對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應遵循的程序規則。
第五,首次明確提出原產地規則下原產地標記的管理。新《條例》在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原產地標記實施管理。貨物或者其包裝上標有原產地標記的,其原產地標記所標明的原產地應當與依照本條例所確定的原產地相一致”。
第六,新《條例》設置了保密原則,對用于確定貨物原產地的資料和信息予以保密。
新《條例》的頒布使得我國的原產地規則符合了WTO《原產地規則協定》的規定,與舊法相比較有許多進步之處。但是作為原產地規則的核心內容——原產地的判定標準,尤其是增值百分比標準和加工工序標準還不盡完善。而原產地標準是一種動態標準,是隨著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需要而變動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來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原產地規則。
參考文獻:
[1]王振山.金融效率論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貝多廣.證券經濟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人民口報海外版.2004-11-9.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