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瑰
【摘要】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
【關鍵詞】德育課程 隱性課程
一、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認識性德育課程
認識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總之,這種“知識性德育課程”或“理論性德育課程”,因為其“道德功課”的性質與一定程度的“空洞說教”的缺點,在其對學生的實際影響或“教育”作用上,從積極方面看,能讓學生們“學會”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識或觀念,即“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認識、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對于傳統的與現行的知識性德育課程的上述缺點,不少歐美國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實驗。在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研究與借鑒的是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的德育方法,特別是他所創導的課堂道德兩難問題討 論法及其德育課程的理論與方法。作為德育課程及其教學領域的一種新探索,它對于學生道德判斷發展和道 德行為成熟是有積極作用的;同時,它作為一種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當這一方法與其 他教學活動和社團活動及各種隱性課程相聯系時,其作用將得到保證和擴大。在我國學校認識性德育課程及說理、討論、辨別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進、發展與實施過程中,這種課堂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方法與道德推理課是值得批判性借鑒的。當然,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認識性德育課程,特別是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途徑還有待于大量的比較研究、探索創造與驗證性實驗。
二、整體大德育課程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或第二類是活動性德育課程,也稱實踐性德育課程
有關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第二個重要問題是它的外延的界定與內涵的確立問題。從表面上看,我們可以將傳 統的與現行的德育“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內外與校內外的班組、團隊會活動與最近幾年在我國興起的“社會 實踐活動”作為這種活動性德育課程的“原型”。但是,與此同時,在這兩者之間,無論在課程的外延或范圍 (數量)上還是在內涵或本質屬性上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在我國學校,通過各種活動、實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歷來是受到普遍重視的,而且積累了不少好的傳統與經驗。從形式上看,可以歸入我們所稱的活動性德育課程范圍(盡管從內涵上看還值得研究)的有:專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等)、社會考察與社會調查、公益勞動與社會服務(包括咨詢服務、課外學術活動等)、軍事訓練與勤工助學。此外,如實驗、練習、作業、音體文娛活動等等也對學生品德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最近十幾年中,社會實踐活動 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得到了廣泛的開展、發展與研究。它既是一種廣義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一種特定 的德育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各個方面,不少學校作了系統的、制度化的探索。這些社實踐活動不僅對專業學習來說是必要的,而且對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方面的素質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前述種種歷史傳統與新的探索對于建立活動性德育課程是一個寶貴的經驗;但是,這種活動性德育課程的 建立需要一個廣泛借鑒古今中外的經驗與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經過逐步的、反復的、漫長的科學探索與實驗的過程。
三、隱性課程的思想淵源
1.與認識性德育課程并存的是第一類隱性德育課程。
第一類隱性德育課程的第一部分實際上可指學校中專門的、旨在德育的知識性、認識性或理論性的課程,如公民課、大學生修養課、政治理論課等課程中隱含的德育因素。專門的認識性德育課程有其預定的目的、內容與作用,但是,學生從這些課程中“學會”或“獲得”的并不一定就是這些課程的設計者與傳授者所預期的結果。
當然,應該注意的還有其消極作用。教育社會學家們曾討論過隱藏在歷史、宗教、語言、文學等課程中的“教材作者的幽靈”問題,即教材作者、教學材料或內容的設計者與提供者以及教師在價值觀、道德觀上的偏見、曲解與錯誤的問題。這些因素中有些是被有意地放入課程內容之中的,有些是無意地隱含在正規的課程內容之中的,有的連作者與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與作用。如歷史課本中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因素,宗教、語言文學中的性別歧視與社會階層偏見。
2.與活動性德育課程并存的是第二類隱性德育課程。
在這種活動性德育課程中,前半部分是顯性的、正規的活動性德育課程;后半部分是隱性的、非正規的活動性德育課程,從整個隱性德育課程體系看,這是第二類隱性德育課程。當然,即使在前半部分正規的、顯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中,也有隱性的育德因素包含其中 。
學校隱性課程的第三層次是文化--心理方面的隱性因素,它指的主要是各門學科的隱性因素、師生關 系、教師人格與心理影響、班級心理環境的氣氛等等。其中的某些因素如各門學科中的隱性因素前文已經論及,再如教師的心理影響與期望對于學生的作用大家都比較熟悉(如皮格?瑪利翁效應),此處不再展開。這里 只就教師人格與師生關系等對學生的影響問題作些討論。
綜而言之,從影響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發展的因素角度看,在學校內外,凡是人們能夠想到與看到的一切現象、事物、活動與觀念都是廣義的隱性德育課程的組成部分。