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燕
摘要:判斷投保人是否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應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認定。本文主要闡釋告知義務之客觀要件,并在分析各學派研究人員的理論觀點和各國法律法規在告知義務客觀要件方面的立法精神之基礎上,對客觀要件的構成進行較為全面的剖析,并提出現行保險法在實務中的缺位及完善建議。
關鍵詞:保險法 告知義務 條件
中圖分類號:D922.28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一、客觀要件概述
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要件是指告知義務人就其所知道的足以影響保險人危險估計的重要事實,對保險人隱匿或不如實告知的行為。義務人明知重要事實存在,而消極地或積極地做出與該事實真相相違背的行為,致使保險人產生錯誤印象,而與之訂立保險合同。“消極地隱匿遺漏或積極地不實說明,指客觀的事實與義務人所為之客觀的表現不一致而言,并非指義務人主觀的認識與客觀的表現不一致”,即告知義務人主觀上認為其對保險人進行了虛假告知,但其告知恰與客觀事實相符時,不能認為其行為具備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要件。告知義務制度,建立于“善意及平衡”之上,目的在于使保險人能夠根據義務人的告知內容正確地認識其客觀事實,以做出是否承保以及如何收取保費的決定,至于義務人主觀上對該事實的認識有無錯誤,在所不問。
那么,在告知義務人就其所知道的足以影響保險人危險估計的重要事實未行告知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對待未告知事實是否與保險事故有因果關系的問題,理論界觀點不一,我國立法也是區分對待。
二、理論界的觀點
縱觀各國立法,有關未告事項知與保險事故之因果關系,有兩種體例:因果關系說和非因果關系說。
因果關系說主張,投保人未如實履行告知義務的事項和保險事故的發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才可以解除合同,不負保險賠償責任。若已賠償的,保險人可請求返還。至于未如實告知事項和保險事故發生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須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未能證明彼此間無因果關系,保險人可解除合同并不負理賠責任。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及美國部分州的立法均采此說。
非因果關系說認為投保人只要有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事實,不論其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都可以據之解除合同,免負保險賠償責任。此說又稱危險估計說。法國及美國大多數州皆采此說。
關于這一問題,我國理論界頗有爭議,共有三種觀點。學者王衛國認為,應采因果關系說,因為“這種法理可由我國保險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得知。保險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宗旨是,保險標的危險增加時必須依同條第一款的規定通知保險人,否則應負特定的不利法律效果,但若后來損害的發生不影響保險人的負擔,投保人的通知義務可以免除,保險人不得主張本可主張的法律后果。據此,因果關系說似較合理。”學者易衛中認為,非因果關系說較為妥當。因為“在采用因果關系說的情況下,實際上助長了投保人的僥幸心理,而在客觀上使其不愿積極盡到告知義務。因為投保人出于省事或節省保費的心理,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保險標的情況不做如實的告知。因為若不出事,可以省錢省事,仍有可能獲得賠償,這對于最大誠信原則無疑是一種動搖。”也有學者認為,單純采因果關系說或非因果關系說均不合適,因為“非因果關系說明顯側重于‘誠信原則,只重告知義務人是否違反告知義務的表面事實,卻不論實質上是否影響保險事故的發生,即未注意‘對價平衡關系;而因果關系說注意了‘對價平衡關系,但在邏輯上有欠缺。”“較為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原則上,保險事故發生后,若告知義務上未如實告知的重要事項與保險事故之發生有因果關系的,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如無因果關系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只有在能證明保險人若于訂約時知曉該事實,依一般承保原則即不會承保的,保險人才可以解除合同,若保險人通過增加保費能夠接受投保,沒有承擔過度風險的話,保險人不得主張解除合同,而只得增加保費”。
三、我國立法現狀及完善建議
《保險法》第十六條對于保險事故已然發生,投保人違反告知義務的處理,因是否出于故意而有所不同:出于故意,不論未告知事項是否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保險人可一律不承擔保險責任,并不退還保費;而出于非故意,則僅限于未告知事項與保險事故有嚴重影響時,保險人才能不承擔保險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該規定不但考慮了投保人的主觀心態必須出于重大過失,同時也一并將告知事項與事故發生之間的因果關系列入,這種規定值得贊賞。不過仍顯不足,問題在于尚未區分實務中未告知事項對承保結論的多樣化影響而明確不同解決方案。筆者認為至少有兩種情況應該在法律中區分對待:
第一,即使投保人所未如實告知的事項,不是出于故意,也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沒有嚴重影響,但若是這些應該告知的事項,原先便屬于保險人在知悉后必須加收保費才能承保的,這時即使保險人必須給付保險金,仍然可以向投保人請求未告知事項的加收費,以符合“對價平衡原則”。
第二,如果投保人所未如實告知的事項,一開始便在保險人聲明拒絕承保的范圍之內,即使事故的發生和該事項不具有嚴重影響,投保人也非出于故意,事故發生后,保險人仍然可以解除合同并拒絕給付保險金。因該事項原即屬于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的先決條件,所以均應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權利。否則不啻鼓勵投保人對這類事項漠不關心,甚至有意隱瞞,等保險事故發生時,若該事項確實同事故發生無嚴重影響,再行主張第十六條效力而僥幸獲取保險金。如此結果,和保險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大相徑庭。
建議今后在修訂《保險法》時,應在相關條款及配套司法解釋中對拒保事項應具備的要件進行明文規定,并且由相關部門對保險業擬定的保險合同中有關拒保事項的規定進行監督和審查。
參考文獻:
[1]樊啟榮.保險契約告知義務制度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